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有千金     
当我家的电脑从"奔3"升级换代成"奔4"之后,我也由儿子升级成了父亲.记得不知是哪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孩子的男人不是完整的男人",所以,当妻子在医院里生下一个健康可爱的小千金时,我不禁振臂高呼,仰天长啸,为自己的完整而无比自豪,更为自己荣升一级而万分骄傲.  相似文献   

2.
兰台情缘     
记得还在我的童年时代,母亲当时在县委落实政策办公室任秘书职,那时,经常有来访者到我家向母亲询问关于落实政策之事,母亲耐心地向来访者讲述党的政策,并经常讲到"根据我们走访调查,查阅了当时的档案资料"之类的话语.  相似文献   

3.
一张北海票 1942年,我5岁.那年早春的一天,德柱表哥因给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传递日伪情报犯了"八路嫌疑"案,国民党张天佐的保安团挖好了窝子要活埋他.德柱表哥大清早冒着料峭寒风,光膀赤脚撞进我家门.他在我家东厢房饭屋里隐藏了一个白天,当晚穿上我父亲的粗布衣裳和山杠子鞋,星夜逃往二百里外的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投奔了八路军.  相似文献   

4.
"我是太福庄村养鸡专业户王颖,我家的乌鸡死了一大片,您们赶快帮我请兽医吧?"  相似文献   

5.
我3岁那年,随全家摆渡过了黄浦江,迁居到洋泾,从上海人变成了"小浦东".直到三十大几我结婚成家,在浦江西岸觅到新的住处,才回归于正宗的上海人.在我心目中,一直视洋泾为故乡,但又体会到与土生土长的"浦东阿乡"有所不同.产生这样的感觉有多重原因,譬如我母亲讲的是一口地道的上海话,我家在浦西有许多亲戚朋友,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洋泾"本地人"信件较少,几乎不使用电话,邮差和公共电话传呼人时常光顾的人家,大抵是从浦西迁来的"客帮人".  相似文献   

6.
容子 《档案与史学》2021,(11):59-61
我家表叔不算多,没有大事也登门. 表叔荀汉庭,因与我父亲亲如手足,虽是表叔,却觉得"他比亲眷还要亲".汉庭叔比我父亲小2岁,2019年腊月初八过90大寿.在战火硝烟的岁月里,叔叔曾画下过一幅幅战争题材的版画,宣传人民战争的意义,记录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7.
喂,汽车!     
一天清晨,我正做着大梦,迷糊之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最讨厌有人在我睡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有人问:"桑塔纳小汽车卖多少钱一辆?"我就没好气地说:"我没有桑塔纳,只有一辆自行车,飞鸽牌的,而且也没有打算卖,你如果不是和我开玩笑,那么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那人报出电话号码,没错,正是我家的电话号码,我这一次平静地说:"这里是私人住宅,你肯定是弄错了."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精心保存我的"新生儿记录卡".记录卡略微发黄,但没有折皱,平放在我的《儿童成长记录册》的内页里,上面写着:1978年12月18日上午9时46分生. 父亲说,我出生那天,本来以为只是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后来知道这一天太不平凡了,我家的每一个变化都与这一天联系在一起. 当我懂事后,才知道,我的出生之日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  相似文献   

9.
国画大师汤文选被誉为湖北画界四老之一(其余三人为周韶华、鲁慕迅、冯今松).前些年逛收藏品市场,见商户挂有汤老的作品,要价不菲,我便问:"是真品?"那人异常愤怒:"你有吗?你有我高价收购!"我还真有一幅汤老的作品,是我结婚时他送的.我家兄妹三人结婚,他一人送一幅,这是因为我父亲与汤老同为解放初期培养干部的中原大学同学.  相似文献   

10.
苏家角往事     
正中山公园附近的龙之梦大厦,美丽的倩影高耸入云,每天潮涌般的顾客涌进涌出,推动着最新的时尚和商业潮流。无疑,这是改革开放后上海最成功、最具竞争力和诱惑力的大型综合性商厦之一,也是长宁区人气最旺的地方。但是对于它的"前身"——苏家角,了解的人却不是很多。我家从我祖父开始就住在苏家角,在1937年"八一三"以后从闸北逃难到这个地方,我的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一部分光阴也在这里度过。屈指算来,在旧城改造中我家离开这个地方已有二十多年了,但过去的岁月像旧梦一般难以忘怀。每当我看到龙之梦  相似文献   

11.
民国十二年(1923年)二月的一个星期六中午,我从约大附中放假回家,母亲和姊姊就告诉我有关乐志华的冤案情况.乐被几个中西包探押到我家.听得大门口吵闹声,母亲命姊姊到西阳台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只见乐志华由两个包探扶着,站在门房间前,包探说来吊乐藏在我家的赃物.乐见了姊姊立即跪下,哀求说:“请太太(指我母亲)和小姐(指  相似文献   

12.
"小面"司机是我的尊号,不仅因为我家七座车体形肥硕,乍看很有"面的"范儿,也因为我的驾驶技术只能够用"面"来形容。小时候家在小镇,车少,司机更少。邻居中最骄傲的女孩就嫁了司机,而且还是开卡车拉货的司机,成为众人艳羡的对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我家有个长辈,是我家的大家长,总是成箱地往我家送书,那时候没什么感觉,可现在想想,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所以,我现在也习惯给周围的孩子们送书.有时候是我读到的好故事,有时候是我责编的书,自己手里的样书不够,还会去网上下单寄到人家家里,偶尔会被朋友嘲笑自己花钱来为书冲销量,虽然确有小部分私心,不过优秀的童书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种子,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陪伴他成长,这是在我看来更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我对父母的新闻经历了解甚少,只知道父亲邓拓用"马南邨"的笔名写了<燕山夜话>,因为很多人在议论着书里的文章;只知道父亲在人民日报工作了十年,因为我家住在报社宿舍;只知道母亲丁一岚一直在广播电台工作……而对他俩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奠基的经历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5.
我是从1986年开始订《新闻爱好者》的,我感谢宝丰县邮电局李庄乡邮电所投递员们,在这100多个月中期期不落地送到我家.  相似文献   

16.
我是江湾人. "虬江十八湾,弯弯到江湾."江湾是以虬江而得名的.江湾北通吴淞、宝山,南连虹口、闸北等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故屡遭兵灾.尤其是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和民国26年(1937年)的"八·一三"日军侵略战争,江湾均首当其冲,大部分房屋被毁.我家房屋也先后被日寇烧掉过两次,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17.
在我小的时候最幸运的一件事儿就是我家与抚顺市图书馆为邻,彼此间仅隔一条马路,这让我受益匪浅.虽然如今已经年近半百,可每每回忆旧事,总要忆起图书馆,尤其是图书馆里那"静". 无论街面上如何车水马龙或人声鼎沸,走进图书馆你就会立刻感受到那里的"静".一进图书馆的大门是贯通的大厅和借书处,即使这里总是有人在走动,可也是井然有序地"静".人们所能听到的也就是那细微的翻检目录卡片的声音.如果有人不小心把那装有卡片的抽屉推拉得发出了声音,肯定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原本算不上动静的动静,在这种"静"地就算得上"震动"了!当年吸引我悄悄溜进那里的并不是书,就是儿时对那"静"的好奇.  相似文献   

18.
朴实大宋 "大宋人厚道,而且特别热心,每次我家的门锁坏了,车锁坏了,他都会帮忙免费修理.这么多年来,每次我叫他帮忙,他都爽快答应,从不推辞.他不只对我们一家人这么好,对这里的所有人都很好."提起同住一栋楼的宋师傅,窦阿姨赞不绝口:"更为难得的是在他的带领下,他们全家人都做好事."被窦阿姨亲切称为"大宋"的宋师傅,就是北京市大兴区有名的"活雷锋"--宋薛宣.  相似文献   

19.
回音     
正瞿铭荣:《档案春秋》2020年2月刊上《伏罗希洛夫访问上海记》一文,使我回忆起当年情景。1957年4月,我就读于"时代中学"读初一下,那时学校在延安中路1135弄底(今"延安饭店"西侧弄底,靠近华山路)。伏罗希洛夫到沪那天市里组织市民在马路上夹道欢迎,正好路经延安中路。我家住在"慈厚南里"的安南路(今安义路)弄口(现在静安嘉里中心香格里拉大酒店),下午我到"慈厚南里"的延安中路  相似文献   

20.
我是土生土长的昌北人,出产鸡血石的玉岩山就耸立在我家的后面。从一个农民到成为中国首批玉石雕刻大师,我走过了近40个春秋。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原本身居深山的鸡血石荣升为国石候选石、国石、"石后"以至上了邮票、成为"国家名片",拥有了众多"粉丝"。我有幸见证了这一珍贵的历史过程,更为骄傲的是我参与其中,为之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