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发展思想是这一科学命题制订的理论基石;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变化则是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过许多论点和命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所谓"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要由科学到乌托邦"论,其代表人物是布洛赫和马尔库塞.他们所提出的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要从科学到乌托邦,就是说要颠倒马克思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命题,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它严重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命题.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150多年中,社会主义实践的历程表明,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只能是从空想到科学,而绝不是从科学到乌托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告诉人们,在当代,振兴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在于要改弦更张,使社会主义从科学倒退到空想,而是要更紧密地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实践向前推进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当中国选择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故鼎新时,“韦伯命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充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巨大作用。本文从“韦伯命题”这一问题切入,探寻新教和儒教伦理与其社会的关系,并反思我国社会转型期伦理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概括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立足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背景,着眼于"和谐社会"理念,从中西方思想史的出发,对古今中外的"和谐"思想、理念进行了初步而简要的梳理和诠释,特别是结合对中国先秦原儒孔子所倡导的"和为贵"命题与<礼记·礼运>中提出的"小康"社会模式的阐发、剖析,来阐明和论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基本特点、精神实质,从而试图解答和探讨什么是"和谐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这一命题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它是唯物的辩证认识过程的生动体现,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发展。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开展“双思”教育,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旖旎 《当代电大》2004,(10):52-55
1 填空题 1)1982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是在_.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延续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既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之道,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之道。确立"群众标准"命题,解决检验社会历史进步的最终标准,这是对唯物史观的延续;而确立"检验社会主义"命题,回答"如何检验社会主义"的问题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该命题依据有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之一;我国国情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9.
“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是经常被引用的一个经典命题,也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命题,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一种“恶动力说”。这一命题是恩格斯对黑格尔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恩格斯看来,恶只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是唯物史观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本性,是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历史和逻辑依据.经济基础是一种制度化的生产关系,是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它必须也只能按照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战略意图和远大理想的基本走向来建设、发展和完善.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整体观和基本视野.社会形态既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又是一个具体性概念;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又是标示社会不同质态的概念;它是以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命题中的"历史"是指"历史的进步状态","创造"是指比之前人造就了对历史进步有价值的新贡献,"人民群众"作为政治范畴是依一定历史条件而产生和消失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