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神话思维出现于原始社会,但在<易经>问世的商周之际,这种思维依然流行,并对<易经>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一,神话思维的非理性特征对<易经>思维的非理性特征的影响;二,神话"物人混一"思维对<易经>"天人合一"初始思想的影响;三,神话的象征性对<易经>象征性的影响;四,"死而犹生"神话对<易经>"凶而终吉"、"厉而无咎"卦爻辞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物占神话与<易经>都是非理性思维的产物,都认为自然及社会的一切事情的发展都是由神决定的,二者的知识都是古代的巫所必须掌握的.但二者又有颇多差异:一,前者的预示指向集体的人,后者则指向个人;二,前者征兆物的出现是自发的、偶然的,后者的吉凶则可由问卦者主动求取;三,前者的征兆物多为怪异的物,后者的吉凶暗示则为一般常见的物;四,前者的征兆物及灾难都是具体的,后者的吉凶说明,既有具体的物,又有抽象的说理,其灾难,均为概括性的"吉"、"凶";五,前者所预示的现象,几乎全是灾难性的,后者则吉凶各半.  相似文献   

3.
针对<作品与争鸣>中对小说<沙家浜>的批判,本文认为小说<沙家浜>的产生,在文学界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它解构了样板戏固化模式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及人物形象的固化;其次,它解构了样板戏固化模式对人民大众意识形态中被固化的社会历史记忆.由于样板戏文学本身存在的裂痕与矛盾,人物在人性方面不可掩饰的空洞,小说在解构的同时所重构的人物关系及其情感纠缠,就显得更具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取材于《后汉书》的《祢衡传》,但作者采用发掘历史事实与发展历史精神相统一;“出之贵实”与“用之贵虚”相结合;“睛节结构”和“情感结构”相交融等艺术手法,对作品的情节进行了重构。作品在折射理想道德的光华,实现人物新的艺术价值,反映民众理想愿望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秉承明代中后期相对自由开放的时代精神,在故事主人公孙悟空身上体现出了鲜明的自由思想。无独有偶,17世纪英国著名的清教徒诗人弥尔顿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他的著名长诗《失乐因》就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自由思想。文章就《西游记》和《失乐园》中所体现出的自由思想加以比较,说明两部处于不同时代和民族的作品在同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共同性,以期更好地突显各自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基督教的"经书"--<圣经>,曾被许多作家不断借用到作品中.名字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的剧本<诺亚方舟>也是借用了<圣经>中的情节和人物.通过对<圣经>在<诺亚方舟>中的情节、人物的构建分析,更能全面的了解作家普拉东诺夫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在竹书<孔子诗论>中,孔子对<诗经>的总评,概括了<颂>诗乐歌声缓静穆的特点,<小雅>的怨愤情绪,<邦风>的题材内容广泛与采诗观风情况,<小雅><邦风>"言文"、"声善"的艺术表现,真切地揭示了<诗经>的艺术风貌,对于解决<诗经>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分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杕杜》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是《唐风.杕杜》、《小雅.杕杜》和《唐风.有杕之杜》。《孔子诗论》第十八简、第二十简所论之《杕杜》应是总括这三首《杕杜》,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9.
司马贞的补《史记》工作包括“补撰并注”多方面的内容,和作为注书的《史记索隐》关系密切却又不同,补《史记》工作虽然失败了,却在不同版本的《史记》中留存了或多或少的痕迹,也因此对《史记》的版本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森文,山东渚城人,清初山东名士王成祉之次子.嘉庆十二年任兴安府安康知县.与郑廉合作,纂修了<安康县志>20卷.嘉庆十五年王森文调任汉中府略阳县知县,公务之余,对石门石刻悉心探究,最后写成了<石门碑薛>一书.此书是保存至今的第一部石门石刻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刍议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明显的丰富。不论是在美术范围还是在英语文学翻译领域,美术价值和艺术特征在英语文学翻译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样不仅是源于原著,忠实于原有的事实内容,而且也对读者是一种尊重。文章就是从什么事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以及英语文学翻译中是如何体现了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的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由于<周易>的博大精深,后世学者对<周易>的阐释是自行其说,莫衷一是.正确理解<周易>思想体系的整体统一性是解决易学问题的关键,也是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分析文学的基本属性模糊性出发,探讨了文学语言语义在词汇、文化、作品风格等方面的模糊性。笔者认为模糊性是文学翻译的基本属性,恰当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正是对原文本的忠实。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以易经的非常态预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可以为21世纪解谜。由于易经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易经化在21世纪必将作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含蓄的手法能够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让读者体会到审美的愉悦,本文对文学翻译中应当具备的含蓄的审美效果做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易经》英译本存在不足。重译《易经》要努力再现原作艺术风格、保留相关文化意象、反映易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补充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7.
民族性决定了文化的相对固定性和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性也决定了文化意象传递的缺失性。而这种反映在文化传递中意象的失落和歪曲现象也正是译介学所关注的焦点。通过分析理雅各和汪榕培等《易经》的英译文本,认为两者在译介过程中都未能正确传递《易经》文化的民族特质和意蕴,甚至在文化意象传递方面还存在错位、失落、歪曲现象。在英译过程中君子、小人的德才品行的意蕴,黄色被赋予的尊贵象征,"西山"通假"岐山"及岐山献祭这一典故等都未能译出,这些都损坏了易文化中特有的文化意象。同时研究也认为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译介时,文化差异是促成其文化意象失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周易>以及整个传统易学本身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想及思维.本文通过对易学与逻辑学的关系、中国逻辑史和易学的现代逻辑学的研究,探讨了研究易学逻辑思想及"逻辑易"的方法论问题,以促使易学的逻辑学研究能够在合乎学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9.
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的产生、表达,情感的感染和陶冶都离不开人。文学是人学,人的情感决定了文学艺术的情感,同时,文学艺术又是情感表达的必然产物。情感与文学艺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写出人生的血和肉来--鲁迅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文艺真实论是以哲学认识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真实论,他对文艺与现实,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真实性与理想性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他那"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写出它的血和肉来”的文学观念,是救治当下各种文艺创作流弊的药石,是20世纪最宝贵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