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白创作了一百三十多首送别诗,艺术上变化多端,自由挥洒,敢于创新,不拘一格。他的送别诗,打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构思新颖。  相似文献   

2.
送别诗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安二年为界,李白早期的送别诗多用格律体,写得明朗单纯,侧重于叙惜别之情;后期的送别诗则采用了不少歌行体,在情感的表现上要丰富复杂得多,另一方面,虽然他与王维、岑参等诗人共同反映了唐朝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但李白的送别诗在情感表现、意象运用上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送别诗有一百三十多首,比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要多,同时,李白的送别诗不仅描写友情的深厚,而且把惜别之情和批判现实、抒写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与魅力。  相似文献   

4.
“水”这一词在诗中经常出现,创作用它来象征某种东西,使它成为某种意象。这种意象来源于水的某些特有的属性。首先,它具有流水悠悠不尽的属性,成为难以断绝的别意和忧愁。其次,水具有一去不返的属性,象征同对方分别的永远性。再次,水无色无味,具有纯净、透明性,可以用来渲染气氛,抒写美景。最后,水具有流动感的属性。  相似文献   

5.
王维孟浩然送别诗在思想及艺术两方面含有新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而且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揭示人类表层的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借此理论来分析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探讨诗歌的互文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并更深入地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7.
林逋的隐逸是内心的归隐,是心灵的自由和淡泊,而不是割断与世事的一切联系。他的酬唱赠答诗和送别诗数量颇多,几占其诗作总量的一半。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悠然自得的生命本真状态、待人的热情与真诚,以及对历史、现实的思考和评论。  相似文献   

8.
中唐诗人杨衡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不同,使其送别诗内容广阔,情感丰富.送官员之作既表达了对同行的认可与赞许,也显露出诗人积极入世为官的心态;送别文士之作展现了诗人对后起之秀的鼓励与劝勉;与僧、道间则是依依惜别之情和寄意宗教与入世为官的矛盾心理;与亲人话别之作表达了诗人血脉分离的痛苦之情.在艺术手法上,其诗歌入题手法灵活,凄愁意象贯穿诗歌.从杨衡的送别诗中,我们可以了解诗人庞杂且丰富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充实的材料对唐代送别诗的建构方式和言情特征作探讨,将其分八种类型来作论述,力图揭示其具有千古艺术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的送别诗根据其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加科考前所作,显示出他重友情的情怀;第二阶段因考场失利其送别诗的情调略显沉闷;第三阶段隐居故乡期间送别来往客人和故乡亲友的诗作,流露出出仕与隐逸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对于王勃的送别诗,大家了解较多的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类格调高昂,积极乐观的诗,而对其寄托凄苦感伤之情的送别诗较为忽略.我们应结合王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人生遭遇,全方位解读王勃不同风格的送别诗,全面解读王勃.  相似文献   

12.
陈子昂送别诗跳出前代送别诗有送别之名而无送别之实的俗套,诗歌所抒送别之情全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一扫前代送别诗歌聚少离多、人生无常的悲伤基调,风格昂扬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3.
章从高适送别诗的送别对象、送别内容、送别情感等三方面入手,分析说明高适送别诗中平易感人、沉雄慷慨的送别情调。  相似文献   

14.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5.
姚合送别诗可分为送别诗和留别诗,情感上可归纳为豪放洒脱和依依不舍两种。姚诗中的意象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有晚唐诗意象的共性,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姚合送别诗中可以得知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佛与道两种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此外,从姚诗中也可以窥见《诗经》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今人研究唐代送别诗的著作较多,而对于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关注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写作形式和篇幅长短进行统计,发现在五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数量却超过了五言体送别诗,并且篇幅加长了,而到了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篇幅却变短了。本文对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数量的增多、篇幅的加长以及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篇幅变短的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今人研究唐代送别诗的著作较多,而对于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关注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写作形式和篇幅长短进行统计,发现在五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数量却超过了五言体送别诗,并且篇幅加长了,而到了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篇幅却变短了。本文对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数量的增多、篇幅的加长以及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篇幅变短的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由五代入宋的徐铉的送别诗打破了晚唐以来许浑等人模式化、机械化写作的模式,立足于自身感情的抒发,借送别他人之际,诉说自己的归乡之意、思乡之情。徐铉的归乡之思,更多的是他无奈之情的流露。他已将故乡的概念赋予了更深厚的内涵,不仅仅是地域范围、乡土亲情层面上的思乡,更多的是寻求精神领域的一种寄托,包含了更多的寻根意蕴。  相似文献   

19.
唐代送别诗的手法是多变的,有用典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在送别时,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也是丰富的,有劝勉安慰;激励鼓舞;揭露批判等。这样蕴藉深厚的送别诗,颇能触及人的心灵,极耐品味。  相似文献   

20.
王博 《文教资料》2009,(35):6-7
王昌龄是盛唐杰出诗人,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除了历来为人称道的边塞诗、女性题材诗以外,由于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他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独特的视角.鲜明的个性特征、浓重的自我色彩及强烈的感伤情绪,在唐代送别诗中别具特色,也是唐诗中少有的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