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乡村优秀文化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凝聚认同价值、塑造新农民的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原生态的特点,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模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清代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城市发展的巅峰期,在城市数量、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城池建设等方面均代表了农业时代城市发展的水平和特征,在清代诸省当中,四川以疆域广大、地形复杂而著称。城市绝大部分均是在清初社会经济恢复以后重建起来的,在城市形制方面全面继承了明代城市建设的成果并有所发展。本文廓清了城市规模相关概念和衡量标准,对清代四川各府州县城市规模的等级构成及其地域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清代四川城市发展和空间规模的区域性特征,结合大量个案对城市规模的主导因素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以地方城市的实证研究对我国古代城市规模研究的资料与方法、城市规模与城市行政等级的相关性、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馆藏的几十万份房地契档案和附件,为揭示清代以来成都城市文化面貌提供了基础材料。房契反映出成都城市传统社会关系、人文风貌等。及至民国时期,房契为近代以来成都房地产管理的制度文化、城市建筑文化及其城市生活形态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成都城市多元文化特征的生发提供了诸多可资研究的信息,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城市文化在近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中,并为现代成都城市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守华 《寻根》2008,(3):130-133
谈到皇家建筑档案,一般先提起的都是样式雷图档。而单士元先生的《故宫史话·著名建筑匠师》中有这样的记述:清代有样式房、销算房承办制度,皆世守之工,分掌营造事业。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4月17日至19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近代以来华北城市与乡村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津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80余位学者汇聚津沽,共议近代华北城市与乡村研究的新趋向。会上,五名专家学者分别就会议主题做了深刻发言。随后的分会讨论则围绕着城市政治与城市经济、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城市体系与城市建设、区域政治与经济、区域社会与文化、乡村建设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经与会专家学者友好热烈地讨论,本次研讨会总结了近年以来近代华北城市与乡村变迁研究的三个新动向:一是城市与乡村理论探索深入;二是城市与乡村研究的融通与对话;三是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呈现出多维交叉与热点突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黄利平 《寻根》2014,(5):117-121
壁画是清代至民国初年岭南特别是广府传统建筑上多种装饰工艺中的一类。现存的祠堂、庙宇和民居建筑等传统建筑上目前还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壁画。这些壁画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内涵丰富多彩,包含传统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崇拜、传说故事、文化风尚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清代至民国传统建筑壁画多绘制在民间祠堂、神庙建筑头门外墙上方和建筑内墙壁上部。民居建筑上的壁画多在头门外墙上方。  相似文献   

7.
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中国文化的表现,是艺术的大宗遗产。纵观中国传统建筑、私人住宅,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皇家建筑,包括宫殿、园陵、御苑等,其艺术宗旨为“非壮丽无以重威”,强调夸张的形体、夺目的色彩、奢华的装饰,骨子里是“天子”的气质;以苏州园林和徽派民居等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住宅则体现出一种含蓄节制的审美观念,与书法、品茗、琴筝水墨梅兰竹菊一脉相承,是“文人”的气质;以各地民居为代表的平民住宅体现的是浓厚的乡土气息,强调人对土地的依恋,与环境的和谐,表现为就…  相似文献   

8.
景观城市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景观构成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而且景观所倡导的参与和体验能增进人们对城市的情感认同、活跃文化氛围和提升文化消费。依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文化景观大致可分为建筑设施景观、工业遗迹景观、文化遗产景观、城市商业景观、赛事体育景观等。为更好地发挥景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功能,避免"奇奇怪怪"建筑带来的视觉污染,城市景观文化建设中应着力遵循景观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传承、科技对景观的支撑作用、遗迹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伦理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充当着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演变历程。由于建筑文化本身具有的综合性特点,可以形象地把它称之为一部反映特定时空范围内人类文化特点的“百科全书”。在这部“百科全书”中,无论是宫殿、民宅、坛庙和园林乃至整个城市的规模、布局上,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论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及和谐精神等伦理思想都得到了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10.
清代成都的市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成都城市是在经历了明、清之际的毁灭性破坏之后,从废墟上重建起来的.顺治、康熙年间是成都市政建设重新起步阶段.首先恢复的市政设施,主要限于具有政治军事意义的城垣、桥梁和部分为封建政治统治服务的文化设施.雍正、乾隆年间,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与城市经济和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市政设施逐渐恢复和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成都市政建设中非常突出的现象.清末实行新政,成都在市政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体现了成都由封建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的最初迹象.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发展的共同规律.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市政管理,体现了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封建城市的若干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我童年所接触到的乡村文化生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二人转”、东北大鼓等为主的演艺文化活动;一类是以祭祀、祈祷为主并和信仰混杂在一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徐志伟 《寻根》2012,(3):26-29
我童年所接触到的乡村文化生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二人转”、东北大鼓等为主的演艺文化活动;一类是以祭祀、祈祷为主并和信仰混杂在一起的“封建迷信”活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成都平原宝墩文化时期普通居址的形态进行分析,认为在宝墩文化二、三期之间居住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大型近方形房子和多间排房为主转向以双间房和小型单间房为主,普通居址向小型化发展,其动因当源于技术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大幅增长和家庭结构的分化。大型建筑基址的不同朝向则与不同家族的方向信仰有关。丧葬习俗的变化在宝墩文化三、四期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宝墩文化四期墓葬的随葬品不论种类还是数量都较前三期有增加,当受到了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韶龄 《寻根》2006,(2):64-67
南京是一座六朝古都,也是(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建都之地,历代帝王都对她情有独钟。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南京近代建筑不仅是洋务运动最早兴办近代实业的实录,而且记载着近代中国口岸开放以后,基督教及洋行给南京带来的西方建筑文化。民国时期的城市建筑具有一定的特色,形成了一批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的中国传统形式建筑和新民族形式建筑,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提升人们的士气是建筑师的工作"威廉·艾伦·艾尔索普(1947—2018),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注册建筑师,曾设计过多伦多安大略省艺术设计学院夏普设计中心、佩卡姆图书馆、安大略艺术与设计学院、多伦多先锋村和芬治西两个地铁站等世界知名建筑。艾尔索普敢于打破成规,以将怪异的趣味和鲜艳的色彩带入商业和住宅建筑、地铁站以及城市总体  相似文献   

16.
根据清代日记资料《闲窗录梦》记载的道光九年的活动内容,生成一份时间序列完整的活动日志,借助Arc GIS分析内城普通旗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探讨日常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清中期内城旗人居民不同类型日常活动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重心,可分为亲友交往、消费娱乐和经济事务三大片区。城市格局主要影响居民出行方向以及活动空间变化的总体趋势和活动轨迹的密度分布;行为主体自身的因素,诸如居住位置、社会关系网络、兴趣爱好等则决定着居民活动范围的中心、出行的具体方向、活动范围大小以及活动频数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会馆建筑是清代流动人口在异地通都大邑建立的一种凝聚乡情的活动场所。一般会馆建筑均能体现原籍家乡建筑的文化特色,会馆建材也大多来自故乡,围绕会馆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多以故乡元素为主。会馆成为地方文化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建筑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南北方差异明显.北方建筑色彩浑厚庄重,建筑材料相对单一,民风和人文底蕴也比较纯朴,粗犷豪放.南方建筑典雅清新,建筑材料多样,尤其是在岭南地区,住宅的整体风格通透清新,建筑平面相对整齐,院子小,房屋高,门窗狭窄,房屋的装饰、雕刻和绘画工艺也华丽复杂,工艺精湛,整体风格轻巧.本文所探究的古田廖...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70年来乡村文化建设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并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文化建设的主体性问题日益彰显。乡村不再被视为国家意识形态改造的对象,乡村的文化价值日益显现。文化建设的边界不断融合: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呈现出互嵌融合趋势。文化建设的模式不断拓展:从单一的宣教模式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并行。与此同时乡村文化建设也出现了文化建设理念与乡村社会变迁不相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力不足,农民的文化主体性不足等诸多问题。未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理念将进一步拓展,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政府主导、社会主办、农民主体的文化治理机制,通过文化治理机制的创新更好保障文化领导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2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牵头的"乡村记忆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保护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如民居、街巷、祠堂、园林、乡村大院,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产遗物遗迹等实物,以及上述这些有形遗产所承载的乡土生产习惯、节庆习俗等无形遗产。山东省拟选定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农村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巷进行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