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任鸿隽是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积极倡导者,著名教育家.留美期间,他曾于1915年发起创办了<科学>月刊杂志,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并任首任社长,对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教会大学为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农学是教会大学中除了医学以外的一门重点学科。近代中国开办农科的教会大学典型当属金陵大学和岭南大学。教会大学农学教育,不但为我们引进了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教育模式,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而且其院系后来也成为新中国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大学农业教育注重理论、实践、实际三结合,注重敬业奉献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积极开展与国内外机构交流与合作,对我们今天办好农业教育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南洋公学即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在继承洋务教育的基础上.首开我国公立师范教育。它的“四院”教学模式,为清政府两次颁布新学时提供了可靠的蓝本.是我国新式教育的成功范例。在自身发展中.一直探寻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新路。最早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正式内容,设置图书馆.自编教科书。其“译书院”发展为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先驱──商务印书馆。南洋公学作为新旧两种教育体制更迭时期的产物,具有时代的创新精神,为后来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业科学体制化过程体现了西方近代科学移植于中国的一般模式,留学生群体成为了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的主体。他们在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完成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从农业科学高等教育的建设、专业社团的成立及专业期刊的发行两方面探析留学生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端于清末维新变法时期,在清末民初的学制体系中占据一定的法律地位,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形成了以大学教育为中心,高等专门职业教育及不同形式培训机构为辅助的教育组织体系,对于农业人才的培养、科技的传播以及农村经济的改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时贺教授的学术著作在选题、设计、立意、结构、内容、观点及方法方面均有新意,对当今的“三农”事业发展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陶孟和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陶孟和对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认识和改革建议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社会情形变化为基础,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核心,从而形成他颇具特色且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高慧斌 《教育史研究》2009,(3):38-40,45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教与科学之间相得益彰。当传教士踏上近代中国的领土,为了更好地传播教义,他们创建学校、担任教师、翻译西书、创办报刊,不经意间从事着科学教育活动。传教士所从事的科学教育,在近代中国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知识观的形成、科学知识体系的确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学传入中国时期,教会大学热心推动社会学的教学与科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在中国早期社会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癸卯学制的颁布使科学教育步入制度化阶段,"五四"时期开始注重科学精神的提倡。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主要症结是单纯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会登上历史舞台,既顺应了近代中国教育变革的客观形势,又反映了教育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学术体制的组成部分,教育学会通过举行学术年会、设置研究会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讲演、参与世界教育会议等方式,搭建了学术研讨与交流的主要平台,而且随着这些活动方式的制度化,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学术的研究和传播.  相似文献   

11.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在那十几年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生涯中,他曾三度出任中华民国的教育总长,谱写了一段千古佳话。民国初,他订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近代意义上的完整学制;袁世凯复辟失败后,他二度出任教育总长,又一次挽救了民族教育大业;直系组阁后,他再度出山,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至死方休。在他逝世后,时人寄语:"晚近二十年来,以一人而关系全国教育兴衰之重,未有如先生者。"身逢波诡云谲的动荡时代,宦海几度沉浮,他都未能动摇矢志教育的初衷。他就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范源濂。  相似文献   

12.
在蔡元培由封建官僚向革命派转变的过程中,日语学习和日译西籍的阅读对其了解西学新知和革命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对"和文汉读法"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日语学习方法的探索甚至早于梁启超.在完成了由日语学徒向教育管理者的转变后,将这种日语"速成"教学法乃至自己的东文观服从和服务于近代大学的功能定位及国家的政治战略,因材施教、因时而教,对今天的日语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