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繁采雾情,味之必厌。”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有感情的。一篇新闻要拨动读者感情的琴弦,要吸引住读者,就必须写得有感情。《北京日报》1990年7月27日一版刊登的人物通讯《女工与将军》就有这方面的特点。情,是这篇人物通讯征服读者的最大魅力。从写作上来说,它从以下几个方面拨动了读者感情的琴弦: 一是通过写出激动人心的场景和气氛而传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触景生情,不同的场景和气氛,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当你看到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看到我国自己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火  相似文献   

2.
人物通讯是一种真实、及时地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并深刻揭示他们精神境界的新闻文体。 真实,是人物通讯的“生命”,也是对人物通讯作者的基本要求。 那么,人物通讯怎样才能使它有“生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我以为,必须做到不夸张,不溢美,既入情又入理,方能令人可信可亲。 在1991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评选中,我与他人合作的人物通讯《女儿情》荣获一等奖。获此殊荣,始料未及。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篇通讯除了  相似文献   

3.
邓佑标 《军事记者》2006,(11):18-18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就是精彩的源泉,就是深度的门槛,就是文章的魅力。人物通讯里总会有一些精彩的故事,它往往是突显文章主题的亮点,或给人以警醒,或表现人物个性,将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一个典型画面绘声绘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故事就是一条路,作者就是领路的“导游”,读者能走多远、能看到多少好风景、能领略到多少风景背后的“风景”,就在于“导游”能否抓住精彩的细节了。《解放军报》第一季度刊登的比较成功的人物通讯共有5篇:《血性丁晓兵》(1月3日一版)、《目击吴孟超的第1861台手术》(1月12日一版)、《不息的钟声……》(1月1…  相似文献   

4.
人物通讯是一种重要的通讯体裁。它以写人为主,用详尽而生动的笔墨记录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描述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以感染和教育读者。 人物通讯的写法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写“全人全貌”,表现人物的一生,为人物全面“立传”,如长篇人物通讯《伟大的战士》就是这样,它鲜明而又重点突出地记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光辉一生;二是写人物的某一阶段或某一侧面的事迹,为人物重点“素描”,如人物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以下简称《孔繁森通讯》)就是这样,重点记述了孔繁森两次进藏的先进模范事迹。这两种写法比较而言,后一种更为常见。 人物通讯在文体上属于记叙文,其写作要求与记叙文并没有很大区别。但是,人物通讯既然是一种独立的通讯体裁,其写作上也就必然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一般地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事写人,以事托人  相似文献   

5.
穆青同志讲:“报纸应该有更多的速写、特写,只写生活中一个片断,不要全是有头有尾的通讯。战爭年代,有许多通讯都是短通讯,很生动。在这方面要提倡。时间短,内容新,又生动活泼,现场感非常强。”本文向读者推荐的我省两篇获奖作品:《争奶奶》、《置身窗口不中“风”》,就是属于这类报纸喜用、读者爱看的短通讯。有的老报人赞扬它是新闻诸体裁中的“优良品种”。它们受篇幅(每篇800多字)的限制,没有广阔的画面、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和错综的结构,在文词上也没有刻意雕凿,只是从生活的海洋里撷取一朵浪花,或从人  相似文献   

6.
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物通讯《情切切,意绵绵——亲人眼中的郑培民》一稿,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篇通讯的成功,从写作上来说,有如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是人物语言富有特色。近几年来,新闻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有所改进,但仍有众口一腔之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就要在人物语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我们邀请郭梅尼参加“热点引导”研讨会,她说自己长期从事新闻来信写作,可否讲讲这方面的体会?郭梅尼写了许多有影响的典型人物通讯。去年本刊曾组织了“典型宣传”理论研讨会。她这次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老总们的极大兴趣,这里我们特摘发,以销读者。大约从六十年代初,我便主攻人物通讯的采访与写作,采写了许多优秀的青年人物和著名科学家,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和科技日报上,曾经在社会上产生过较大的反响。其中如《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留学生表和的故事》《社会主义的乳汁——刘玲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荣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旱原情》,在我们面前耸立起一个卓绝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形象,同时也令人信服地指出了知识分子应走的路。 《旱原情》的主人公李立科,与旱原结下的是生死缘。读完通讯,我们感受到的是李立科那种如痴如醉、浓得化不开的旱原情,他不只是用科学、用智慧,也是用全部情感和生命,在改写旱原的历史。正是这种无私博大神圣的爱,酿造了  相似文献   

9.
记得一位诗人说:春天的玫瑰花芽,不是亏了太阳照拂,怎能露出娇艳的色泽?人类生活,若缺乏情感的点缀,便要沦到干枯的境地了。写人物新闻也需要真情实感的渗透。否则人物将成为“瘪三”。这里,就我采写人物通讯《脚印》过程,在捕捉动情点方面谈谈体会。选主题要动情《脚印》一稿,去年先后被《农村工作通讯》、《新华日报》等报刊采用,并被《新华日报》党的建设专栏评为1990年度优秀稿。这篇稿件被采用和评优,与文章主题是否动情有相当大的关系。《脚印》的主人公叫胡爱华,是盱眙县马庄乡党委书记。我在采访他之前,就从县委有关部门听到不少他的事迹介绍,如他能够抓住党建工  相似文献   

10.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除了主人公事迹本身 的过硬之外,就是作者笔法的生动感人了。那么, 作为新闻的采写者,怎样才能“笔下生花”,把通 讯写得一波三折,动人心弦呢?请读读《怎样打 动读者的心——关于人物通讯的创新》一文,可 能对你改进人物通讯的采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大凡好的通讯总是以情感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情,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纽带。通讯《军心连着灾民心——苏皖浙沪三军抗洪抢险纪事》(见7月29日《人民日报》)正是以深厚的感情,写出了人民军队在这场罕见的洪涝灾害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向人们展现了人民子弟兵在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义  相似文献   

12.
怎样采写科学家?近年来,我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 1978年《中国青年报》复刊后,我相继采访了十几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到《科技日报》后,又有了更多接触科学家的机会。我深深体会到,比起其它行业的人物来,科技人物是最难采写的。最近,我采写了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在居里实验室的长篇人物通讯——《通往科学家之路》(载于1988年2月23日科技日报),在科技界和新闻界反映很好,一些老科学家认为“写得像旅居巴黎时的钱三强”;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写信给我说他读了以后“也大有收获”。我将通讯寄给海外的朋友,他们反映也很好。《北京周报》法文版已译成  相似文献   

13.
凡能够给读者、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通讯,都有一个共同而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生动。而生动的重要因素是动词恰到好处的运用。 所谓“视觉”新闻,就是让读者、听众仿佛看到通讯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在眼前穿插走动,人物的语言仿佛在耳边回荡,从而产生感染力和说服力,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受到鞭策。可以说,写人物通讯忽视动词的运用很难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的。 中国新闻一等奖《南街情》有这么一个细节: 日头正南,村长王天军拉拉村支书王述学衣角指指墙上挂着的表,王述学马上醒悟,不由分说:“走、走、走,上乡上饭店,我已派人安排好了。”走进餐馆,王述学叫拿最好的酒,点最好的菜,感谢这位固县村的恩人。王洪彬一手按住菜谱:“王老弟,你不知道我的脾气,我最喜欢吃牛肉拉面。”  相似文献   

14.
人物通讯是对“新闻人物”的报道。“新闻人物”则是典型性、新鲜性、个性显著的人物。 典型性使“新闻人物”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趋势,反映了时代精神。正如穆青所说,“人物通讯贵在表现时代精神,难在预示历史趋势。”以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见穆青《十个共产党员》)为例,文中的吴吉昌在“文革”中的遭遇,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文革”中被视为  相似文献   

15.
我采写的《清廉“财神”》这篇通讯,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事后,我扪心自问:这篇通讯究竟算不算成功?从中应汲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清廉“财神”——建行安康扶贫受到交口称赞》,发表在198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陕西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先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建设银行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表示感谢:事过半年之后,习仲勋、马文  相似文献   

16.
著名历史学家郭沬若曾推重新闻记者是“当代的太史公”。的确,我们新闻工作者都在采写“当代的历史”,是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史记》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人物列传。记者采写人物通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釆写当代历史的人物列传,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人民中许许多多优秀分子和代表人物写下“历史的一页”。有人不是常说新闻作品是所谓“易碎品”,只有“一天的生命”吗?但优秀的人物通讯,是有一定的时间保留价值的。人物通讯也最有可读性,对读者有吸引力。精采的真正典型的人物通讯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也能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90年我采写的通讯《泥腿子上北京》,新华社于同年7月21日全文转发,并获新华社“博山”杯人物短通讯征文荣誉奖,同时选入新华出版社汇编的《攻克天下第一难——全国人物短通讯作品选》。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当时,有同志问我,你是怎样在老典型身上作出新文章的? 骆有生是永福县的“售粮状元”,曾被评为广西和全国劳动模范。他的事迹,新闻媒介曾作过多次报道。为此,采访前我参阅了骆有生的有关材料。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990年4月20日,我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踏着泥泞的乡村小路,来到骆有生居住的山村。久闻骆有生寡言憨厚,不善言词。一进村,我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观察村容  相似文献   

18.
《泰州市报》于1990年3月开设了《爱我泰州》专栏,辟有“我与泰州”、“革命斗争史话”、“地方史志”、“海陵人物”等。一年来,它突出地方性,注重时效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泰州素有“汉唐古都,淮海名区”之美称,是人文荟萃之地。为了让读者了解泰州,我们发表了《泰州古今》一文。一些外地人来泰州,读了这篇文章后说,别看小泰州,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家乡有种水果叫“苹果梨”,一口咬开,苹果清謦的香气■和在梨的甘冽的汁水之中,让人吃不够!它最初就是由梨树和苹果树嫁接而来的。读者们天天从报上读着消息、通讯、评论、报告文学……就像天天吃着梨、苹果、香蕉、葡萄……能不能换换口味呢?《人民日报》1990年1月10日五版刊登的《农民叫她“芦大娘”——记鹿邑县辛集乡医院院长芦秀岭》(作者金海,以下简称《芦》文),就像一只清新爽口、甘汁四溢的苹果梨,以优美的笔调传达出报道中主人公美好的心灵,禁不住让人反复咀嚼,味甜甜,情绵绵。说《芦》文是只苹果梨,因为它扎根在事实真实的沃土里,吸收着文学表现手法的养份,把一个人物特写写得犹如一首清醇的散文诗,犹如一部动人的电视剧。  相似文献   

20.
4月1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长篇通讯《新时代的中国工人许振超》,报道了许振超如何从一名普通装卸工成长为装卸专家的先进事迹。通讯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报社领导和同事们也给予了好评。作为这篇通讯的执笔者,我感到,对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一定要扎扎实实地采访,认认真真地写作,原原本本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把时代特点和人物个性写出来,让读者切实感到先进典型人物可信、可亲、可敬、可学。“压力”变成“深入”的动力许振超是中宣部推出的重大先进典型,也是中宣部改革典型宣传报道的一次重要尝试。报社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