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薅草锣鼓在我国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很早便见诸文献记载。若仅依赖文献,后人仅能从简洁的文字中对其进行感性认识。通过对薅草锣鼓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田野调查不仅能印证文献中的记载,反观古代的文化现象,而且能填充有限的文献信息,弥补文献对薅草锣鼓缘起、程序、内容等叙述之不足。  相似文献   

2.
3.
五行之源起流变及其哲学意义邓立光五行起源,学者探讨已多,然以五气言本,其义维新。五气所起现者为气象物候之情。就方位言之,五气初为五方所向,其後易为中央与四方,此二者具历史发展关系,而以历法居关键作用。五行中以上行为体,四行为用;土行居方造成不同之五行...  相似文献   

4.
一祝融八姓是上古时期活动在北方地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部族,也是楚人的祖先。祝融集团自颛顼、帝喾之世迅速壮大,至尧、舜、禹之世,已发展分化为多个部族集团,并在华夏部落联盟中担任职务。《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益、彭祖自尧时皆举用,未有分职。"  相似文献   

5.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唐代密宗编造的毘沙门天王灵感事迹增强了毘沙门天王信仰的权威性,而尉迟乙僧将具有于阗风格的毘沙门画像介绍到中国来也加速了毘沙门天王信仰的传播,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民众对于毘沙门的信仰,经历了从护佑之神到战神再到财神的演变阶段,毘沙门民间信仰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功利性特点和世俗性倾向。  相似文献   

6.
汉初是尚黄老的,思想较为宽松。汉武帝时期定儒术于一尊之后,思想领域统制的色彩便浓厚起来了。而关键所在,是儒学成为官学,与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政治权力的性质。定儒学于一尊,在汉王朝的发展和在思想史上的是非得失,可研究者尚多,暂且勿论。这里涉及的只是它对于士人思想的影响。董仲舒当年上天人三策时,对于定儒术于一尊的目的已经说得很清楚: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相似文献   

7.
李恩英 《寻根》2005,(1):46-49
中国有许多采桑女的传说,其中以秋胡故事最为有名,因为在于过路男子挑逗的对象是分离多年、相见不识的妻子,故事本身富有戏剧性,更由于作者在记录此故事时,有其时代的政治目的,造成故事情节和思想意义的矛盾,引起历代文人的关注,在故事的流传中,各个时代、各个阶级、阶层对问题各有其不同的看法,遂使故事的内容和思想方面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在乌江流域沿河土家族群社区内,人们在过年期间会举行一些简单的仪式增添节日的喜庆,这些简单的仪式往往会带着宗教的色彩,其目的都是祈愿新年丰收、顺利,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其中,在正月十四日举行的"爆虼蚤""焰毛虫"活动,近似一种简单的除害仪式,也是乌江流域土家族群社区内流传久远的民俗之一。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与古代巴人>一书,从土家族与古代巴人在历史、地理方面的联系入手,论述了两者在文化、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异同和关系,从更深层次上证明了土家族与古代巴人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方川 《寻根》2003,(2):90-93
荡秋千是中华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据现有文献记载,它源自先秦。《古今艺术图》上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原是其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的用具。荡秋千日后主要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  相似文献   

11.
李积庆 《寻根》2010,(2):15-19
<正>清末著名诗人、梅州人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己亥杂诗》中写道:"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黄遵宪以其客家人的身份、用诗的语言描述了客家人南迁辗转逾千年,依然保留中原语韵、固守古朴礼俗的事实。行走在赣闽粤客家地区间,所见所闻时常让人不禁发出"礼失求诸野"的感慨。而当我们细数留在客家礼俗  相似文献   

12.
<正>在《山海经》中,"青"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笔者统计了《山海经》中颜色词在各部分中的使用频率,见表1。根据统计,在《五藏山经》中"青"的使用就已经很普遍了,笔者认为这是由《山海经》的性质决定的,历来人们对《山海经》的性质有很多的猜测以及很大的争议,在这里姑且只把《山海经》作为一部早期地理志性质的书籍,既然是一部地理方面的书籍,那么记述的大多是自然景物,如植物、动物、矿石以及水系等,如"有草  相似文献   

13.
陈宝良 《寻根》2014,(5):22-26
称谓之事虽小,却是一种身份象征,有时甚至被上升到礼制与法律的高度加以认识。在日常交际中,称谓是否得当,小则关乎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大则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休戚相关。明朝正统年间,山西大儒薛碹很有学问,在英宗皇帝面前奏对时,理应自称“臣”,或许因为紧张的缘故,一时误称自己为“学生”,言出深感失言,不觉惭愧,只好引退。还有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崇祯皇帝召见一些地方上的推官、知县入对。面对皇帝,本应自称“臣”,但有人误称“知县”;本立称皇帝为“皇上”或“陛下”,但有人误称“老大人”,仓皇间觉得错了,又误称“老皇上”。上述种种,显然不符合“朝仪”,属于“失仪”的行为,说大了或许会影响他们的官运。  相似文献   

14.
元末明初戏曲家贾仲明追挽元剧作家王实甫的《凌波仙》词中,有“西厢记天下夺魁”语。的确,“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为主题的《西厢记》,思想性、艺术性独领风骚,堪称传颂千古的绝世之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薄葬思想的流变胡双井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了薄葬。传说黄帝葬桥山、尧葬济阴,“丘垅皆小,葬具甚微”,其后的文、武、周公之葬,也都俭朴,“皆无丘陇之处”。后世贤达薄葬的更多,“昔孔子大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唐...  相似文献   

16.
河畔草的诗     
正~~  相似文献   

17.
黎力 《寻根》2007,(4):110-113
鄂西南地区的土家族聚居地—长阳、五峰、巴东、建始、恩施和鹤峰交界地区的土家族人,在老人死后,对亡人的一系列祭奠活动,其名称各不相同,有"打丧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饮食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饮食状态,另一种是调制饮食阶段。涮食法属于熟食法的一种,后者是人类进入调制饮食阶段才产生的。涮食法作为中国传统烹饪法之一,具有悠久历史。本文从文字学入手,根据"涮"字的发展历史,并结合染器的兴衰,认为涮食法是在东汉染器不复使用后承接其后产生的。其中,瀹食法是从染食法到涮食法的过渡,是涮食法的形成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流变,体现在对权力话语改写、错位、疏离和消解上,呈现出明显的消费性能指,尽量满足观众的视听快感,稀释了人文内涵,荡平了美学深度.  相似文献   

20.
王云庄 《寻根》2001,(6):61-63
寿,是人类对于生命的无限奥秘不断追寻的亘古梦想。在中国,千百年来,寿与福禄禧并列而用,成为美满、吉祥的象征。中国的寿与儒家的修身、佛家的养性、道家的效法自然,与中国传统化的生命观、伦理观、价值观,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