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墓葬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诞生而延续至今。民间工艺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土归流带来的汉文化很快在水族地区得到应用,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工艺精湛的水族墓葬建筑。以干栏式石板墓为代表的墓葬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族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认知的发展状况,揭示了其特有的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水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正"票号"是近代银行的前身,由明清时期的晋商所创,承担着资金汇转、货币结算、商业信贷的重要职能,其产生远袭唐代的"飞钱"、宋朝的"交子",近承明代中叶的"账局",衰落于清末民初的中西文化交汇之时。作为中国近世商业资本演变的参与者、见证者,晋商的票号业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样貌,对票号兴衰历程加以鸟瞰,提炼其中的核心文化理念,有益于为今日探索中华商业文化的民族传统提供相关的历史经验。我们将从票号的兴衰、运行方式、文化理念三个方面梳理相关内涵。  相似文献   

3.
<正> 商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学术观点是:华夏文明在本质上属于农业文明,中国只有商业文化而没有商业文明;而西方文化在本质  相似文献   

4.
京西古道传统民居雕饰艺术有着深厚的民俗内涵、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京津冀地区传统民居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北方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建筑形式、民俗内涵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对京西古道传统民居雕饰艺术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京西古道的传统民居文化,为进一步保护京西古道的文化遗存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建筑营造作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型结构,承载着华夏文明体系的伦理与信仰。在考古新发现不断涌出的时代,探寻大传统之前的营造原型及其隐喻的"叙事象征"和"符号图式",就成为对文化基因的稽考梳理,必然能够成为激活当代社会伦理的共生力量。  相似文献   

6.
景珊 《华夏文化》2010,(3):52-54
<正> 建筑,从人类摇篮时期便开始萌芽,在悠久的人类文明中洗练,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熔铸下不断丰满的艺术,早已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畴,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窥视出人类博大精深的文明,品味镜中那个玄奥的世界。经典建筑的只砖片瓦,无不张扬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并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世界各族人民留给我们数不胜数的经典建筑实例,本文只选择欧洲古希腊时代的著名建筑与中国古代典型建筑宫廷苑囿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东西文化的特征与差异。  相似文献   

7.
何晓道 《中国文化》2004,(21):82-87
江南明清建筑中门窗格子艺术,有着独树一帜的内涵,显示了中国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8.
门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门作为建筑的出入口,是联系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通道。作为表现一定文化的建筑,其组成部分的门,除了供人出入外,门的标志与象征性既明显又重要。建筑大门的“等级”观念折射的传统礼制等内涵,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白居易有诗:“谁家起第宅,朱门大道边?”朱者,红色也。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6,(4)
正明清以来的厚葬之风影响甚广,即使在西南的偏僻山区,如川东、川北地区,亦有较大数量的地上石质仿木结构民间墓葬建筑遗存。据其碑志铭文可知,这些墓葬主要是"湖广填四川"以来的移民家族墓。如今这些墓葬的形制规模、碑志铭文、装饰内容和雕刻工艺等成为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上游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家族变迁、民风民俗和民间美术的重要档案。作为模仿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性建筑而修建起来的这些地上石质墓葬建筑,尽管保留了中国传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日益受到国家重视。本文从文化生态视角,对朝鲜族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因材致用的营造技术、崇尚秩序的伦理观念、和合共生的功能交融、见素抱朴的简约风格和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等方面所蕴含的文化生态内涵进行分析,阐述弘扬朝鲜族民居建筑生态文化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徐国平 《寻根》2007,(1):76-83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绿树掩映、隐蔽静谧、美丽富饶的古村落。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独特,村落布局精巧,至今仍完好保存着200余座明清建筑。无论是礼制建筑、民居建筑、商业建筑,还是建筑形制、建筑风格、建筑装饰,都充分体现出诸葛氏家族独特的文化意蕴,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诸葛村村落布局没有中轴线,也不注重均衡对称,而是围绕钟池这个中心分布建筑群,道路呈放射状,构成八卦形,单体建筑缘势而建,星罗棋布,高低错落,井塘点缀,极富诗意。从该村《诸葛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  相似文献   

12.
文人画是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艺术创作,明清时期的文人画更是其中的翘楚。而道教思想作为中国哲学史、宗教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以文人画和道教思想的基本内涵为引,从分析文人画与道教思想的历史溯源入手,博古通今,论述了道教思想与明清文人画在艺术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并探究了明清文人画与道教思想的关系,解析了明清文人画中道教思想的体现,论证了哲学与艺术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石峁遗址早年工作和近年发掘的陶器划分为A、B、C三组。A组陶器的年代为龙山时代早期,文化内涵为永兴店文化,以宽弧裆的正装双鋬鬲、圜底瓮等为典型器类。B组的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阶段,是A组陶器的后继者大口文化,以尖角裆的正装双鋬鬲和三足瓮、敛口甗等为典型器类。A、B组陶器是河套地区土著文化系统,是河套地区最稳定的文化主体,从龙山时代延续至商周之际的多个支系文化。C组与B组年代相当,但文化属性为来自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除此之外,龙山时代的河套地区先后存在过老虎山文化、杏花文化和朱开沟文化,还有客省庄文化的大量因素,呈现出文化聚合的盛况。石峁遗址正是在这种文化和人群聚合的背景下产生,其核心文化为永兴店文化——大口文化系统,并逐步向外扩张整合,呈现出大型都邑及其城址群落的态势,代表了中国史前时期北方文明的强势阶段和北方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或称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的历史中将自身的丰富经验凝聚而成的文明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理论思维。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  相似文献   

1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是士子与学者读书、学习、讲学、休憩和崇祀先贤的场所。书院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功能,突出人与建筑的协调统一,反映“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十分讲究内部结构的建筑规划,形成了一定的规制。  相似文献   

16.
黄利平 《寻根》2014,(5):117-121
壁画是清代至民国初年岭南特别是广府传统建筑上多种装饰工艺中的一类。现存的祠堂、庙宇和民居建筑等传统建筑上目前还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壁画。这些壁画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多彩,包含传统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崇拜、传说故事、文化风尚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清代至民国传统建筑壁画多绘制在民间祠堂、神庙建筑头门外墙上方和建筑内墙壁上部。民居建筑上的壁画多在头门外墙上方。  相似文献   

17.
横断山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单元,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生态多样性,孕育了丰富而多样的古代文化与族群。近年的考古新发现揭示,该区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成为中国西南与西北地区乃至东南亚文化交流与族群移动的重要走廊,来自西北地区马家窑和仰韶文化传统深度影响并参与了当地新石器文化的构建。横断山区新时器时代文化奠定了西南地区龙山时代新石器文化图景和西南丝绸之路的史前基础,拓宽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内涵与外延,凸显了横断山区在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刘佳  过伟敏 《中华文化论坛》2015,(2):151-156,192
中国近代,公共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和时代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性和文化交融的复杂性。镇江近代公共建筑从一个点折射了中国近代"边缘城市"的演变历程,是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重要类型和主要推动力。与传统建筑相比,镇江的近代公共建筑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拥有新功能,充分体现了其典型性和时代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明清小说中的"帝王师"是指一种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身份,君臣关系融洽并具有敏锐的政治目光和超现实神奇能力。"帝王师"形象寄予了封建时代文士的政治理想,也间接地折射出儒家政治思想的嬗变。明清两朝五百余年,涌现出大量的"帝王师"形象,尤其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出的以"帝王师"为特点的"诸葛范型"后,出现了一批类似的人物,如《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女仙外史》中的吕师贞、《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草木春秋演义》中的决明子、《孙庞演义》中的孙膑、《宋太祖三下南唐》中的苗从善、《说唐三传》中的徐茂公等,成为明清小说史上独特的风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受到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的影响,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20.
正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历经时代沧桑而经久不衰并且得到各民族各朝代推崇,是我国最引以为傲的精神文化之一。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孔子不是提出"孝"观念的第一人,但他十分重视孝文化,孔子孝文化在前人"孝"思想,诸如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等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与继承,使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而构建出了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孔子的孝文化内涵十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