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时候我们面对伟大作品,只能保持沉默。尤其是一些经典的短篇,我们更是无法言说。比如卡夫卡,比如博尔赫斯。但我还是兴趣盎然的漫步在博尔赫斯的“迷宫”,希望寻找到他得以创作成一个学经典的谜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生与死、灵与肉、爱与欲的矛盾和悖论,是穆旦爱情诗歌代表作《诗八首》中深入剖析的主题。这一组诗集中表达了穆旦对爱情悲剧最全面最深刻的体悟,并以其冷酷的光芒在穆旦诗歌的夜空里灼灼闪耀。事实上,它传达的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谓的"爱的颂歌",而是悲剧命运之交响,是爱情迷梦的终结。不过,在解构了爱的神话的同时,它也给读者照亮了梦醒之后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3.
真正优秀的中国画艺术,不仅依赖于自然形状的正确描写或单纯强调造型的写实,而应追求空间与水墨张力的自由。因此,若一味地沉湎于古人的程式或一味地用毛笔对客观物象进行写实性摹写,则是对于中国画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杜甫自二十九岁即形容自己衰病,四十岁即自称老人,入蜀五十岁左右,又渲染自己的老病衰弱,这种看似有些言过其实的表现与夸张,除去传统知识分子"惟忧用老"的惯性思维与情感方式外,有意识地表现忧患、忧煎、忧急的心情,是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且行且远的现实状况写照,是一种反讽与苦嘲。在文学艺术方面则运用相反相成的手法,通过衰病穷愁的渲染来反衬与烘托生命活力,表现美好事物的欣欣向荣,从而相得益彰,从艺术审美上得到安慰。成都幕府诗则着重表现了杜甫的幻灭意识以及老病状态由虚而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著名科学史家萨顿曾将真(科学)、善(宗教)、美(艺术)喻为一个金字塔的3个面。他指出:当人站在金字塔不同侧面的底部时,其间相距很远,许多人终其一生。只能把握科学、宗教或艺术的某一局部,而对彼此间的联系则茫然而无所知。唯有置身金字塔高处时,才能发现真、善、美三者间的距离其实很近,甚至可能在最高端汇合。  相似文献   

6.
7.
20世纪的朱子学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前50年与后50年两个阶段。学术界对朱熹思想的诠释,在朱熹哲学是理气二气论还是理一元论、关于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辩、心性论在朱熹哲学中的地位、关于朱熹思想的历史评估问题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朱子学研究要超越与创新,应寻找适合于中国哲学特质和哲学家思想品格的新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新与旧,是民国诗学避不开的一个重要议题。一般说来,新体诗是欧化的、外来的语体诗,旧体诗是传统的、本土的古典诗,二者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深重的隔阂。但是,大量的旧体诗人新诗之尝试和新文学家旧诗之创作现象,却值得玩味。这种"身份错位"的创作现象,引起时人的关注,也引发他们对诗歌"新"与"旧"作进一步探讨。从众多的论述文字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新诗和旧诗,多怀宽容与学习的态度,持可调和之论,并希望新、旧体诗"取之所长,补之所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开军 《中国文化》2013,(2):177-181
1937年9月14日,陈三立病逝北平。1938年3月5日,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在《新民族》杂志上发表《民族的正气》一文,表彰"中国近代最伟大的诗人陈散原(三立)先生殉国了"。文章很短,大约四百五十字,除了略略提到陈三立在湖南赞助维新事业、辛亥后不为满清而死外,用一半的篇幅讲他"殉国"之情景:"这次北平沦陷以后,他因为是八十六岁的老人,身体多病,不便移居,所以隐没在一个小胡同里。不料惨酷无心肝的日本人,还想假借他的名义,派人和他接洽,他叫老仆连打带骂把那个人赶出去了。第二天,日本兵就到他门口站岗,说是来‘保护’他的。于是这位八十六岁老诗人五天不吃五夜不睡,绝粒而死!这是何等的英烈!这种‘不为不义屈’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正气!这种‘从容就义’的精神,比‘慷慨赴难’的行为,有过之无不及!他这一死,应当感动全国的青年、壮年和老年!他这一死,尤其应当感动全国的知识界!他死了,国家丧失一个环宝!政府不表彰这种人还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在多元交织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身份的觉醒和对诗性探索的艺术实践,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少数民族诗人所表现出的迷茫。  相似文献   

11.
张丽娜 《世界文化》2009,(3):20-21,26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而阿赫玛托娃则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这位女诗人以纤细入微的笔触,将女性在爱情中幽微曲折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一串串优美动人甚或凄婉的诗歌呈现在我们面前。更可贵的是,她的诗还包含了对爱情清醒冷静的思考,承载了一种独特的坚强与鲜明的自我意识,因此引得人们争相传颂。  相似文献   

12.
人和事距今已经很久了,但今天仍有必要反思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那是1980年12月8日晚10时许,在纽约曼哈顿达科塔公寓外,一名胖胖的二十多岁的男子站在门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在他的衣袋里,汗涔涔的手中握着一支零点三八口径的手枪.10点50分,一辆豪华轿车停在了公寓门前,车上下来一对男女,二人手牵着手走向公寓,边走边说着一...  相似文献   

13.
1971年秋,老年斯诺在瑞士家中回忆往事:1936年他到保安采访了毛泽东,写下了轰动世界的《Red Star Over China)):1939年他访问延安,会见了毛泽东:1960年他第一次访问新中国,与毛泽东坦率交谈:1970年他与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并进行了他们的最后一次长谈。尼克松访华在即,斯诺渴望有所作为,但已病入膏肓。毛泽东派来了中国医疗队。斯诺逝世的第3天,尼克松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相似文献   

14.
开始一场关于方便面的探索之旅,纯粹是无意之举。“20万包泡面被紧急运往日本地震灾区”,鼠标随意一点,我浏览着网页上的新闻。不到三分钟时间,肚子便向我发出信号,咕噜噜、咕噜噜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似在胃里奏出的交响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在中国,是一个世事激变的世纪,其规模和程度都是空前的。在思想界,呈现出一种激进比赛的态势,而社会生活也处在不断革命之中。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是近10年来中国媒体和学术界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其他很多概念,如市场、腐败、下岗、消费、私有化等,也只有同“全球化”概念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逻辑关联后,才以几乎同样频率被使用。众所周知,全球化的首要内涵,或说全球化的本质,是发达国家的过剩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是发达国家的资本同外围或半外围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结合,以赚取最大的利润。所以,资本扩张,资本增值,或资本追求最大利润,正是推动当今全球化进程的发动机,是全球化内在的动力机制。资本是当今社会最活跃的元素。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孙权杀了自己的儿子。 孙权晚年废了一个儿子的太子位,赐另一个儿子死。这两个儿子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罪行。他只是听信谗言说太子对他不孝;而另一个儿子则培植自己的势力要与太子争位。  相似文献   

18.
一谈到东南亚化,人们便想到吴哥、婆罗浮屠等伟大的古代奇观,这些化象征体现了东南亚明的光辉。然而,上述两大奇观曾被隐蔽的茂密的热带森林中,直到19世纪才见天日。由此显示了东南亚历史存在断层的事实。古代王朝如室利佛逝,印度教/佛教时代、伊斯兰教时代、殖民地时代和现代国家的时代层层叠叠,犹如考古遗址中历历分明的地层。当我们将现代美术史穿插于宏观的东南亚化历史进程中时,这样的背景难免构成了有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张新斌 《寻根》2010,(6):33-38
<正>比干与姜太公,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都与同一个地点发生着联系,但是他们又有着两种不同的命运,体现着两种精神与价值,他们似乎都被特定的族群所怀念,也都实现了由人到神的转变。可以说,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一与二、矛盾与统一,直到现在,对当代的我们都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考试为唐代士子入仕之正途,然士族凭借其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体制漏洞,在考试中获取远多于庶族的好处。因此进士考试一方面为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提供孔道,而另一方面亦存在时代局限。进士考试既促进了唐代士族由经学世家向文学家族的转变,也使其家族观念由重门第转向门第、科第兼重。短期来看,科举对士族家族的衰落具有延缓作用,长期而言,却对士族家族的衰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