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读《小学教学研究》1998年第一期任丽华同志撰写的《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文,觉得有几句话想说。任丽华同志在该文中认为“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作文弊多利少”,主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甩开‘下水文’”。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失之偏颇的,这很容易给人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2.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曾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又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清·章学诚《文理》)。这些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文有法却无定法。也正因为这样,作文教学才愈显得困难重重。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话本身就含有为达“不教”之目的必须有一个“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该并且也无法代替。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学中“授”的角度,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线教师,对前段时间作家余华“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演讲,我的看法是,作家很难教得了中高考作文,余华老师提供的所谓“干货”有不少“水分”. 一、《活着》与《在细雨中呼喊》 主持人介绍余华老师出场,明确说“今天余华老师不谈文学,只讲作文”,等于承认文学和作文是有区别的.文学、应试作文、作文竞赛中的作文,确实各不相...  相似文献   

4.
泛览与精读     
古人是主张多读泛览的。清人唐彪说:“欲作经世名文,……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读书作文谱》)不仅从书的内容说要“泛”,唐彪认为,从文章的风格体裁说也要“泛”。他说:“学者读文,不可专趋一体,必清浓虚实、长短奇平并取。”(同上)  相似文献   

5.
天台宗山家派护法晁说之居士所撰《景迂生集》保存了不少佛教史料,其中《宋故明州延庆明智法师碑铭》是研究明智法师的第一手资料。晁说之的天台理论造诣精深,其《钝庵旧记》、《钝庵新记》及《净土略因》三文宣扬了天台宗学说和“正宗”的天台净土教,即山家派“寂光有相”的净土教观,有力地回击了天台宗山外派所认为的“寂光无相”的异宗主张。晁说之坚决维护了祖师智者大师的权威。  相似文献   

6.
作文训练——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这里有看不完的风景,这里有掘不尽的宝藏。作文教学研究如登山,愈往上走道路愈险,风景亦愈旖旎。——这是笔者在几种作文训练体系的探究中获得的感悟。第一道风景:文本训练体系认识此体系的时间是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十年里头。那时,心里想的除了要教好作文,还要教好作文。凭着年轻气盛,趁着文学冲动,靠着满腔热情,从早到晚使劲地往文章里钻。作文课堂上始终不离两个字:一是“文”——读“文”、说“文”、析“文”、悟“文”、改“文”、写“文”;二是“法”——说“法”、悟“法”、设“法”、效“法”、…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5期曾以《作文是教出来的吗?》为题展开讨论,专家们借题发挥,各抒高见读后受益匪浅。其实,综合各家观点,说作文之道要让学生写其想写、抒情表意也好,说要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教写作也好,说作文靠“练”不靠“教”也好,说作文仰仗于有效阅读也好,内里都离不开一个“教”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就拿“练”为例,怎样练?练什么?关键还在老师。我们这里有人叫学生一个暑假写60篇作文,开学统计一下数字了事,这种“练”有效吗?其他如阅读、激发写作兴趣等,哪一项离得开老师的指导?韩寒有没有老师教我…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曾一再强调“教师积年累月为学生批改作文,因在使学生终于能自改也。”又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由此可见,作文教学的任务不只是教学生“作”还要教学生“改”。“作文”和“改文”是培养学生自能作文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并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说要用“真情”来写作? 当下学生写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抒写真实感情的作文日渐稀少。文章当以抒情述志为本。刘勰说:“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  相似文献   

10.
读文与作文,乍看好象是两个问题,实质上却有许多相同之处。先要审题即为其一。《问说》一文,其文题中的“说”表明了该文属议论文的范畴,且内容又不外乎陈述自己对某个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议论文论证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明理”。要明理,又需要做到“四明”。即:说明、阐明、证明和辩明,《问说》一文围绕“问”所展开的一系列论述,是深得此“四明”之旨的。作者在起笔摆出“君子之  相似文献   

11.
王筠(1784—1854),字贯山(《清史稿》《儒林传》作贯三),号菉友,山东安丘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他本来是一位文字学家,对《说文》的研究颇有建树,著有《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等书。但他对教育也颇热心。他曾为专谈“弟子事师拚扫馔馈、执烛受业、坐作进退之节”的《弟子职》撰写《弟子职正音》“以为家塾训蒙之用。”他著的《教童子法》,可说是一部语文教学法的专著。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识字、写字到读书、作文无不论及。这部书本来附在《四书略说》后面,不曾单行于世。清末维新派人士江标(1860—1899),曾任湖南学政,致力改革教  相似文献   

12.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04、2、19登了一篇文章,《下水作文利与弊》,作者万继允总结说:“下水作文是定势思维作文的一种体现”,“下水作文弊大于利,实在不可取”。我个人认为下水作文利大于弊,万先生对“下水作文”的看法有失偏颇一、能“下水作文”者,实属完善的语文教师目前语文老师中眼高手低者不少,只说不写者不少,提倡“下水作文”,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下水”而能作文,是身教重于言教、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作风。朱自清就是一位既能讲又能写的圣手,沈从文是“下水作文”的前辈,教学时要议论来一段,要对话写一遍,这比空口说白话形象…  相似文献   

13.
“作文难写,作文难教”,这是长期以来困惑教师学生且挥之不去的烦恼。为了写好作文,老师们上下求索,倍尝艰辛。有的主张多写多练,熟能生巧;有的主张由说到写,降低坡度;有的主张游戏中作文,让学生愉快作文;有的主张与多媒体网络结合……这些都不失为作文教学的好方法。然而直面作文教学的现状,情感虚假、内容空洞、语言苍白等现象“涛声依旧”,如同毒瘤难以根除,使得老师们不由感叹:作文教学,路在何方?最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对话想象作文》一课,那简单的教学目标,简洁的教学设计,简便的教学方法,简易的教学媒介,…  相似文献   

14.
教了二十年的小学语文,说的最多的话题是作文,最说不清的话题还是作文。许多家长问我:“孩子的作文到底怎样写?”“写作文有没有捷径可走?”“你是怎样教自己孩子写作文的……”我个人认为,写作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它需要长期磨炼、长期感悟、长期积累,需要反复修改,字斟句酌,不可能像掌握数学公式那样一下子就能明白。但请家长不必紧张,这里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与小学生作文是有区别的。新的课程标准把低年级作文叫“说话”,中高年级作文叫“习作”,所谓习作,即练习写作之意。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小学生作文有一种固定思维:作文就是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5.
黎小英 《现代语文》2008,(7):116-117
作文教学在语文界是历久不衰的话题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作文教学均有明确的阐释,且着墨颇多,众多同仁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反思,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是“作文该怎么教”,而“作文该怎么评”则很少去考虑。应该说批改也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很不容易,都非常急切地期盼着老师的评语。  相似文献   

16.
有人曾这样说:“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我知道,他说的是指作业批改,特别是作文批改。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看看多少分,塞进课桌,然后再也不看了。叶圣陶先生曾总结自己一生给学生改文和广大教师给学生改文所得到的深刻体会是:教师给学生改文“徒劳无功”。他指出:自古以来“读书人笔下有通有不通,因教师给改而通了的究竟占百分之几?”  相似文献   

17.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转之笔,则文势不曲。”清代文人袁枚也说:“凡做人责直,而作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他们都是在说写文章尤其是写记叙文最好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8.
关于作文是什么的命题,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从正面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的双重转化。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从反面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教育家叶圣陶更是指出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不管是古代的文学家还是现代的教育家,他们都一致地把作文指向心灵的层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的表达,映射着作者生活的充实与干涩;作文是一个人认识的反映,映…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的要求,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更加提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自由表达,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即作文教学如何定位,过去的作文教学一直重“文”轻“人”,只重文法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如何行文:记叙文写法一二三,议论文技巧ABC,我们的学生写出了“规范”的文章,却难免千人一面,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如果我们一味地相信“法”,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如在考场作文《挫折》中,有很多学生无中生有地杜撰出家庭遭到变故.父母双亡或自身残疾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假经历,为了让阅卷老师动情掬泪,换取一个高分,而不惜把父母送进“坟墓”,。这种为文造情的文章是过去那种从“文”出发的应试作文教学逼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教育界就作文教学是否应有一定的规格、程式问题,时有热烈的讨论。有的人主张“文无定法”,认为“文成而法定”,反对作文教学的规格化。也有人主张作文教学必须有程式与规格。我是赞成后一种观点的。古人曾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作文教学应该走有格化的道路。什么是格?格就是格式、程序,也是一定的规则与方法。在讲到作文教学的格时,有人便以“文无定法,体有万殊”的论点为据,进而认为格就是框框,是对学生思维创造的抑制,不利于培养真正富有创作灵感、拥有创作自由的人,反对作文的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