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寒 《职教通讯》2018,(23):30-35
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载体,而工匠精神则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中西工匠精神都源于古代的工匠技艺,并不断发展。工匠精神虽无权威定义,而匠技、匠心和匠魂乃其不变的三极。在"工业4.0"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担当起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既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培育学生由技而道的工匠精神。具体而言,职业教育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并学习国外经验,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用与审美的诗性融合。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面临困境,以"技能本位"为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大力培育现代工匠,现代工匠的培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加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高职教育要积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育人体系,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3.
"工匠精神"是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的职业追求,勤奋踏实、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然而,有关"工匠精神"塑造的理念、方法和途径均未写入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工匠精神"培育在职业教育中严重缺失。在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精细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渗透"工匠精神"培育,把职业教育做"精"、做"细"、做"强",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创建职业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4.
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当前,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甚至是部分职业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盲区。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企业是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唯有在校企合作平台中才能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真实情境,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真谛,厚植"工匠精神"。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来讲,要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与企业共发力,齐推进,使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大、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待遇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追根究底是学生缺乏"匠心"精神,无法成为企业的"能工巧匠"。因此,分析培养"工匠精神"的影响因素,结合"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为其建立有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6.
工匠精神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对工艺技术精益求精、对生产经营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工匠精神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培养目标来看,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操作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现代职业教育需要面向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并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热门词汇,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和社会价值。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自身办学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呼唤农业高职教育,加强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素质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可靠途径。因此,要把"工匠精神"作为农业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在职业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积极聚焦"工匠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探讨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教育家精神的道德引领和工匠精神的技能追求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不仅共同塑造着职业教育教师道德引领与技能追求的整体精神气质,同时还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实现技能传承与弘扬职业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与责任感、实践全人教育的理念。尽管历史演进为这两种精神融入职教师资培育提供了文化基础,院校也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将两种精神融入师资培育全过程的成熟培养模式尚待形成。建议通过价值文化引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校企协同培育以及持续发展与评估等四条路径,实现这两种精神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是技能人才的重要属性与特质。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培养"工匠精神"需要职业院校、企业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工匠精神培育具有目标追求的一致性、核心理念的契合性、实践形式的融通性。高职院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借鉴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学生人格教育等方面着手培育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11.
在明确了"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基础上,分析了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下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最后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等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为我国制造业和教育界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实施学徒式的教学,学徒课堂的价值指向包括工匠精神,二者紧密联系。学徒课堂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有情境学习、自我效能、合作学习。学徒课堂上,工作化的教学任务为培育工匠精神构建认知基础,师徒化的师生关系为培育工匠精神催化职业情感,职场化的教学情境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践行平台。师傅示范、学生演示、文艺欣赏、档案式学习、环境影响是学徒课堂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文章认为我国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在于:缺乏社会认同感,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缺乏相关知识体系的积累和建设,职业教育存在缺陷,故而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需加强顶层设计;培养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品质精神;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职业素养;加强"工匠精神"文化建设以及通过校企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3月5日,"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企业生存密切相关,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教育,更离不开高职教育。本文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梳理了工匠精神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关系,提出高职院校应从专业文化的培养、榜样文化的引领、校园文化的渗透、企业文化的实践等方面,加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大量技术熟练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当在培育熟练工人技师方面发挥较大作用。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工匠精神"融会其中,从而为学生在职业岗位上成长为技术工人奠定坚实基础。培育"工匠精神",应让学生学习完整的系统知识、技能,聘请有校企合作单位的技师传承精工技艺、操作要领,引导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实操态度和抢抓时间补充知识短板的紧迫感,并在累并快乐学习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成就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16.
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于:精益求精,严谨,耐心坚持,专业敬业。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更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而技术人才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因此,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世界技能大赛是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其评价标准不仅强调高难度、快速度,更重在制作产品过程中每一步的精度和质量,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文章通过对世界技能大赛项目的研究,探讨参赛学生训练方案,促进职业院校都能带着一颗"工匠"之心,培养优质毕业生,让学生在文化的传承中获得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  相似文献   

17.
陈鑫 《职教通讯》2017,(33):25-26
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以高职通识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为切入点,探讨了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通过凝聚价值共识、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自省和实践体悟、强化工匠文化熏陶,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潜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8.
"工匠精神"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工匠"的摇篮,肩负着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使命。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是什么?职业教育如何培育这种精神?在这方面,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工匠精神培育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阻碍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一些因素:一是学生文化素养偏低,学习观念不端正;二是学生政治思想觉悟不高,缺乏崇高理想;三是学生自我认同感不强,缺少职业规划。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虽然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但究其根本在于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因此,在我国职业教育中进行工匠精神培养,需从明确所学技能价值、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规范学练评价、加强技能比武等方面进行改进,进而为工匠精神扎根职业教育的土壤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以工匠精神为思想引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蓝领,不应该仅仅具备生产专业方面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更应该有专注、忠诚及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工匠精神"的提出正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精神培育的重视。将审美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培养的"工匠",就须达到从"技"到"艺"再到"道"这三种境界。在这个过程中,美育就是实现工匠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美育培养的主阵地,主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的美育功能远远超出了其他任何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