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学界对儒家文质观的研究都基本上忽略了其与儒家人性论的关系,并认为儒家都主张文质彬彬,从而又忽略了孔子、孟子和苟子的文质观的差别。究其实,孟子主张性善,所以他重质不重文,主张先质后文、要以质救文;苟子认为性恶,所以他重文不重质,注重以文灭质;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因素在孔子的思想中都具有,所以他主张文质彬彬,既主张先质后文,又主张以文救质。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晚期 ,所谓第三代新儒家学者对孔子的自由思想谈论较多 ,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来把握孔子的自由观念却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作者认为 ,孔子的自由观念很明确 ,而且自成体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孔子的自由观完全可以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接轨。孔子的自由观念重在行为 ,不在于思辨 ,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和礼 ,把仁和礼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 ,处理好己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也就获得了自由。因此 ,孔子的自由是个体对仁和礼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其中贯穿着自由的超功利的可贵思想 ,也隐藏着孔子自由观念中重视对规律把握的意蕴。正是孔子的自由观念维系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群体。研究孔子的自由观可以进一步看清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尤其是对孔子美学思想会有较新认识。论文最后指出如何看待和评价孔子思想中的局限问题 :孔子的局限中隐藏着孔子思想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与“质”,在孔子的学说中,不仅是指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更多的场合,它们分别是指一个人的品格修养和这些素养的外显。本文从德与文、德与言、美与善等方面,探讨了“文”与“质”的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对立互补关系,并评析了孔子“文”、“质”并重又以“质”为主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4.
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内涵意蕴出发,以此句所出篇章和整部《论语》思想为参考,试析辜鸿铭先生将“质”译为“the natural qualities”,将“文”译为“the results of educa-tion”的局限性:缩小了孔子“文质”观的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5.
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质观的背景。主要介绍了文质观的发源和南北朝文质观的发展。第二部分是对《颜氏家训》的分析。从《颜氏家训》的背景及内涵,分析《颜氏家训》中的尚质和兼文的主张的体现,颜之推认为,写文章要注重内容实质,还要兼顾文章的声律和辞藻。第三部分是对颜之推的文质观的分析。前人的研究仅局限于某部作品中文和质的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对颜之推的历史经历和颜之推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来分析颜之推文质并重的影响,即推动了六朝文学的变革,昭示出了自汉至唐文学发展的正确走向,唐宋文学正是在经历了文质调适后显示出来的成果,走向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而如何将其与颜之推的思想贯彻起来应用于现实社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女性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孔子的女性观左右了千百年来中国女性的命运 ,本文试从《论语》和《易经》的“传”部分入手 ,论述孔子关于“作为女性的女人”的思想 ;从《孝经》和《孔子诗论》入手 ,论述孔子关于“无性别差异的女人”的思想。从而揭示孔子女性观对中国女性蔑视和压抑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于文艺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在其先贤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善说,而在文艺的功能上则体现在他重视文艺的审美功能特性——“兴、观、群、怨,,中,以“乐”为中心的理想人格论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孔子文质思想核心观点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在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当今重文轻质的社会现实,孔子文质思想更突显出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西和谐社会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在中国,从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西方,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蓝图,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也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相比较而言,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近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在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现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晚期,所谓第三代新儒家学者对孔于的自由思想谈论较多,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现来把握孔子的自由观念却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作者认为,孔于的自由观念很明确,而且自成体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孔子的自由现完全可以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接轨。孔于的自由观念重在行为,不在于思辨,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和礼,把仁和礼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处理好己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也就获得了自由。因此,孔子的自由是个体对仁和礼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其中贯穿着自由的超功利的可贵思想,也隐藏着孔子自由观念中重视对规律把握的意蕴。正是孔子的自由观念维系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群体。研究孔子的自由现可以进.一步看清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对孔子美学思想含有较新认识。论文最后指出如何看待和评价孔子思想中的局限问题:孔子的局限中隐藏着孔子思想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哲学大师,亦是语言大师。《论语》的巨大影响,在于其思想之精深,亦在于其语言之魅力。孔子的语言观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言行一致,二是名实一致,三是文质一致,四是时中的方法,五是老实的态度。孔子的语言具有多方面的美学特征:一是匀称美,二是气势美,三是弹性美,四是睿智美,五是自然美,六是崇高美,七是刚力美,八是人格美,九是无言美。孔子的语言观极具原创性,进而影响其思想;孔子的语言美颇有吸引力,进而传播其思想。其语言的深邃和美相得益彰,凸显孔子思想的伟大。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从“仁”学思想出发,对《诗》的特征及作用及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形成了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诗教说,注重诗的道德意义和社会功用,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汉代儒士对孔子诗学观进行扬弃改造,从文学与政治敏感对应的角度,通过对《诗》的曲解误诗,对《乐记》的观点进一步发近,确立了“审音知政”的政治文学观,既肯定了诗的抒情特征,又特中调诗的美制和政治教化作用,从面民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旅游观具有比德之游、隐逸之游、超越之游、和谐之游的内涵。在孔子的旅游观中,旅游与治学和出仕密切结合,旅游中渗透着以礼为主的思想学说,旅游承载着广泛的社会功能。孔子的旅游观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影响.它丰富了孔子的人生阅历与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试论孔子的诗评观王耀贵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象、教育家,他不仅精通哲学、教育、伦理、历史,而且善于文学、美学和文艺评论。他的诗评观可说是中国文艺评论的源头,为中国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就孔子关于诗歌功用的诗评观作点粗略研讨。一、孔子论诗歌的社会作...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虽然学术界对孔子思想体系及其影响的研究颇多,但是却极少有人从民俗学的角度来透视孔子,对孔子的认识似存在视界上的死角。我们重视研究孔子的“礼”思想。也不能漠视孔子的“俗”思想以及它对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的浸润。不同的评论主体对民俗的内容和形式的评判及定性会有不同的结论,本文研究孔子仁礼思想体系下的民俗观。通过分析他的社会民俗观、文艺民俗观以及天命神话观等,解读孔子民俗观的人文原则与历史方法的运用。认识其对我国封建时代民俗观系统的形成所具有的奠基意义以及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信仰方式等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孔子游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从平常的水中悟出了深奥的道理,并把自己的感悟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去感悟做人的道理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以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观念体系,其思想渊源应该上溯到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要考察中国文学的观念,就必须上溯到孔子。孔子的文论思想集中表现在《论语》中论述诗、乐的部分。孔子的文艺理论思想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尽美尽善”;文艺的社会功能是“兴观群怨”、“事君事父”、“多识”;文艺的审美理想是“中和”之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是文质兼备。  相似文献   

18.
阮瑀和应玚的文质论有相同之处,都肯定了文质并重.但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阮瑀重质轻文,应玚重文轻质.两者的文质观表现在创作中,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家庭孝道观对当代中国的家庭养老具有重要意义。子女领会孔子的家庭孝道思想,从物质和精神上对父母敬养,努力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增强行孝的紧迫感,对下一代进行孝道教育,维持家庭养老的良性发展,让老年人在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幸福地享受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20.
南朝文学批评沿袭先秦儒家文质观,更为明晰而广泛地将其作为衡量诗文的标准。这一时期的主要批评家都受到儒家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但由于个人在文学思想和艺术追求上的不同,对于儒家文质观的接受情况也存在差异。在他们提出的批评观点中,或是倾向复古,或是偏重形式表达,其中尤以批判继承文质观的刘勰、钟嵘和萧统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