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失败,不能仅归于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力量相差悬殊这一客观原因,本以主观原因为切入点,从抗日选遣队执行的任务,作战形式以及中共中央对其领导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认为先遣队的失败,更为重要的是一系列主观失误所酿成。  相似文献   

2.
陈泽芳 《文教资料》2007,(29):61-63
1934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赣苏皖边地区,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发动游击战争。关于组织此次先遣队的目的,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结合当时形势,根据文献资料,组建先遣队具有反"围剿"和宣传抗日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太平军、辛亥“国民军”和工农红军在军队的集成方式与兵源成分的特点,说明其领导阶级斗争水平的递进。这三支近代革命军队集成的方式主要有:动员组织群众入伍、募兵、收编民间武装,策反敌军与“招降纳叛”。四种方式虽各有异,但兵源的基本成分是农民。农民的根本问题在于对土地的渴求。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平均地权”主张都涉及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但只有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得到广大农民支持,因而它领导的工农武装才能越战越强,夺取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4.
红军为什么选择陕甘地区作为长征落脚点,在很多描述或研究长征的著作中,都把答案归结为中共中央在哈达铺从报纸上得知的,陕北有大量红军和大片根据地的情报。文章认为,除了这一情报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促使中共中央和红军选择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一是要解决战略依托问题,争取苏联直接援助;二是实现北上抗日救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6.
过去一些有关中共党史或革命史的著述,在提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时,常有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的说法。这样的说法是不妥的。事实上,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战略意图或者战略任务,是要以它的北上行动来调动敌人,吸引敌人一部从中央苏区调出,以利于中央红军不久即将开始的战略转移;它自始至终没有"北上抗日"的任务或者意图,"北上抗日"实际上只是一个宣传口号,主要是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以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邓小平没有对毛泽东作出过"三七开"的评价。他多次明确表示反对对毛泽东作"三七开"的评价,认为不利于维护毛泽东的形像,也不利于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他对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种评价集中反映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实际上远远突破了"三七开"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赵复北上燕京的时间历来有诸多争议,书院研究大家邓洪波教授就认为赵复北上在元太宗十二年.公元1240年。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研究,认为赵复北上当在元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蒙古南侵,蒙古攻克德安城后。  相似文献   

8.
张中关 《考试周刊》2009,(38):37-38
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珠江三角洲一带经济的不断发展,粤语的地位也随之而提高,粤语词语逐渐被全国人民所熟悉。本文试图概括现代汉语流行词里的粤语词汇,探讨粤语北上对现代汉语的意义和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堪称世界第一大题,它比任何一道试题都备受人们关注.而高考作文题起着风向标的作用,认真比较和分析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时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和复习迎考不无益处.有比较才有提高,本文把2006年全国卷1的作文题和2009年全国卷1的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方面作一些比较,以期对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红尘中熙来攘往,我们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为着世俗的欲望而奔波劳苦。行走的旅途可能是凄风苦雨,可能是风花雪月,可能是春光明媚。无论前程怎样,风景如何,我们坦然而自信——因为还年轻。我们怀着简单的愿望,纯真的追寻,北上行囊早早地出发。在北上南下的旅途中,真实演绎着人生的憧憬、浪漫和无奈。 人在旅途,阳光为梦想镀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鲍罗廷认为,1924年北京政变为扩大中国国民革命的影响提供了机会,因此支持孙中山北上。孙中山北上途中绕道日本,鲍罗廷意识到这是一个"暗礁",但又认为日本之行会对孙中山的"亲日"情绪有所消弭,因而并未坚决反对。孙中山抵京后,虽身患重病,但与鲍罗廷关系依然密切,其对待善后会议的策略上,就不乏鲍罗廷的影子。  相似文献   

12.
《北上》是“70后”作家徐则臣的代表作,也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评论界对《北上》解读一直相对匮乏。《北上》是一部系统考察运河文化衰落变迁的作品,这在徐则臣以往的写作中,乃至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它的意义必须被放置到“70后”作家群体中才能进行理解。一直以来,“70后”作家的文化反思力度比较弱,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解释力。《北上》展现了这个群体一种不断突破的意愿和能力,也在潜在层面上触及了“70后”作家的书写和思维问题,表明了以徐则臣为代表的“70后”作家要突破自己的认识障碍,关注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地。  相似文献   

13.
无庸讳言,高考在我国,是一根强力指挥棒,是应试教育的风向标。中国高考的特征,可以说是“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这种以一次考试来评价并淘汰学生的制度,多年来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有这样的评论: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来自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根源是“高考”,“千军万马拥向独木桥”的根本原  相似文献   

14.
《语音》和《普通语音学纲要》是高校普遍采用的两种教材 ,各具特色 ,各有千秋。从编排体系、编排重点及编排方式等方面对两书进行比较 ,找出各自的侧重点 ,以便师生选用  相似文献   

15.
要考证贯休的生平,不能不考虑他是否去过边塞.关于他是否北上,何时北上的问题,学界历来存有疑问.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贯休北上过,但基本上是存而不论,或者略而不谈.文章以其诗证其行径,以为贯休确实去过西北、蓟北等地,且于懿宗成通六年北上京城并进而漫游边塞.  相似文献   

16.
中韩两国建国后都十分重视高考在选拔人才中的作用,不断致力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两国的改革既有其共同点,又各具特色。两国高考的科目设置、实施方式、录取标准、招录制度等四方面有显著的差异。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要走多样化、多元化、自主化的道路,即高考组织形式多样化、录取标准多元化、高校招生自主化这样一种灵活的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到俄罗斯联邦国家的形成,这期间经历了几多的风风雨雨,现在这个泱泱大国正在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向世界走来,向世人展示他威武的雄姿.中国与俄罗斯一向是友好邻邦,对我国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化各方面的影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两国在自己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之下,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现在我们就从国家元首制度说开去,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异同,看看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利用文献法、对比法,对目前国内外流行的PBL和TBL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这两种教学方法有很多共同点,但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环节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由此得出结论: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根据不同课程和不同内容采取相应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以纵横开阖的架构与繁复多元的意象书写了百年之间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上的传奇故事。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作家敏锐地捕捉到运河这一中国文化的线索,围绕这条主线,跨越百年光阴的象征符号得以生长,跨越时间空间与各种媒介的叙述手法不断拓展,故事意蕴以及现实意义都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呈现。宏大架构与微观视角配合,促成了对介于传奇与现实之间的故事丰富性的重新定义,也加强了故事本身的史诗感和表现力度,体现出作者回应时代命题和拓展小说叙事方式的双重努力。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多元种族国家,和我国有着相似的文化根基,两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遇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矛盾,但新加坡通过公民德育教育,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化的关系。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新两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异同,对切实提高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或许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