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古典戏曲“叙事理论体系”中的人物“类型”论,回归小说文本,换角度对小说人物进行塑造.从小说文本的戏曲观演文化切入,重新审视、体会小说中各异的人物形象.根据演剧活动中受众群体的不同,进而分析曲目、唱腔以及演唱方式的态度差异性,从而呈现出性格、文化修养、精神面貌以及价值追求各异的观众类型.  相似文献   

2.
叙事是最古老的表述人类情感的方式之一,作为叙事的几大要素之一的人物可以说是叙事的中心。从《左传》的编年体到《史记》的纪传体在叙事方面的传承,尤其是在塑造人物方面,正是这一转变的最佳注解。塑造人物从方法和类型着手。  相似文献   

3.
日本校园题材电视剧是一个成熟的电视剧类型。它作品丰富,在日本电视剧的每一个播出季中都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且拥有数量众多的观众。日本校园剧在其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特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尤其在人物塑造上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基于此,对日本校园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塑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得到一些共通的经验运用于国产校园剧的人物塑造中。  相似文献   

4.
李安是一位在当今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台湾导演。中西结合的人物塑造,独特的叙事方式及出色的电影技巧形成其影片的艺术风格。他的电影创作体现了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对李安电影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为当下市场不詈气的中国电影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电影版《活着》和电视剧版《福贵》都是以余华的小说《活着》为故事原型改编的。电影的叙事主题是活着不易,电视剧的叙事主题既有活着不易,也有可贵的人性。电影的叙事策略张力十足,扣人心弦,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张力不足,平实舒缓。电影的细节描写很少,电视剧的细节描写处处皆是,生动具体。电影的人物塑造符号化定性,电视剧的人物塑造立体丰满。电影呈现出来的是表现性质的内容,电视呈现出来的是再现性质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工业是中国的经济命脉,而工业题材作品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在各大电视剧评选中工业题材一直处于缺席的尴尬状态。电视剧《钢铁年代》在工业题材开掘方式、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兼顾市场接受与艺术法度的叙事策略等方面,为工业题材电视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构建了工业题材电视剧应有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7.
在以往的隐喻翻译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于隐喻本身,将隐喻看作单个的个体来进行研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将隐喻放在语境中进行研究的观点逐渐被关注。叙事小说中的隐喻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关注隐喻本身、忽视小说语境及小说人物背景和个性的隐喻翻译往往会影响小说人物的塑造。因此,在叙事小说的隐喻翻译中,要考虑小说的各种语境因素,避免因喻体的删减或改变而弱化人物塑造效果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抗日题材电视剧在2012年末和2013年初火爆荧屏,继而由于部分电视剧剧情的传奇性、武侠性、失实性、甚至科幻性而被众多网友炮制以"抗战雷剧、神剧"的恶名。在如此众多的抗战剧大潮中,一部抗战题材电视剧很容易播完就会被淹没被遗忘,然而其中有些作品也不无创新和可取之处,如此迅速消亡令人感到遗憾。电视剧《出生入死》在2013年七月份登陆北京卫视和四川卫视黄金档以后,就以其人物塑造的方式、精神主旨的传达、剧作结构的设置令许多观众眼前一亮。尽管该剧依然没有走出时下抗战雷剧的种种窠臼,但不得不说该剧在陈词滥调的抗战剧大潮中抛出了一些别样的东西,这包括对抗战年代民间侠客的立体细致的塑造,对共产党员精神的深刻读解,对国共合作精诚抗战的承认等等。论文力图点出该剧的一些独特之处,从人物塑造、精神读解、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对该剧作出评论,以期能在抗战剧剧浪大潮翻滚过后的沙滩上使该剧留下些存在的印迹,可以使后来者可鉴,再取突破。  相似文献   

9.
<正>鲁迅先生的小说习惯选择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这样既让读者觉得亲切、真实,好像所写事情都是作者亲眼目睹的一样,拉近了读者和作品的距离;又让"我"作为情节发展的见证人,将整篇小说串联起来。先生小说中的"我"既是作品塑造的不可或缺的人物,显然又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我"作为文学形象,既有无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更折射了作者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一、鲁迅小说中一系列"我"的形象1.线索人物和陪衬人物  相似文献   

10.
郭雷  王旭 《文教资料》2010,(14):31-32
《理发》是林·拉德纳的著名短篇小说。拉德纳成功塑造了,小说人物,使人物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令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试用福斯特的小说扁平、圆形人物理论分析《理发》中人物塑造的形象性与艺术性。并从《理发》中独特的叙事观点挖掘拉德纳塑造人物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12.
林国全 《教师》2020,(12):18-19
人物作文是小学作文的重要类型。人物作文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对主要事例进行记叙、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等。这些方面都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以及语言描写能力。通过描写人物,学生能够增强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关注社会各阶层,提高社会责任感。因此,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人物作文的写作,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 1·1 叙事与叙事本体 电视是一种传播媒介,电视剧是这种传播载体中的一类艺术形态。电视剧之为“剧”,则必然与人物、情节等艺术审美因素构成对应关系,而人物与情节又是叙事文艺类型的支架,在艺术美学的意义上,人物与情节就是叙事的全部内容。所以,从审美的角度观照电视剧,无论是创作,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作为接受主体的电视观  相似文献   

14.
《音乐世界》2016,(3):122-127
拥有纯熟撩妹神技的“大长腿欧巴”盛骏凭借自身独有的气质和完美的外形条件参演了不少电视剧、塑造了许许多多类型多样却又帅气的人物角色。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的人物角色类型研究,并借助于普罗普与格雷马斯的某些研究思路,从类型学的方法论角度进入,结合当代动物叙事的代表性作品的文本分析,可梳理出中国当代动物叙事两类主体人物形象谱系“猎人+野生动物”(所要诱捕之猎物)、“主人+家养动物”(所心爱之动物),就此可以推出:几乎所有的当代动物叙事作品的中轴主体形象组合都不出这两类关系的呈现范畴.在对人物形象谱系进行较为详尽的类型梳理与价值诠释基础之上,以图表、公式表达的方式确立动物叙事的五类角色标志:受难者、解救者、辅助者、加害者以及旁观者,及其各自的叙事逻辑与行动指向导引,最终导出人物角色的行动元模型,并指明具体的行动元与角色、人物(动物)之间的基本关系,得出最终结论,也为后续的对动物叙事的功能形态、主述模式与深层结构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人物角色类型研究本身也是动物叙事类型学研究的一个最为基础的考察向度,也间接决定着研究的深度与准度.  相似文献   

16.
青春偶像剧是电视剧类型里的一道亮丽风景。作为一种类型的电视剧,在话语建构和叙事模式上,它有别于其它类型的电视剧,主要体现在叙事要素上,既要有偶像的支撑,又要有青春的元素;在意蕴主题上,采用"灰姑娘"式的爱情来诠释生活,把故事与真情融合在一起;在叙事话语情感蕴藉的表达上,运用了"温和"和"悲情"两种模式;在人物叙事中,巧用女性视点来传达话语,共同叙写青春偶像剧独具特色的叙事美学。文章试以校园青春剧新作《聚沙》和两部韩国偶像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火花游戏》为研究文本,探讨青春偶像剧的叙事美学。  相似文献   

17.
从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肯定了电视剧《围城》对小说《围城》的改编。在结构上,电视剧《围城》沿袭了小说《围城》的"流浪汉体"结构,以人物遭遇体验为线索,描写了抗战背景下的世态人情;在形象塑造上,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颇为丰满生动,演员们也用精湛的演技为电视剧增添精彩。此外,从心理刻画、情节叙述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笔者也具体分析电视剧相比小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天人关系"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特别关注的话题.文章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比较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构词的异同,并以此来映射中西不同的"天人"哲学观.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画廊。在《三国演义》这些人物中,蜀汉"五虎上将"形象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人物形象群体。  相似文献   

20.
抗日题材电视剧在2012年末和2013年初火爆荧屏,继而由于部分电视剧剧情的传奇性、武侠性、失实性、甚至科幻性而被众多网友炮制以“抗战雷剧、神剧”的恶名。在如此众多的抗战剧大潮中,一部抗战题材电视剧很容易播完就会被淹没被遗忘,然而其中有些作品也不无创新和可取之处,如此迅速消亡令人感到遗憾。电视剧《出生入死》在2013年七月份登陆北京卫视和四川卫视黄金档以后,就以其人物塑造的方式、精神主旨的传达、剧作结构的设置令许多观众眼前一亮。尽管该剧依然没有走出时下抗战雷剧的种种窠臼,但不得不说该剧在陈词滥调的抗战剧大潮中抛出了一些别样的东西,这包括对抗战年代民间侠客的立体细致的塑造,对共产党员精神的深刻读解,对国共合作精诚抗战的承认等等。论文力图点出该剧的一些独特之处,从人物塑造、精神读解、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对该剧作出评论,以期能在抗战剧剧浪大潮翻滚过后的沙滩上使该剧留下些存在的印迹,可以使后来者可鉴,再取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