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所谓“霉词儿”,是指陈旧的、发了霉的、散发着封建气味的词儿。提出将其逐出版面,是因为它们不时出现在报刊上(包括广播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且举几例: 一位同志去给晚年患病、视力不好的毛泽东读讲古典诗词,刊物上说此乃“侍讲学士”。一位领导去居民楼检查施工质量,为自己分管的工作出现问题作自我批评,报道中说这是下“罪己诏”。一本写周恩来生平的传记,书名干脆取为《周  相似文献   

2.
一位同行介绍经验说:“捉鱼不必都到河里去,可以到捕捞船上等,也可以到市场上买,省心省力省功夫,何乐而不为?”并说他哪篇头条是从某份材料里抠出来的,哪组深度报道是综合别的十多家报纸出来的……他发明一个词儿,叫:“网中捞鱼”。  相似文献   

3.
网中捞鱼不足法方群听一位同行介绍经验,说:“捉鱼不必都到河里去,可以到捕捞船上等,也可以到市场上买,省心省力省功夫,何乐而不为了”他说他哪篇头条是从某份材料里抠出来的,哪组深度报道是综合别的十多家报纸出来的……他发明一个词儿,叫:“网中捞鱼”。听毕,...  相似文献   

4.
目前报刊上流行着一个时髦的词儿,叫做“透明度”。诸如“提高政治决策透明度”、“选拔干部加强透明度”、“经营收支要讲透明度”等等。不知道“透明度”这词儿的发明权属于谁,它的对立面大概是指“模糊度”。有时候,在遣字造句中只有用具有“模糊度”的词儿来表达才能体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模糊度一强,往往有掩盖事物的本来面目之嫌,使人分不清是褒扬还是贬斥,也看不清是事物的正面还是反面,不可捉摸,不知所云。这可以说,是新闻载体舆论工具的一个诱点。  相似文献   

5.
记得一位老记者曾说:“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陆水管理局上书全国人大》这篇消息能获全省市州新闻奖一等奖,我深深地体会到:新闻报道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新闻敏感。如何获得新闻线索呢?新华社著名记者徐人仲说:“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战地记者陆诒去重庆找周恩来,谈及新闻线索缺少时,周恩来对他说:“当你在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论什么,想些什么。”陆诒深受启发,随即去访问几个擦皮鞋的儿童、嘉陵江渡口的船夫和室内公共汽车售票员,写了不少访问记和特写,受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致陈果夫、立夫兄弟信函,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文件。信函只署“九月一日”,不往年份。陈立夫先生坚持此函为民国二十四年九月一日发来,沈云龙和肖挣却都认为是民国二十五年九月一日;杜桐苏说,他在民国“二十五年盛夏普奉命陪周恩来、潘汉年上莫干山晋见蒋介石,因而推断该函为前一年——二十四年所写”(《传记文学》第六十七卷第一期75页)。杜桐苏在这里把时间整整推前了一年,实际上他是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初夏陪周恩来和潘汉年由上海到杭州的,不是“二十五年盛夏”。《传记文学》上刊登苏道基《周恩来致陈果夫…  相似文献   

7.
在一些新闻传播媒介中,常出现“发赃”这个词儿,报道某公安机关召开“发赃大会”,向“受害者发还赃物”等等。据说,“发赃”这个词已经在社会上沿用了好多年。查阅词典,“赃物”这个词的注脚是“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我认为,使用“赃物”这个词时总离不开它所依附的对象,即违法犯罪分子。严格地说,“赃物”仅仅是对犯罪分子而言的。例如,某骑车人被窃一辆自行车后报告公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刊物上常引用“知识爆炸”一词,现在有人说,这个词儿应为“知识激增”。提出这个看法的人,是华中工学院名誉院长朱九思。现将1986年1月20日《文汇报》上所登朱九思先生谈话原文转载如下,以供研讨。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可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国大地上又掀起了怀念人民好总理的历史热潮。这是为什么呢?梁衡同志的《大无大有周恩来》一文,为我们找到了答案。作者从“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六个方面,高度概括了周恩来同志的伟大历史功勋、伟大的革命精神、崇高的道德品格之后,穷根究源地写道:“周恩来的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这样彻底、完…  相似文献   

11.
<正>在绍兴市上虞区档案馆,珍藏着一本朴素泛黄的笔记本,从外观上看起来平平无奇,翻开内页却赫然写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笔签名。是怎样的一种机缘让两位国家领导人的签名出现在同一本笔记本上?而这本笔记本的主人又是谁?本期将为大家讲述一位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沈树根的故事。1979年,上虞财贸办公室迎来一位身材高大、腰板笔挺的转业军人。他为人豪爽,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毛泽东曾称他为“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但梅益老人自己说:“我记得毛主席当时只提我是发言人。我决不能算是第一位发言人。当年王炳南也是发言人,负责对外的。廖承志和范长江也是发言人。主要是对内的。而召开大型中外记者招待会发布新闻时。都是周恩来亲自主持。周恩来无论面对多么古怪、刁钻的问题都回答得非常好。让听的人。其中包括一些我们的敌人。都不得不口服心服。而且他从不拿稿子或笔记本之类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关于电视包装,说的很多,做的更多。进入90年代,尤其是各省级电视台普遍上星以后,电视大战,愈演愈烈。当观众可以自由地选择电视频道时,电视台的形象就会直接影响收视率。于是,“包装”这个商味十足的词儿一度成了让“电视”光亮一些的“万金油”。但是,塑造电视台形象并不是简单地“包一下”,我们要努力去做的应该是挖掘、展现电视台与众不同的频道特色和让人回味无穷的神韵,只有树立鲜明、完整、独特的电视频道形象,才能形成强大的电视形象力,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多一件克敌制胜的利器。一、电视台形象设计的指导原则究竟应该给观众呈现一种什么面目  相似文献   

14.
汉语同音字多,未必是好事,电话通知“全部来”,听成“全不来”,满拧。也巧,几天内收到三封信,都有一个词儿:捅娄子,但写法不同。一位文化界的老友写的是:“此间会议,领导又说千重要万重要,不捅楼子最重要”作“楼子”;一位报界编辑写的是:“老总告诫,谁捅漏子,谁负责”作“漏子”;一位期刊编辑写的是:“言论栏目难办,怕捅娄子也”作“娄子”———那么,到底是“楼子”“漏子”,还是“娄子”?便查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倒是都作“娄子”,《中国俗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却作“捅漏子”,并特意加…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要记者陆诒去采访“国民政府”的监察院长于右任。陆诒说:他不会谈什么国内政治的.周恩来同志说;就不要他谈国内政治,可以请他谈谈办报的往事让我们学习学习也好.果然,那次于右任把他在辛亥革命前夜如何办  相似文献   

16.
外国并无“新闻漫画”一说,这词儿是由我国首先提出,近年来才流行起来的。所谓“新闻漫画”,顾名思义,自然指的是反映新闻动态或事件的漫画。其实,在讲究新闻性的外国报刊上,有许多漫画也是“新闻漫画”。日本所说的“时事漫画”,也就是“新闻漫画”,因“新闻”和“时事”毕竟具有共同的内涵。五、六十年代时,在我国书报中,也常见“时事漫画”一词;在本世纪初,我国刊物上已出现“时局图”,与后来所说的“时事漫画”或“新闻漫画”的含义相似。而美英报刊所发表的“社论漫画”(Editorial Cartoon),尽管表达了形形色色的政治观点,内容题材也相当广泛,但大都作为新闻印刷媒介传播信息的形式之一,故亦可视为“新闻漫画”的别称。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十二集大型文献电视纪录片《周恩来》播出后,我们听到不少反映,总的评价说:“不错。”当你再追问一句:“怎么不错”时,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有新鲜的感受,有真实的感受。”这个回答使我们创作人员得到很大安慰,也得到很大满足。因为,我们所希望的就是这种效果:给人以新的感受,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的确很不容易。众所周知,周恩来是一位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伟大历史人物。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一段时间里,有些报刊互相转载、摘登为古人封“家”的文章,说《苏东坡也是一位医药学家》、《孔子是一位音乐家》,甚至说俄国诗人普希金是一位“经济学家”。这种为古人封“家”加冠的作法有何必要? 古代名家,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早已为人所公认。“术业有专攻”,有专才有“家”。一  相似文献   

19.
说“转产”     
说“转产”阎玉才“转产”这个词,木是企业方面常用的名词,现在有人把它转用到社会日常生活中去了。一次开会,碰见一位原来的同行。我说好久没有在报纸上见到你的大作了,干什么去了?他答道:“现在‘转产’了,正忙于搞开发(经商)。”在闲聊中,我才知道,我们同时...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解放以前,套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吧,“知名度”已经很高了。1946年陶行知逝世,周恩来沉痛地说,“这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不可补偿的损失”,并且赞誉他是“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毛泽东写下了“痛悼伟大的人民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