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的车轮将我们载入了一个科技文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类精神与智慧高扬的崭新世纪。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极世界,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为了准确及时地、客观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的千变万化,新闻记者、编辑就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素质。 任何一张报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当然,报纸的快速反应,离不开记者对新闻的敏感程度与主动精神。但仅靠单个记者的灵敏嗅觉和快速反应、追踪报道是不够的,还要靠编辑与记者相对同步的快速反应和策划意识。使全编辑部上下在第一时间完成相关信息的沟通;这种沟通必须是由编辑部内部形成共识、统一指挥,以控制反应的适度并对决策进行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2.
说来难以置信,一些在记者、读者心目中正规、权威的大报,竟然是拖欠稿费的大户。笔者的这一感受,在当地引起了不少记者、通讯员的共鸣,足见这一问题的共性所在。笔者不禁试问:媒体,何时清理欠债单?笔者是北京一家金融大报的驻地记者,除了给自家报纸供稿外,还常在中央级大报发表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是新闻媒体热衷的报道内容,也最考验媒体智慧与记者能力.自媒体的兴起,使传统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时效性、权威度乃至运作模式都受到了新的挑战.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有自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明确媒体定位、果断取舍信息和充分利用自媒体,广播可以放大自身的这种优势,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赢得先机.  相似文献   

4.
读报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新闻稿署着记者、通讯员的名字,可文中出现的却是“记者看到”、“记者了解到”、“记者注意到”之类的字眼,似乎整篇都是记者的作为,无意中把通讯员给“丢”了。类似这种不经意间“丢”通讯员的例子还真不少,大报小报都有,小报相对较多。有些记者采访写稿,喜欢把自己摆进去。有时为了给读者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不少记者还采取目击式、现场随机调查的方法,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去采访的不是你一个人,当地的通讯员大力协助你,有时甚至拿出了初稿。他们对此…  相似文献   

5.
县报记者同时也是上级报刊的通讯员,他的职责是向本报供稿,也有义务向上级报刊投稿.实事上,几乎所有县报记者都以能上大报大刊为荣.这其实是一种可贵的好新闻意识.的确,衡量一个县报记者业务素质高低,要看能否在本报甚至大报多上稿、上好稿.这虽然不是唯一的依据,但恐怕要算主要的.  相似文献   

6.
何谓大报?党报就是大报——这是许多读者与报人的习惯说法。这当然是因为党报融“严肃性、权威性、指导性”于一身,能够为读者提供可靠、严谨的信息,能够及时把党的声音传递给受众。然而,大报还应该有另一个特征:广泛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同仁们常持这样一种观点:“小报”记者由于种种局限,要写出“大报”上那些具有全国影响的文章,不足不行,是很难!我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当然也得承认,“小报”记者和“大报”记者相比,有很多劣势:区域小,视野窄,变动少,而且长时间呆在一个地方,没有了新鲜感,“新闻鼻”也容易失灵,很多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在眼皮  相似文献   

8.
本刊记者最近从电子工业出版社梁祥丰社长谈话中了解到,该社面对世界信息革命新浪潮的到来和高新科技发展的挑战,在全面分析了国外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和国内市场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广泛合作、全面规划、优化选题、快速反应”的方针,首先选定主要信息资  相似文献   

9.
县市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既没有大报的人才优势,也没有大报吸引人才的环境,县市报记者多是当地土生土长,有不少甚至是从基层通讯员中选拔的,其理论水平和业务实践与大报记者相距甚远,被人们戏称为“土八路”。如何缩小县市报与大报的差距,提  相似文献   

10.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11.
日常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群记者同时对一个人物或事件采访,高明的记者,稿子上了大报大台的头条,水平低的记者,忙活几天不见发稿。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记者对新闻主题认识和反映的深度,而新闻主题的深度,决定稿件的生命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报纸副刊工作中,快速反应能力是编辑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的体现。我们常说副刊要创新,而这种创新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编辑的快速反应能力。那么,如何训练、提高副刊编辑的快速反应能力,以使副刊更主动地适应时代变化和领潮流之先呢? 一、以灵敏的政治嗅觉指导编辑创新 副刊编辑在创新时,有一个因素常常在起重要作用,这就是政治嗅觉。政治嗅觉可影响到编辑敏锐地搜寻和追踪热点题材,并在处理稿件时作出导向定位的快速反应。  相似文献   

13.
快速反应与深层采写,既是对记者素质和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永无止境的追求。只有报道得更加迅速及时,采写得更加深人透彻,才是好记者,才有好新闻。当今世界新闻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传递、传播手段日臻完善,一些重大新闻、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时常就是一场以小时,甚至分秒论的速度赛,如果广播新闻不能在快速反应、迅速及时上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那么也就等于失去了电台在三大新闻传媒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在快速反应、及时报道的同时,记者也必须坚持深层采写.如果仅仅停留在快速反应的及时报…  相似文献   

14.
衡量报纸宣传质量高低的尺码,贵在“精品”量占有的多少。这一点,新闻界已形成了共识。为了多出精品,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作为县(市)委机关报,在出“精品”上是不敢落后,也不甘落后,可谓煞费苦心。和大报比,县(市)报人才、信息、重大题材报道等远远不及大报。这是县(市)报的“短”。但和大报比,县(市)报贴近基层、贴  相似文献   

15.
说记者不会写稿,人们也许不大相信。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又是真的。而且,这回的主角竟是中国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地方记者。事情是这样的:今年二月下旬,《人民日报》开始改版,中心思想是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增加信息量,扩大报道面,加强评论和深层次报道,以更加贴近读者。谁知这一改版,该报的一些地方记者竟变得手足无措:按照传统思路写稿不受欢迎;按改版要求写稿又似“老虎吃天”。据改版二十天后的统计,驻省记者的稿件采用率不足45%,而在这之前,其稿件采用率为85%。在这种情况下,该报编辑部不由得惊呼:“本报地方记者变得不会写稿了!”  相似文献   

16.
何晶 《新闻世界》2011,(8):141-14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使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发生变化,并催生了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一特殊形态。本文试分析网络传播环境下,新闻发言人与媒体记者博弈机制的变化,揭示这种沟通机制网络化背后信息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  相似文献   

17.
今年初,湖南《邵阳日报》为了增加新闻的时效,多让“昨天”在报纸上出现,报社领导决定在本报设立“快速反应记者”。并确定由我和本报政教部副主任袁通杰为“快速反应记者”。1月8日,一条《本报特设快速反应记者》的花边新闻在一版见报,并将我们的  相似文献   

18.
一提起记者应具备的能力,我们常常想到社会活动能力、新闻敏感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一个记者来讲固然重要,但一个记者仅有这些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应同时具备多种能力,其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快速反应能力。作为一名职业记者,经常要采访很多突发事件,经常要应对很多意想不到的采访困难,如果没有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是很难胜任新闻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是一个职业记者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独联体国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3月1 6日向记者透露,独联体国家广播电视公司负责人一致同意建立独联体国家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以便互相交换有关独联体成员国发生的重要事件的信息。据俄通社报道,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是这一项目的发起人和协调者。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摩尔多瓦、乌克兰和塔吉克斯坦已经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开始准备与此相应的协议。参与这一信息共享机制的单位都有权在他们的新闻报道中使用共享机制中的信息资源独联体国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程汉琛  相似文献   

20.
今年以来,京郊日报出现了编辑记者学习业务、钻研业务、研讨业务的浓厚气氛。这一良好风气有力地促进了编辑记者业务素质和报纸质量的提高。出现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京郊日报建立并坚持实行了定期新闻业务学习、研讨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