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失恋》并非主要传达鲁迅对部分青年的失望,对一种消极现象的不满;也非讽刺"诗哲"徐志摩。鲁迅在该诗中运用的"猫头鹰"等"不常见的名词",在语义指趋上与"百蝶巾"等造成奇特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而且这些"不常见的名词"有冷然、怪异、鬼灵、荒诞甚至于为世俗所讨厌憎恶这一共同特点。在四节诗中的每一节都反复出现的"从此翻脸不理我"等句式,在俏皮新异之下也具有一种"反讽式"的意趣。这都表明:鲁迅的审美理想发生了迁移和变化,一种与典雅、对称、和谐、中庸和崇高的古典审美理想迥异且具有现代特性的新的审美理想出现,昭示着在美学观念上从古典向现代的某种转换。这种新的审美原则在《野草》中已经作为一种主导倾向而存在着。《野草》的写作,起因于鲁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全面认识,是其思想处在大搏斗大分裂的冲突状态下,寻求一种新的大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艰难痛苦的关于自我的审视和寻找过程中,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所构成的现实关系始终是鲁迅关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现实关系在鲁迅此时的意识观念中又具有了一种崭新的形态,它与自我始终处在一个互为制约、互相冲突的关系中。《立论》并非对某些思想意识的批判,而是鲁迅对这一现实关系重新观察的产物,是鲁迅再次观照自我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试验和探索,在其中深蕴鲁迅悲苦沉厚的人生体味和感受  相似文献   

2.
袁梅 《文教资料》2006,(1):70-71
本文试图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对《独坐敬亭山》进行新的解读,发掘诗中的宝贵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独坐敬亭山》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万物齐一”、与自然平等对话的生态观念,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功利性,达到人生的“诗意的栖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作为开放性的文学阅读,《野草》包孕着鲁迅精神中逾常的离乡背井情结,弥漫着鲁迅对现实世界藏器待时的层层怊怅,然而这样的阅读长久以来一直被道德理性控制着,敬畏使《野草》成为鲁迅的哲学基准。该文试图从流变性思想资源、悲郁性意象空间、阴影性整合思维三个角度探究《野草》的能指和所指都不是对号入座的现实片段,论证《野草》的黑暗意识所构筑的鲁迅特殊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我们说过,鲁迅的《朝花夕拾》展现的是:处在乡邻之中,在民间话语空间里,“任心闲谈”的鲁迅;而《野草》展现的是:远离人群,“钻入草莽”,拷问自我,“自言自语”的鲁迅。  相似文献   

5.
舒婷的《致橡树》与王昌龄的《闺怨》同为写女性如何对待爱情的诗歌,若按照审美范畴划分,应属于悲剧美,只是《闺怨》的悲剧性较明显,而《致橡树》的悲剧性特征却是隐性的。《致橡树》中的男女平等只能作为诗人的理想而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成为诗的悲剧性根源。同样是悲剧,二者之间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致橡树》率真直诉,《闺怨》凄婉幽怨。本文将从审美思维、审美风格、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并从中窥见现代诗与古典诗某些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正>《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10期。关于《希望》的创作动因,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写道:"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这样说,透出两层意思:一是当时青年非常消沉;二是鲁迅希望青年走出消沉,追求希望。而《野草》研究者们只看到了这首散文诗所表现的鲁迅思想消极阴暗之一面,而忽视了鲁迅创作本诗的积极意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先生已仙去,他的文字还留存,他的思想犹如中天之日月,永照后人。  相似文献   

7.
《影的告别》出自鲁迅的散诗集《野草》,个人认为它是《野草》的代表作品。鲁迅的作品中,小说是新化革命的号角,杂是政治斗争的匕首与投枪,诗则是写给自己的,是纯粹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学。这不但是理解鲁迅的入口,而且是扩张我们对诗理解的至。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野草》贯穿着焦虑的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死亡焦虑,反映了“五四”落潮的时代困境、进化论观念局限、伦理与情爱矛盾等对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用象征手法实现了内在焦虑的平衡。焦虑的存在使他获得了正视自我批判自己的勇气,并从中激发出他独特的反抗哲学。自我生命体验哲理化,这正是《野草》深刻哲理内涵的转化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散文诗集《野草》表达了非常时期鲁迅的复杂思想情感,从其含蓄的文本表现中,可以体会到作家激荡于胸中的爱憎情愫:一是对黑暗现实和对世俗、市侩丑态的揭露和批判;二是清醒地自省意识,包括了对自我灵魂的拷问和对国民心灵的审视;三是对敌人的韧性战斗精神;四是追求真诚挚烈的人生,对生死的超越情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痛楚和现实的巨大对立,这些构成了《野草》对社会人生深刻地思考和剖析。  相似文献   

10.
散文诗集《野草》表达了非常时期鲁迅的复杂思想情感.从其含蓄的文本表现中,可以体会到作家激荡于胸中的爱憎情愫:一是对黑暗现实和对世俗、市侩丑态的揭露和批判;二是清醒地自省意识,包含了对自我灵魂的拷问和对国民心灵的审视;三是对敌人的韧性战斗精神;四是追求真诚挚烈的人生,对生死的超越情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痛楚和与现实的巨大对立.这些构成了《野草》对社会人生深刻地思考和剖析.  相似文献   

11.
《野草》是鲁迅先生个体精神进行释放、寄托的空间,同时也是他对人生进行重新思考的空间。《野草》之中所蕴含丰富意义把鲁迅先生精神世界的多元化以及复杂性进行了充分的、深刻的表现。目前文学界关于《野草》的解读,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解读;另一个则是倾向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解读。这两种解读方式,可以说是真正对《野草》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解读,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对《野草》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是对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现实"和"哲学"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除了通过诗化的语言书写对现实的直接感受之外,还有部分篇章鲁迅则是借助梦境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的。《野草》中的梦包括现实之梦、怪诞之梦和虚实之梦三种形式,鲁迅借助梦境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散文诗集《野草》中不断表达着一种困惑孤独的境域,用独特隐晦的文字,近似虚无荒诞的意向表现出孤独痛苦的精神世界和对现实国民性的理性认识,充分表现了精神世界超前发展者的精神形象。这是鲁迅把自我实现价值在“碰了许多钉子”后的情感外化成的作品,也是他渴望了解世界,了解自我,实现孤独心灵超越的抗争之作。  相似文献   

14.
《野草》是鲁迅最具个人化的心灵本。这种个人化是鲁迅融合中外各种艺术营养之后独特的学实验,这就决定了《野草》在美学内涵上,既具备一般散诗的特色,又呈现出超出一般散诗的陌生化的特色。章将其定义为常规性美与变异性美。这两种对立的美分别表现在散诗的语言、意象、艺术构思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吕璀璨 《考试周刊》2012,(43):14-14
鲁迅《野草》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让《野草》充满了内在的张力。《野草》虽然篇幅有限,但恰恰显得其更博大,更深邃,更富于瑰丽的色彩,于短小中见精悍。而《我的失恋》更是一改鲁迅往日的严肃,以打油诗的方式戏谑地嘲讽了当时的一些无聊的失恋诗,鞭挞了青年空虚和负义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其散文集《野草》中频繁地运用了梦境、幻觉等形式来观照自我思想灵魂、观照现实人生,产生了丰富深邃的精神意蕴,透露着作者的心灵在一次次挣扎奋起中不断地自我拷问、自我否定以及作者直面现实、直面死亡的凛凛气节和执着于对现实人生进行严峻思考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17.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思乡情结醉倒无数文魂。这在鲁迅的作品中亦有深刻体现。《故乡》描绘的是灰暗悲凉的现实中的故乡,《社戏》展现的是温馨浪漫的理想中的故乡。鲁迅18岁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也并非都是温暖的记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苛待——鲁迅对故乡,确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9.
李龙毅 《学语文》2004,(4):10-10
《雪》是鲁迅《野草》中文字最为优美的一篇散文诗。它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用谢冕的话说:“散文诗只是脱去了诗的外壳,而胸膛里跳动着的却是一颗纯净的诗心。”  相似文献   

20.
【我解读】 《雪》是鲁迅《野草》中最为优美的一篇散文诗,它兼有诗与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