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春  肖英 《武当》2008,(9):20-21
太极拳原属道家神圣修炼中的功法,而后被民间所传承,随着岁月流逝变换,太极拳传承已渐失道家传真的修炼内涵,人们对张三丰经、法日渐忽略和漠视,往往修与炼概念混淆不清,甚至一些太极名家也把炼混同于修,认为太极拳就是太极拳修炼的全部。其实不然,严格地说,太极所有功法都不能称之为修,其中包括站(桩功)坐(静功)卧(睡功)用(攻守护道之法)以及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内外五行之练法。无论是内炼或者是外操,无论行功盘架划分多少层次,本身不具有修持的内涵,都属于以武事修身,改变后天身体状况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郭振亚 《武当》2007,(6):27-28
八桩是刘派八卦掌之入门功法,主要培养人体外在的协调拧转之能,撑筋拔骨之功,内在的鼓荡圆滚之劲,周天横行之功。一、夹(夹马桩)  相似文献   

3.
王泰科 《武当》2012,(10):56-57
第一段锦:丹房八段锦,身端体松沉,冥心平稳坐,呼吸细长匀,慧剑插真土,两目内凝神,叩齿三十六,升降气归根。注:八段锦,是道家古老养身功法,属内丹系列,故称之谓丹房八段锦。练习此功前,须身心平稳、松沉,端坐、两目垂帘,内观鼻准。双手握子午八卦连环诀,自然平放在两腿间,心要冥定,神要内凝,然后开  相似文献   

4.
张全亮  马永兰 《武当》2023,(1):23-26
<正>前言《易筋洗髓返还功》也叫《易筋洗髓十四式》,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内外兼修、延缓衰老的养生长寿功法。共十四式(含预备式、起式、收式),44动,200张动作图片,40张针灸穴位图。《易筋洗髓返还功》是我们在数十年苦练精研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多家拳术和内功精华,特别是梁式八卦掌、吴式太极拳、道家“返还功”呼吸大法等健身养生功法,经过长期孕育构想,反复实践体悟,反复推敲修改,整理创编而成。  相似文献   

5.
卢艳彬 《武当》2013,(10):31-32
(上接第5期)三、拧旋走转在运行中以阴阳为体,刚柔为用,是先后天八卦掌追求的目标。八卦掌拧旋走转的内功与道家内功为不二法门。道家“转天尊”之功,既练形又练体,既练外又练内。然八卦掌从高功夫着眼,从道家内功中加以提炼,集其精,求其速,取其与武术相匹配之功而练之。功久,可感悟到其奥妙所在,拧旋走转之功更具实效,练至极处,则身无虚肉,体轻神爽,此乃阴阳之功成就之。小腹乃下丹田之境界,丹田气足,小腹大而实。然下丹田者,乃人命之基,气之根,力之源,产丹之沃田。丹田之气充盈,必遍灌全身。练功中运化得当,必然炼得“真金”。可达至高境界。丹田之说,出自于道家。“丹”者,阴阳之合和,阴阳之精华,元气之结晶。从“丹”字结构来说,是日与月相叠,是阴阳重合之象;  相似文献   

6.
黄剑斌 《精武》2007,(2):16-17
鹰爪功为少林派传统绝技之一,此功专练十指抓捏之功,为软硬相兼之功。功成后,手指可捏破核桃、石子等,实为擒拿点穴、分筋挫骨的必修之功。此功虽知其名者甚众,但能得其完整功法者并不多。现将此功介绍于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金普 《武当》2014,(5):19-20
太极功的修炼包括站桩功、太极拳基本功、转腰’尾间收功、前打丹田后打命门功、气贯四梢功、摇橹功、抻筋拔骨功和慢步行功等八项。  相似文献   

8.
李秒丰 《精武》2009,(12):34-34
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融丹功(养气功)于手搏,练中养,养中练,一别前术之练养分家而成健武一体之术,不能不说是武术的一次革命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维 《武当》2003,(4):16-18
一、桩功有抻筋拔骨,静中有动的特点 形意拳的桩功以三体式为主,除有增强体质,为技术筑基的作用外,还别具技击内涵。武术谚语云:“筋长力大,肉厚身沉”。正因为通过锻炼把肌腱抻开,关节才能灵活,肌肉伸缩力大,尤能增加弹性和爆发力。运用到技击上,才能抻得长,放的远,打击力大。三体式桩功虽在静态中,却突出地强调这“抻筋拔骨”隐形于内的内涵作用。这正是构成形意动作开展、灵活、发劲迅猛刚实的基因。实际上,这一特色是从站三体式桩功就开始得到训练了。  相似文献   

10.
手筋集装箱     
(第一型黑棋)寻找手筋需要有飞跃的想象力,那些平庸的思路是完不成手筋的。被分断的黑棋四子该如何处置呢?这是本题的主题所在。图一(然后呢?)黑棋做如图黑1之选择,但白2出现之后,黑棋该做何选择呢?可以看出,白2出现之后,黑棋二子的那一侧仍是处于较弱的境地。图二(不十分好)虽然黑棋的1、3、5处理得比较得体,似乎有利,但是也没有什么可骄傲之处。图三(疏忽)如果将前图的白6改走本图白1,则黑2断,白3至黑8之后,白角被吃。这种变化为手筋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图四(手筋)针对白2造成的压力,黑棋不…  相似文献   

11.
张兴洲 《武当》2003,(5):19-20
道家太极拳为张三丰祖师所创,在道内被尊称为武当张祖太极拳,这套太极拳以意为主,内外兼修,故又称为意合太极拳。合而言之,乃名张祖意合太极拳。它有三部练法(脱胎、易筋、洗髓),五种功法(坐、卧、站、行、动)。其练法相当科学,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训练相当艰苦,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多少年来,道家太极拳只在道内流传,传二不传三,民间所传极少;又因道家太极拳的密传保守,择徒极严,故历代太极之大成者少也。  相似文献   

12.
按摩疗法     
1外踝部扭伤:(1)拔顺筋:双手握足部,轻轻拔顺足踝部,以顺理经脉,松缓痉挛。(2)特顺筋:双手轻轻按抚痛处,向下顺持,以疏通气血,反复数次,能缓解疼痛。(3)归合法:一手托足跟,一手握足,轻轻归合,使筋回槽,气血归经,经气疏通。(4)摩揉法:教师将学生足部放在自己的膝部,并保持功能位,双手反向摩揉足跌部,反复数次。2.内踝部扭伤:外踝损伤为多见,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朗外翻引起踝内侧韧带的损伤。门)拔牵踝:双手握住踝部,轻轻技率,以舒缓拘挛。(2)推归踝:双手按压内侧韧带部,然后一手托足跟,向上轻推…  相似文献   

13.
武式太极拳桩功,是提高太极功夫必修之功法,分为定步站桩与活步桩功两种。定站桩是利用静态方式来修炼,站桩是静中求动,以静求整,以静培势,以静易身。站桩是静态的知己功夫,而活步桩功是利用静态桩功所练出的自身坚韧的支撑力及静态浑圆力,融入动态桩功的练习。活步桩功是以太极拳十三条身法(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裹裆、护肫、腾挪、闪战、气沉丹田、尾闾正中、虚实分清)为基准,五行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多种劲道变化随势而生。,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武气功“筋经功”是峨嵋派的秘传功之一。进则发力制敌,退则祛病健身,是“筋经功”独到的功效。笔者承继家传,修练此功已达四十年之久,受益匪浅,深感有向社会介绍、传播、发扬光大之必要。据考“筋经功”创于明末清初四川的一些僧道或武林高手。清代以来,由于官府严禁民间习武,凡练金钟罩、铁布衫、易筋经、金穴功  相似文献   

15.
心意六合拳内养八段锦,是心意拳的上乘内功心法。此功须在六艺的基础上,以心意拳论为指导方可盘练。长盘可加速人体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循环,从而养五脏六腑之气,产生丹田之气,达到调理内养五脏六腑,以及对各种慢性病皆有一定的疗效,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效。日久功深,丹田气足,实战时心意一动,丹田警动,发出丹田爆发整体内劲,击人时可达一触即发,有感  相似文献   

16.
陈理胜 《武当》2012,(3):6-9
武当五行养生功是众多武当修炼功法中的一种,仅在武当山道门内秘传。功法分为静功和动功。静功中有站功、坐功和睡功的练法,动功中有龟、蛇、虎、龙、鹤五形的练法。武当养生功的动功是以道家内丹功夫为基础,经过筑基炼气,元气生发,有了内功基础后,对五种形象的动物,象其形,取其意,以自然界珍禽灵兽中的生命规律,服务于自身修炼,达到练骨、练形、练筋、练精、炼气、炼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任赵恩 《武当》2000,(12):10-12
太上元始无极大道功(简称太上无极功),是集道家修真养性之大成的传统正宗功法。笔者十年前受之于师尊华玄子,经师尊多年的辛勤培养及笔者矢志不渝的秘修,终于领悟到了太上无极功之功理、功法及道术诸多方面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领悟到了修真之不易。那必须是在明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家养生长寿术——不老回春功》荟萃了我国道家秘之又秘的导引术精华,为人类战胜衰老、恢复青春、延年益寿、强化性机能,提供了“法宝”与“魔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以传统体育保健八段锦为锻炼手段,探讨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效果,为推动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及全面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将60名自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名)和八段锦组(30名)。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八段锦组每天集中练习八段锦3遍,约60分钟。每周5次,练习时间3个月。两组训练前后分别对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跑进行测量。结果:八段锦组锻炼前后各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八段锦对提高女大学生的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较好的锻炼与健身方法。  相似文献   

20.
车星辰  郭新华 《武当》2006,(9):34-36,37
内功大架子,是西北疯魔拳械体系中拳功一体、内外兼修、体用俱备的重要功夫拳架。此拳既是疯魔拳门入门必练的基础功夫,又是“壮内坚外、抻筋拔骨、凋息走劲、抗打反弹”的高级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