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矫正口吃     
《青少年日记》2012,(12):64-64
甲:“怎么了,愁眉苦脸的?” 乙:“我儿子,今年才上三年级,说话老打结巴,看了好多专家都看不好,着急啊!”  相似文献   

2.
儿子3岁2个月的时候,我到南京出差了12天。回家后发现原本好好的儿子竟然说话结巴了,经了解,得知孩子是模仿电视中的口吃语言而染上这毛病的,刚开始并不严重,后来在大姐姐的强化(迎合、微笑)和成人(主要是奶奶)的提醒、纠正、责备、训斥中反而渐成习惯。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知道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帮助我儿子改掉这毛病。我采取了隔离、提示在先、故意忽视等方法帮助孩子,结果在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儿子的口吃现象就自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3.
有些孩子说话结结巴巴,或拖泥带水,含糊不清,不能顺畅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称为口吃。产生口吃的原因,有的是模仿口吃养成了习惯,但主要是由于幼儿发声的肌肉和呼吸的方法发生异常所造成的。矫正孩子口吃,要从调整孩子呼吸着手,要孩子拣习一口气讲完  相似文献   

4.
新生 家访时,我 们和陶泽 慧小朋友对话,觉得她有点口吃。入园后再作仔细观察,发现她在与同伴交谈、回答教师提问时,确实有点口吃。为了纠正她的这一毛病,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教育措施。 时间:1997年10月6日 情况:“老……师早”听到这声音不用看,就知道是陶泽慧来了。“陶陶早!谁送你上幼儿园的?”“妈…妈”“那妈妈呢?”“走……了”“陶陶的鞋子换了没  相似文献   

5.
口吃的孩子往往是思维发展快,说话的速度赶不上思维的速度。当遇到紧急情况时,用重复的字或拖长音来调整自己的语言;孩子在心里紧张又不自信的情况下,往往不敢说话或说话断断续续。为了帮助小男孩宇轩,设计了一个帮助孩子矫正口吃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据说,世界上每一百个人中就有一人患口吃病。口吃病基本上都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患口吃病的幼儿,常常伴有吮指、遗尿,夜惊和易激怒等神经质现象。也有的幼儿具有易患口吃的先天素质,当受到心理创伤(如突然受到惊吓等刺激),便会出现口吃。还有不少幼儿由于调皮,模仿口吃的人结结巴巴地说话,结果习惯成自然,慢慢地  相似文献   

7.
洪浩 《教育导刊》2005,(12):46-47
口吃是儿童中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中,其发生率成人为1%左右,青少年儿童为3%~5%,男女比例为3~5∶1.典型的口吃多发生于学龄前3~5岁时,少数人发生于学龄后期.国内有报道称:577例口吃者中发生于3~7岁时的占57.4%,扩大年龄范围至2~10岁时达到80.1%.在儿童期发生的口吃,约占80%不经治疗可逐渐消失,国外许多语言病理学家称之为发育性语言不流畅(Developmentally Dysfluency).  相似文献   

8.
冰冰的脸上,忽闪着一对亮晶晶的大眼睛,真招人喜爱。可是他常常口吃,一句话半天也说不出来,又让人着急。作为教师,要对幼儿语言的缺陷进行观察分析,想方设法加以矫正。通过观察,我发现冰冰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口齿清楚,讲话流利。而在做错了事,受了批评或发过脾气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口吃,一句话好半天也憋不出来。  相似文献   

9.
幼儿的口吃是指说话时语言表达不流畅,说不出来,语句中断,字句不断重复的现象。有关资料表明,口吃幼儿约占幼儿总数的5%。其中,绝大多数幼儿的口吃是假性口吃。也就是说,这种阶段性的口吃不需要矫治,随着幼儿逐渐长大,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实践会不治而愈。但是,这种假性口吃如果在幼儿期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或者受到人为的心理压力,有可能会伴随幼儿终生。  相似文献   

10.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愿意为你分忧。"口吃",通称结巴,就是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的现象,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缺陷。"口吃"也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这个时候的小孩模仿能力挺强的,有的纯属好玩和好奇,学结  相似文献   

11.
李荣 《家庭教育》2010,(9):43-43
口吃现象常发生于儿童生长发育阶段,以言语节律异常、讲话不流畅、讲话中间反复出现停顿为主要特点。国外的调查资料显示,每千人中有5名~40名口吃儿童,我国学者的研究显示,每千人中有3名~13名13吃儿童。而在学龄期,有轻微口吃现象的孩子则远高于这个比例,且男孩要多于女孩。在及时的干预与帮助下,多数儿童的口吃现象会自行消失。  相似文献   

12.
口吃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孩子心理紧张,因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缓解而出现。比如,父母过多矫正孩子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甚至孩子一句话没说完就打断孩子说话,就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语言表达能力往往跟不上思维的速度,因  相似文献   

13.
时代改变人,环境改变人。生活在新时期的小学生不可能不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由于家庭、社会等各种复杂的因素,有些学生产生了一种比较明显的逆反心理,表现在对老师、家长的教育难以接受,有时还故意顶撞。消除学生中的这种逆反心理,已成为我们教育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口吃     
遇见一个人,磕磕巴巴地与我说事,我低下头,只做听不出,的样子,心里万分难过。不愿见她这样尴尬。对口吃,我比平常人敏感许多,因为口吃曾伴我8年。从10岁,到18岁。10岁那年我上五年级,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有时候咽口水会很吃力,却似乎并非咽喉问题,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怕惧行为,是指儿童对其所处环境的一种畏缩、退拒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害怕动物、害怕黑暗、害怕水、害怕鬼怪等等。怕惧与儿童的年龄及身体大小和应付能力有关,随着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怕惧会不断消失。所以,大部分儿童的怕惧是短暂的,当一种怕惧出现时,另一种怕惧即消失。若怕惧的表现较为严重而持久,例如在一般不再害怕某种事物的年龄时仍表现怕惧,害怕与人接触或单独睡眠等,往往会影响儿童的生活,造成心理障碍。因此,应该及时加以矫正。儿童的怕惧主要是由环境造成的。例如大人过于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患儿不合群、智力发展缓慢、心理脆弱、适应能力差。他们对人反应冷漠,经常忧心忡忡,经常说“我不会,要求大人替他做本该由自己做的事”。幼儿形成孤独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为家庭成员少,居住环境也  相似文献   

17.
18.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中重要的内容.然而过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沉重的精神压力,缺乏自主性和不能自由支配时间,使儿童成为社会中最劳累的人,并由此导致学生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儿童心理障碍的总检出率为25.20%.儿童处境的改变,精神生活的幸福,已经不是单靠减轻学习负担,取消一些考试,开设几堂心理健康课等显性行为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应重视造成儿童精神压力的一些隐性因素.这需要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亲身体会.  相似文献   

19.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年龄和性别差异两个方面的特点,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地危害;它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包括生物、环境、认知等方面的因素,矫正策略可以通过教会儿童正确地宣泄情绪、教育者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培养儿童移情能力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儿童八字脚的预防与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八字的人,两脚尖内扣,脚跟外展,走起路来左右摇摆,形同鸭子步态;外八字的人,两腿后脚跟由正常时的互相平行转为近乎相对,两脚掌之间形成一个典型的扇面,这样的人走路挺胸凸腹,大摇大摆,可就是姿势不美。显然两种八字脚都有损美观,但更重要的是会给生活和劳动带来不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