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时期以来,搞新闻的嫌贫爱富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记者采访农村时,老往“亿元乡”跑,采访工业企业,则专去那些名声大、产值高、福利好的厂矿。某些报纸上,“富翁”“首户”“创收大户”之类标题充斥版面,几乎成了“冒尖户一览表”。而需要舆论支持和呼吁的农村穷乡僻壤和工业“亏损大户”,却千呼万唤不见记者下来,成了报纸上无名、广播里无声、电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不惜重金邀请新闻单位的少数记者,为个人和单位搞舆论宣传。有些记者热衷于搞这种“宣传买卖”,从中渔利。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出卖版面或播映时间,出现了广告与新闻不分的“有偿新闻”。一时间,把新闻业搞得乌烟瘴气。这种花钱“买宣传”的现象,不仅腐蚀了记者队伍,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党的舆论宣传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到了该彻底禁止的时候了。1993年8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南海召开的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座谈会上,发出了向“有偿新闻”开战的号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会上严肃地指出:“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当  相似文献   

3.
在大多数综合类报纸上,农业新闻在大多数时间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很少能位居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在这些报社,农业线成了“冷线”,搞农业报道的记者不仅少,而且频繁更换。因此,记者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和农业情况,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份量的新闻稿件。但是,在《南方农村报》这样一份“专业为农民服务”的报纸里,农民、农业、农村的新闻就是绝对的主角。  相似文献   

4.
近来,一些报纸揭露新闻界及社会上以稿谋私,搞“有偿新闻”、“三包采访”以及花钱“买宣传”等不正之风的情况,呼吁新闻从业人员端正作风并加强必要的社会监督。《新民晚报》1月17日刊登一篇题为《三包采访》的署名文章。作者说,“三包采访”不知起源于何时,但近几年在新闻界颇为流行。所谓“三包”,即被采访单位对记者的采访包吃、包住、包旅费。愿意花钱邀请记者的,多是财大气粗的工商企业,也有  相似文献   

5.
记者在同一新闻事件的采访中,如何挖掘出不同的新闻,做到同一新闻不“同质”,在新闻落点、引导舆论上,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这是新闻竞争的需要,也是读者对所关注的主流媒体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写的操作者——记者,采写“习惯”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对于国内不少报纸文字记者而言,外出采访有时要以小汽车代步;国外同行也强调采访需要“CAR”,但是这个“CAR”,可不是英文“小汽车”的意思,而是“计算机辅助采访”(ComputerAsistedReporting)的英文缩写。计算机辅助采访在西方新闻界不是一个新鲜概念,但是国内新闻界对其的研究还不算很多。广义上说,计算机辅助采访泛指各种新闻媒介,借助计算机进行的所有新闻采访实践;狭义上说,尤其是对于报纸文字记者而言,是指在采访实践活动当中,合理运用计算机,在采集、分析和传输等方面对新闻信息作出及时、精确的处理,从而优化工…  相似文献   

7.
记者、通讯员所从事的新闻采访活动,绝不是打开本子和采访对象搞个问答式笔录,而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搞新闻的同志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的“六分采访三分写作”,即充分印证了这一道理。面对各行各业的采访对象以及采访中遇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成熟的记者和有经验的通讯员,就会巧妙地运用听、记、思、问等多种手段,处理好采访中的边听边记边思边问的“四边关系”,从容自如地采访。对于初学新闻采写的同志来说,采访中如何做到听记思问四者的辩证统一呢?听得仔细记得认真我们知道,新闻采访离不开听和记,从某种意义上讲,口…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年代处处春色,采访范围天广地阔,然而,春色描来容易,如何把报道写得深一些,有点“思想”,这就需要记者有点“求深意识”。发挥产业报“求深”的优势产业报记者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局限,抢新闻是劣势,但在深化报道上,优势却很明显。其一,行业中突发性新闻较少,报纸又不如日报  相似文献   

9.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10.
练“三功”     
写新闻,过好“三关”后,就需要“练三功”。所谓“三功”就是眼功、腿功、嘴功。 一、眼功 眼功即敏锐的观察力。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写出来的新闻才能绘声绘色,才能使报道有独到之处。 比如邓小平出访泰国,我们的搞子只是说神采奕奕。而外国报纸却用记者观察的一些动作、神态来描绘:“邓小平走路像在跳动,精力充沛、热情洋溢。忽然他不见了,原来,被记者围住了。接着,泰国总理把邓救了出来。”你看,多么生动! (1)观察要着眼于事物的内涵。美联社一位采访民航机场记者从平常的观察中发现,天天上班的一位比利时上校,这天没有在他的岗位上班,他了解到他带兵去机场了,于是立即赶到机场,发现该上校是在解救人质,于是一条独家新闻出来了。  相似文献   

11.
在时下的电视和报纸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能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话,“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或者了解到……”,“某某(采访对象)对记者说……”,这基本已经成为现在新闻稿件的一种写作模式,可以说,这意味着记者成了新闻稿的主角。  相似文献   

12.
说实在的,自五十年代初起,我 打心眼里就崇拜记者。无论是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军营,只要记者一到,深入采访,精心构思,挑灯夜战,或新闻或通讯或专访,很快就会赫然出现在报纸上。阅读着散发油墨清香的报纸,一种对新闻记者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有人把记者比喻为辛勤撷采花粉的蜜蜂,十分贴切形象,他们到处奔波,日夜辛劳,把人间最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把自己辛勤酿成的蜜糖奉献给广大读者。 然而,时至今日,有些“无冕之王”却变样了,下基层采访,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搞农村报道,怕苦怕累,生怕泥浆溅脏了自己的名牌皮鞋…  相似文献   

13.
翻开每日的报纸,我们很容易发现诸如“记者昨日获悉”、“记者昨日从某某处了解到”、“记者昨日看到”等等,看似时效性很强、实则并无新意的新闻.因为这些“昨日”大多都是记者硬贴上去的.新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新鲜,而写新闻要有新闻由头则是最起码的原则,因为没有新闻由头的“本报讯”与其说它是新闻,倒不如说它是理论文章或工作报告更确切一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记者常常会错过采访新闻的最佳时机,以就是发稿的新闻由头已成了明日黄花,而这些新闻现在看起来仍有一定的价值.怎么办?这就需要记者再回到事件中去,了解它的新变化、新发展、新动态,找到新的新闻由头.这时才能开始撰写“本报讯”.但有的记者却不愿意这样做.为了省事,也为了提高所谓的新闻时效性,他们往往把自己的采访时间(昨日),当作新闻发生的时间.殊不知新闻发生的时间与他们何时去采访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在记者的主观采访行为发生之前,新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暗访、偷拍等隐性采访风行一时,甚至已经成了一些报纸、杂志、电视台出好稿、出卖点的“法宝”。眼下,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有的电视台已设法引进了安在眼镜上的超微型摄像机,有的报社也通过各种途径搞来了“窃听”设备),记者在秘密情况下获得新闻素材的方法越来越便利。同时,社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追踪采访的连续报道《朱总理亲切拥抱无臂青年黄阳光》荣获了广西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广西残疾人新闻奖。有的同志问我其中奥妙何在,这里谈一些体会。能否找准“新闻眼”关系作品的成败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照罗丹的观点,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此前,曾经有不少记者采访过黄阳光,有的记者采访后,认为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就搁笔了。也有一家媒体在报纸上刊登了通讯及照片,但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反响。我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这篇报道,认为…  相似文献   

16.
查正军 《视听界》2004,(5):77-77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些乡镇和单位对电视记者情有独钟,而对广播记者爱搭不理,导致不少广播记者不愿单独外出采访,或是跟在电视记者后面跑点“现成新闻”。笔者在从事广播记者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坚持“四个结合”,县级广播采访同样会受到被采访单位的重视。一是与报刊投稿相结合。针对广播新闻写作与报刊,尤其是报纸有很多相同之处的特点,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站在全国、全省、全市的高度多挖本地的独家新闻。在按照广播要求写好广播稿的同时,只要有价值的,能投稿报纸的,就把广播稿按报纸要求改成报纸新闻。比如,1999年10月,我去县海涂公司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在媒体上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一些新兴媒体和这类媒体记者的产生,地市级媒体的新闻记者作为当地舆论机关的“触角”,采访方式和素材获取途径受到较大冲击,与过去相比,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手段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新闻稿件的质量和数量也随之增加。但是,作为地市级类的报纸尤其是地市级党报,由于受宣传定位、服务对象等条件的限制,新闻记者不能只从网上找新闻,而是应该把舆论关注的触角伸人到生活实践的第一线,深入到实际中去,真正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18.
来信简复     
福建漳州市陈秋悦来信问:通讯员报道外单位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吗?他反映,他在搞好本单位通讯报道工作以外,还为外单位搞了一些报道,由此引起了一些议论。应当肯定,把通讯员搞外单位的报道说成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是不对的,这是对通讯员的一种打击。但是,按常规,通讯员的主要任务还是在本单位搞报道。因为,通讯员毕竟和记者有区别,还因为各单位一般都有通讯组织。因此,最好不要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搞报道。比如,农村通讯员主要在本村本乡采访,最好不要到外乡,外县去搞采访,更不要去国营工厂,工厂的通讯员最好也不要到农村采访(宣传部门组织的联合采访或对方邀请除外),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在新闻(消息)写作中“大而全”的产品又多起来了,实在令人担忧和头疼。尽管编辑修改时费了好大劲,可编发后读者或听众又很少买账,影响了报纸、电台的宣传质量。如果把这些“大而全”的新闻比做是满满当当的“一河水”,那么“小而专”新闻自然就算清清亮亮的“一瓢水”了。作为一名通讯员,最好是少写“一河水”新闻,多写些“一瓢水”新闻。写好“一瓢水”新闻,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的东西,写好一个闪光点。1984年我县农村大面积搞起商品生产。我和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在霞港乡唐辛庄采访时,看到村里商品生产一片红火,搞什么行业  相似文献   

20.
据香港有关媒体报道,在对待第一批获准驻台采访的祖国大陆记者的问题上,台湾新闻当局和“陆委会”为防止祖国大陆记者窃取其“高度机密”,特地召集其各方新闻处及属下的新闻联络人,要求他们监视祖国大陆记者采访时的一举一动,并将监视情况制作成监视记录送主管单位备案;台湾“法务部”下令接待单位,密切注意祖国大陆记者在采访时有无“异常行动”,如有发现,应及时向上级反映或即时停止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