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现代化教育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短期行为。教育现代化并不是盲目地适应现有社会,而是确立自己的地位,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引导社会、规范社会的需求。教育现代化不仅是被动的过程,更是主动的过程;不是为了盲目地适应现代社会,而是要确立自身地位,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引导社会前进,规范社会需求。我们要利用教育的育人功能,加强综合素质和现代性“历史人格”的培养,把对人格完善、个性发展、超越意识、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的前提,也是现代化教育的目的;而现代性综合素质和历史人格则是现代化人才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正处于全面的转型时期。现代性是一种生成性、开放性的发展指向,是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整体变迁而发生的变迁。传统教育形式是以长者为主导的前喻型,注重伦理社会静态的文化传递形式;现代教育是以年轻人为中心的后喻型,突出科学技术知识的、动态开放的文化传递形态。从传统到现代,所涉及的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某种知识形态,而是涉及人类生活的整体。对于个人而言,就涉及个人的知识结构、智力、能力、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个性等一系列方面。全球现代化潮流对我们提出的挑战是人的现代化,是社会运行…  相似文献   

3.
民主政治并不是某个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所特有的专利品,也不是某一部分人、集团或阶级所鼓吹的一种意识形态和合法化手段,而是在人类历史的变迁过程中,生活于不同政治共同体的平等公民根据不同的公共需求而提出来的,是处于执政地位的公民有意识并理性地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也就是说,民主政治并非是特定时空的静态模式。而是需要公民不断推动和执政者不断完善的动态进程。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与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化”是对社会系统局部性结构变迁和社会分化中发生的某一类社会现象、效应及趋势的整体性描述与理论表达。它强调一种演变,强调正在发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化和文化变迁一直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也经常处于不断变迁之中。在现代化进程中,双江县布朗族在生计方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婚姻家庭等方面发生的变迁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不断整合以适应现代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主要受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制约。公平优先效率,高等教育走均等化发展;效率优先公平,高等教育走区域化发展;公平与效率之间不是先后关系,而是相互促进与协调的发展关系,高等教育走均衡化发展。公平与效率关系发生变迁,使得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式也相应发生了转换。  相似文献   

7.
教育现代化是指在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教育所发生的现代转型的过程;它也指转型后的现代化教育形态。在这样一个现代转型过程中,教育究竟会在哪些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研究者的看法并不一致。但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同意将文化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现代化也包括物质层面(诸如教育设施、教育方法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的现代化,制度层面(即以学校教育制度为主体环节的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和教育观念(如人才观、教师观、办学观、教…  相似文献   

8.
面对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金沙江傣族传统文化中一些积极的文化精神在得到传承、发展,但家庭及社会经济观念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并同现代化产生了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要调适、解决这些矛盾冲突,一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二是要转变人的观念,吸纳外来优秀文化,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转型中的“边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社会转型”的寓意,因社会进化选择“一场革命”的方式而异常厚重,以致社会系统在发生局部性结构变迁中,产生出与国家现代化同一性和主流社会发展非协调的边缘化现象及趋势。这类现象与趋势,深刻地突显在转型社会的区位结构和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关系的各个层级和层面。“边缘化”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对社会系统局部性结构变迁与分化,在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效应及趋势的整体性描述与理论表达;因而,以其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和一种研究视角,是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在理论界域上的一种拓展和尝试。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社会发展趋势。它是由工业化发展引起的,伴随着现代化过程而产生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思想等各个领域变迁演化的一种承前启后的历史分化过程。具体表现为:“是由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变迁过程,是由乡村经济 (农业经济为主 )向城市经济 (初期为工业经济、中后期为技术经济和知识经济 )的转化过程,是由乡村传统空间社区向城市现代空间社区的变迁过程,是宗族传统文化向市民现代文化的演化过程,是政治领域由村社权威系统 (亲选型、裙带主义 )向普选制度、党派制度和…  相似文献   

11.
正教育现代化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师以先觉者和塑造者的姿态,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教师也逐步走向现代化。一、教师发展的现代化要求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政治变迁、经济变迁、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的有机过程。[1]它不仅体现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断裂化更趋明显,同一社会中几个时代的成分并存。乡土社会在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过程中,也会发生相应的变迁。从民间信仰角度来阐述乡土社会在社会转型中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3.
大众媒介的世俗化是在整个社会文化的世俗化过程中开始的,二者体现出相互交融的关系。因此,媒介与社会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种同一致性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大众媒介与社会文化的世俗化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都由政治中心主义转向人文中心主义;二是大众媒介与社会文化在转型过程中不是平行发展的关系,而是融合互渗、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结构发生局部性变迁的性质,引发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非政府主导的社会流动。大规模、自由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进步重要特征。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选择机制.挑战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中的先赋性和后致性因素,对社会的结构性流动具有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旋律,我国正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什么是现代化呢?现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现代发生的巨大变迁。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普遍的、深刻的变化,体现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过渡和变迁;中国人的现代化则是从人的观念、能力、活动、交往、享受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普遍的、深刻的变化,是在农业文明中凝结成的传统社会人格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过渡和转型。就社会作为整体而言,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中国人的现代化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是同一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我国社会现代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不是为了验证某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不是研究别人的问题,而是研究发生在学校里的教育问题;不是研究某种理论假设,而是研究现实的教育问题;不是将教育与研究搞成两张皮,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研究。因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更应该是低坡度、低层次的研究,应结合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草根性是一线教师科研工作的突出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理论:阐释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与现代化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渊源关系,市民社会本身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同时又在历史的演进中构成现代化发生的动源机制,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复合驱动的过程,是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精神等在内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型的过程,因此,中国社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也只能以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建构作为一个综合动力来驱动;不仅如此,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和价值亦应以中国式“市民社会”的成熟程度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所谓“语境”问题,是指某一说法得以流行的现实情境,实际上涉及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涉及时人的认识心理与解释角度。所谓“胡/汉”语境的“消解”,在历史上并非与朝代兴亡同步,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一方面是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进程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观念与认识的演变也是促成这种“消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华北地区婚姻家庭变迁诸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前,华北地区的婚姻家庭以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为主,多数是保守的传统形式。建国后,在《婚姻法》的带动下,该地区的婚姻家庭发生了巨大而迅速的变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围绕婚姻自由、家庭财产保障等产生了一些值得观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并非只是因为婚姻自由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更多地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家庭的变迁是一种国家权力支持下的自上而下的变迁,虽然没有获得全面成功,但新型的婚姻家庭制度已经基本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刑法主观主义生成的根本推动力是经济因素。经济结构的变迁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犯罪必然呈现出新特征,最终导致刑事犯罪治理策略取向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从而刑法主观主义生成并渐趋强势。刑法主观主义并非只是为了作为客观主义的对立面而生成,而是对时代变迁的必然回应,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