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彬 《世界文化》2010,(9):18-18
阿马蒂亚·森是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他的哲学和社会学新著《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受到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隆重推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农民工题材的文学文本为依托,将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置于新时期四川文学的背景下予以考察,由聚焦当代文学农民工书写推进到农民工身份的内涵阐释及焦虑起因,探讨农民工书写所呈现出的复杂的文学价值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闽王信仰也就是对以王审知为主的固始籍入闽群体的信仰,是流行于福建、台湾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学界已有的相关成果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对王审知等人的入闽、开闽史实的复原性研究;二是将闽王信仰作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而进行的宗教信仰性评析。以闽王信仰为直接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有:郑剑顺、冯志华的《闽王王审知的民间崇拜》,杨浩存的《略议闽王信仰的现实意义》,周建昌的《试论王审知的神化》,吴诗池、李秀治的《从“南陈北薛”悬案谈起——兼谈薛岭龙源宫祀王审知之谜》(均载何乃川主编,厦门薛岭龙源宫管理委员会、厦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编:《厦门龙源宫开闽王信仰研究文集》,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在视角上,没有过多地探讨闽王信仰在文化认同方面的内涵和意义。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闽王信仰进行阐述,以探求其在豫闽台三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之仁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道德理性的自觉,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类意识的自觉。仁之“爱人”即是“爱类”,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孔子的思想是以爱人类为中心的世界主义。在孔子的世界主义思想中又内在地包含着民族化认同的思想,对华夏化传统的认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意识,也促进了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与多元互补。近代以来,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化认同思想得到继承并具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应保持“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折中”。  相似文献   

5.
<正>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的艺术杰作,也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北魏时期,国家力量强盛、百姓安宁,四方朝贡者不计其数。其第五位帝王拓跋濬在位时,命沙门统昙矅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这便是今天赫赫有名的“昙曜五窟”。之后,修建工程不断完善,最终成为历史上永恒的奇迹。如此艺术瑰宝,蕴含了太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以下,便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说。首先,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特色与国家、宗教认同。云冈石窟的一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6.
2007年6月5日,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邀请,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代表团一行36人访华,行程上海、西安、北京。6月10日下午,该团在中国美术馆参加了由范迪安馆长主讲的以“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为题的座谈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汉晋时期,祖源的“记忆—叙事—书写”演进构成华夏与西南夷族群产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滇、夜郎、哀牢族群的祖源书写在形式上体现出由“神话”到“史传”的历时演进,在内容上体现出由“我者”到“他者”的认知转移。其中,滇人祖源书写以“史传”的形式展开,主要体现华夏“他者”认知;夜郎祖源书写以“神话+史传”的形式展开,分别对应夜郎“我者”认知与华夏“他者”认知的演进;哀牢祖源书写主要以“神话”的形式展开,对应哀牢“我者”认知与华夏“他者”认知的演进。若将西南夷祖源叙事纳入汉晋以来的知识建构背景考量,则从叙事母体、叙事图腾、叙事要素三方面显示出融合泛化的迹象。西南夷祖源书写的文化认同导致的角色反差,体现了汉晋时期“以夏变夷”与“夷夏之防”的观念调适,是华夏“大传统”对西南夷“小传统”的打破,也是西南夷“小传统”对华夏“大传统”的内化调适,共同构成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西南语境。  相似文献   

8.
作为翻译个体的辜鸿铭处在中西文化的交汇部分,提出"挞西扬中"的文化观,来寻求中西文化融合的终极文化理想。译者文化身份是"以民族性为立足点的文化中介者"。从翻译的选择与适应,对辜鸿铭的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进行解析和探讨,以期望进一步认识翻译活动主体的多重文化身份,纵深推进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时空建构对Bossa Nova起源的影响时间维度纵观拉美音乐的历史脉络,15世纪末哥伦布的到来以及之后的殖民影响将拉丁美洲的历史分为了两个阶段。殖民前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是以玛雅文明、印加文明以及阿兹克特文明为代表的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这也是拉美音乐文化的根基。殖民后的拉美音乐文化主要体现为殖民军队的军乐和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音乐,那时的西班牙殖民者将印第安人本土音乐视为禁忌。由于殖民统治的扩张,  相似文献   

10.
(一)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早已熟稔于人们的心脑,而"草原文化",还待深入的开掘和研究。奎曾的论述或可作为一家之言:"当我们阐述草原文化时,指的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带有骑马民族特点和  相似文献   

11.
位于南方丝路、茶马古道上的邛崃市,是历史上成都通往西南的要津之地。南来北往的人们在此交汇,或者途经此地,或者定居于此,由此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本文从历史渊源、经历过程、文化内涵等方面,概括了邛崃市的移民文化的特点,指出:移民文化是邛崃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移民文化资源,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从分析《山海经》中有关夏代大巫山地区的原始记载入手,综合其他相关的历史资料与现代考古发现进行分析,以论证外来移民化对大巫山地区的重要影响,从而说明,早在有夏一代,外来移民化已不断融入到大巫山地区本土化中。  相似文献   

15.
抽样调查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党员干部的普遍认同,但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指导"空壳化",精神信仰"真空化",主流道德"虚幻化"等主要问题。认真解决以上问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路径,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党员干部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对高校同学间对师生关系的文化对话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研究.发现师生关系(C)归根到底是由文化的认同度(W)、师生在交往中消耗的有效能量(E)与师生交往的频率(H)决定的,并表现为乘级关系(C=W×E×H).文化认同是师生关系中的核心,师生之间不应纠缠于个别具体的文化与意义上的差异,而应共同迈向文化认知和感悟本质的追求,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过去,我们注意并强调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同发展,为什么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也可以协同发展呢?为什么不可以“文化搭台,社会唱戏”或者“社会搭台,文化唱戏”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的问题并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驾齐驱。当时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场历史性告别的开始,即中国政府将逐步告别过去的单向度思维。...  相似文献   

18.
严其林 《寻根》2006,(4):123-127
宋代人口迁移在中国移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移民现象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密不可分。镇江处在大江与运河两条古代高速通道的交汇处,是两宋移民重要分布地。移民大量迁入,给本地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因。  相似文献   

19.
美国全国图书奖设立于1950年,是最重要的美国文学奖项之一,下设小说、非小说、诗歌和青少年文学等奖项,1988年开始增设一枚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表彰“毕其一生为文学事业服务,或著作等身,从而丰富了(美国)文学传统的人。”2008年9月10日,全国图书基金会宣布,今年的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颁给68岁的汤亭亭,这是华裔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史诗性长篇小说的讨论中,争论最多的是史诗性作品的标准等问题。本文主要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为例,从文化转向视角出发,结合劳里.航柯关于史诗的观点,检梳作品的史诗情结是如何与文学创作中的身份、认同等问题相勾连,探讨20世纪后半叶至今,中国长篇小说写作中与认同相关的史诗性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