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建安年间寿春令时苗去任留犊的史事,首见于三国魏人鱼豢所撰《魏略·清介传》。史家独取“清介”二语表而出之,以为类传之名,可从汉季曹魏以“清”为美之社会政治风尚中获得说明。此间,政治文化经由标举“清流”、“党锢”、“清议”而逐渐发生了流转,其中“清介”之吏及相关吏风的出现显示了这种演变的一个方面。所谓“清介”,同后汉的“清流”、“党锢”、“清议”,甚至《史记》、两《汉书》所表彰的循吏吏风已殊多不同。“清介”吏风的显于当世,多少携带着曹操个人风格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古代有关官职任免升迁的用语古代任用人为官称“任”.《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后来也称作“任命”.所以就职也称“上任”,卸职也称“卸任”.选拔任用官吏也就称为”简任”.《后汉书·申屠刚传》;“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官,简任贤保,以成其德.”上任为官称之为“就任”、“就职”、“就吏”.《汉书·朱博传》:”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遗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晋李密《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晋书·阮籍传》:“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人被征召为官吏称之“辟”.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序》:“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也称之为”辟召”.《后汉书·郑均传》:“常称病家庭,不应州郡辟召.”征召引进官吏也称之为”辟引”.《梁书·杨公则传》:“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任人为官也称之为“命”.《左传·襄公  相似文献   

3.
“纤啬”一词,修订本《辞源》注:[纤啬]琐屑、悭吝。《荀子·君道》:“材人:愿憨拘录,计数纤啬,而无敢遗丧,是官人史吏之才也。”《史记》一二九《货殖传》:“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  相似文献   

4.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5.
俗吏吏风:西汉儒家批判的一种治政现象马育良“俗吏”是汉儒加于某些技能官吏的称谓,其作为都程度不同地带有否弃礼德传统、迷恋笃行战国以来得到发展的国家政刑技术的倾向。他们的典型表现是:“吏道以法令为师。”(《汉书·薛宣传》)“奉三尺律令以从事。”(《汉书...  相似文献   

6.
说“行李”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提到了“行李”一词,这个词值得品味。 先说一说“行吏”。吏,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说文》:“吏,治人者也。”《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相似文献   

7.
“纤啬”一词,修订本《辞源》注:【纤啬】琐屑、悭吝。《苟子·君道》:“材人:愿憨拘录,计数纤啬,而无敢遗丧,是官人史吏之才也。”《史记》一二九《货殖传》:“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周章,三国名将周瑜的曾祖父,东汉顺帝时历任豫州刺史、河内大守,有政声。范晔《后汉书》本传载:周章“好贤爱士,其拔才荐善,常恐不及。每至岁时,延请举吏入上后堂,与共宴会,如此数四,乃遣之。赠送什物,无不充备。”此言周章“举吏”,但所举为何科目,却用语含糊。检《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张璠《后汉纪》,言所举乃“孝廉”,可据以补范氏之疏。 又有可议者:汉时举吏,名目繁多,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明经、孝廉、有道、计偕、茂(秀)才四行等。但从前引范氏语来看,很容易使人误解为“举上计吏”。据汉制,每岁末,各郡国都要派郡吏上京送计簿,汇报郡国一年来的政事,曰“遣吏上计”(《续汉志·百官志》五)。范书则称为“举上计吏”(如  相似文献   

9.
唐代初期《五经正义》的问世使经学得到空前统一,而奉敕编纂《五经正义》的孔颖达于“三传”中独选《左传》以释《春秋》、并屡屡强经就传之举,使《左传》在《春秋》经传中的地位呈独尊之势,“遗经存传”之风盛行。但“安史之乱”后,以啖助、赵匡等为代表的“新春秋学”派却独尊《春秋》,对《左传》进行了诸多质疑和贬抑。而啖、赵此举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探讨,更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必需之举,体现出了一片拳拳救世之心。  相似文献   

10.
<正> 古代任用人为官称“任”。《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后来也称作“任命”。所以就职也称“上任”,卸职也称“卸任”。选拔任用官吏也就称为“简任”。《后汉书·申屠刚传》:“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上任为官称之为“就任”、“就职”、“就吏”。《汉书·朱博传》:“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晋李密《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晋书·阮籍传》:“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人被征召为  相似文献   

11.
知识网站     
与“三”相关的文化常识 三友: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三史”。 杜甫“三吏”:《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 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三舍:古代计程单位,一舍三十里。 三教:指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12.
“枯鱼”一词,古代诗文屡见不鲜。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原文是“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四收录汉代无名氏寓言诗《枯鱼过河泣》,诗云:“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鱼与),相教慎出入。”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应璩《百一诗》:“田家何所有,酌醴焚枯鱼。”晋代《子夜歌》第十八首说:“常虑有二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南朝梁代文学家庚肩吾《看放市》诗:“既非随鹤舞,聊思索枯鱼。”《南史·卞彬传》:“摈废数年,不得仕进。  相似文献   

13.
读了《中学语文》一九八二年第六期刘法绥同志《“死马当活马医”探源》一文后,有如下不同意见。“死马当活马医”,古人但云“死马医”。据宋人朱翌《猗觉寮杂记》下集载:“‘死马医’自唐已有此语。《传灯录》云门举扬亦用此语。其初出《郭璞传》“……世俗无可奈何尚欲救之者谓之‘死马医’。”朱翌这段记载,不仅指出了该语的出处,使用情况,还指出了它的比喻意义。《晋书·郭璞传》,讲得十分具体生动。郭璞避乱东南,造访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璞至门,吏不为通。璞曰:‘吾能活马。’吏惊入白固,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  相似文献   

14.
俞樾是晚清著名的朴学大师,然其涉猎颇广,在戏曲领域亦有建树,创作有杂剧《老圆》及传奇《骊山传》和《梓橦传》。俞樾的传奇是晚清以“学问为戏曲”的杰出之作,同时俞樾还借传奇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符合当时社会“救亡图存”的进步思潮。俞樾不但正视戏曲的教化作用,而且对戏曲进行了诸方面研究,如考证戏曲等说唱文学本事、关注各种说唱文学的源头、关注一些不为人所知的作家作品及伎艺并且在推进女性传奇作家作品方面作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里胥”辨     
《促织》中的“里胥”,课后注解为:“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此注值得商榷.“里胥”可以是一个词,柳宗元在《梓人传》中,就把乡吏、里正,称为“乡师里胥”.而《促织》中的“里胥”却是两个词,“里”即“里正”,“胥”指乡吏,即“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因为若把“里胥”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五册《赵将括母》中的“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意思是说,“现在赵括刚一当上将军,便面向东方(昂然)接受军官们的拜见,军官中没有敢抬头看他的人”。可见,古人的座位是以面向东方为尊。高中语文第五册《柳敬亭传》中又说“尝  相似文献   

17.
称隐士为“高士”,始于战国时代的新垣衍之于鲁仲连。东汉以降,隐逸之风迭兴,以《高士传》命名的隐士传记陆续行世,发轫者当推东汉梁鸿和苏顺的同名撰述;声名最著的,却要数西晋皇甫谧的《高士传》。据《直斋书录解题》卷7所引皇甫谧《高士传序》和《玉海》卷58引《中兴馆阁书目》说,皇甫谧《高士传》选收从尧至魏咸熙中的隐士90多人,为之立传。咸熙(264——265年)是曹魏最末一个年号,因此可以确定皇甫谧完成此书巳是入晋之后了。  相似文献   

18.
《彖传》理想的政治是“圣人”之治。如《鼎》卦《彖传》说“圣人亨(p(?)ng 同“烹”)以享上帝,以养圣贤。”享祭上帝是帝王独有的郊祀之礼,別人都没有资格“享上帝”的;因此知《彖传》的“圣人”只能是帝王,而且是儒家理想的好帝王。《彖传》不止一次地说了“天地”的伟大之后,用“圣人”的功德和“天地”相比拟,  相似文献   

19.
沈云英,明末浙江萧山人,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夺父尸以全其孝,拒臣清而葆其忠,扶柩返乡,不仰于人以成其节烈,后教授子弟而终。后代方志中将其置于“孝女”、“忠节”、“烈女”等传,而在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则将其“孝忠节贞”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沈云英故事发生于永州,而故事之所以流传,与明末清初蔡大敬《女云英传》、俞右吉《沈云英传》、毛奇龄《沈云英传》及《沈云英墓志铭》这四篇传记有关。文章重点追溯这四个文本,并对作者加以考述,是为沈云英故事之缘起篇。  相似文献   

20.
《睡虎地秦墓竹简》所概括和阐发的“为吏之道”,无疑就是秦帝国“吏治天下”的普遍通则;不仅如此,它甚至还勾画出了汉帝国“以吏治国”的基本范式。在皇权政体与帝制社会的进化中,官僚意识逐渐成为一种普泛性的政治共识,并逐渐融化于一种新兴的中华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