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既是当前我国城镇化转型的重要使命,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济南市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上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并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然而当前济南市城镇化增速滞缓、集约发展水平低、小城镇建设较弱、城乡收入差距显著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对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可得,通过建设城乡资源统筹利用体系、建立新型城镇化的带动机制、建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机制等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将为有效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并最终实现城乡融合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这次会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进入了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在快速推进域镇化进程中其负面效应正在显现,当前又面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如何健康有序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从提高认识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关键、规划先行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推选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实现农民现代化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等五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城乡统筹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就要把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作为重要着力点,切实加大要素反哺力度。在城乡统筹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就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作为战略着眼点,着力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孙黄初 《今日科苑》2006,(10):73-74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资源大省,城镇化发展相对落后,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黑龙江城乡经济发展应该选择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资源性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VAR模型,研究了甘肃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通过测算1990—2016年甘肃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综合评价甘肃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研究了甘肃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提出甘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甘肃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新型城镇化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长期内甘肃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冲击作用,甘肃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会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长期内甘肃城乡收入差距对其自身的影响程度高于新型城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对其自身影响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根据结论提出了缩小甘肃新型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设计要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传统城市化不同,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系统分析中国新型城市化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与意义,提出了未来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设计的7大原则,建议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3大组团式城市群、9大城市带、50余个城市中心作为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最佳载体,在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的内涵中,成为获取新一轮“发展红利”的高端平台。  相似文献   

8.
夏青 《华夏星火》2015,286(3):20-24
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文章,题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篇文章选自李克强2014年12月22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有五大核心要点,一是农为邦本,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核心任务,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和“新型”这两个基本要求;三是新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有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四是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财政预算要继续把农业作为重点来安排;五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手拉手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相似文献   

9.
呼燕 《科协论坛》2014,(9):19-20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重要举措。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实现陕西省城镇化率57%的目标,需要转移266万农民进城落户。要实现新型城镇化,把农民改造为市民,使他们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既要在户籍、就业、社保和教育等政策方面实行改革突破,更要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让他们在城镇能够“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对扶贫开发的影响与应对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城镇化、贫困地区的减贫与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如何有效对接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两大国家重大战略体系是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文章基于要素流动的视角,分析阐述了城镇化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结合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对贫困地区自我发展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尝试探讨新型城镇化助推扶贫开发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和制度优化路径,以期为推动贫困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双轮驱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夏青 《华夏星火》2014,(2):18-2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见,“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四化”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互融互包、相互促进。四化中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自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2013年6月中旬,“新型城镇化暨青海城镇化发展论坛”在西宁举行,此次论坛旨在共同探讨、研究未来青海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思路,进一步开创全省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工作新局面。目前,青海省城镇化率达到47.44%,处在加速发展阶段。青海要准确把握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城镇规划管理水平,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集约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统筹发展,坚持城镇化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产业融合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传统城市化不同。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系统分析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背景、战略要求、战略比较、战略目标和战略内涵,以及新型城市化战略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发展新型城镇化对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对河南现阶段发展特征的清醒认识和把握,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就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重要作用作了简单阐述,以期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车玲 《中国科技纵横》2014,(10):226-226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它是一个整体系统,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既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必将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手段现代化是实现信息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信息难点所在,农机化信息建设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定西市实际出发,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资金筹措、队伍建设、服务水平、信息采集处理等当前农机信息化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创造的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是非农产业向农业的技术转移,本文通过建立SVAR模型研究城镇化、非农产业技术与农业技术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响应关系,认为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但是城镇化的持久动力,而且会对非农产业技术产生长期作用,中国城镇化对农业技术水平的短期效应并不明显,而非农产业技术对农业技术的短期效应比较明显,所以,要加大城镇化对农业技术的促进作用,倡导适应性的农业技术创新,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技术从非农部门向农业的转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7.
论当前中国农业的症结与出路张勇奇(江苏省农林厅210009)1问题的提出工农、城乡关系问题是直接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纵观四十几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过程,农业的起伏波动,总与工农、城乡关系密切相关。1978年一1984年,农业...  相似文献   

18.
以流动人口为视角,指出我国城乡关系在乡-城流动人口的“潮汐流动”过程中发生着重构。文章首先通过城乡关系、人口流动、城镇化三者的互动关系分析乡村农户家庭流动人口的流动机理;进而归纳构建出“分化-迁移-融合”的乡村人口城镇化的微观进程机制,并分析了分化、迁移、融合三方面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辨析农户家庭所处发展阶段与水平制定精细化的乡村人口城镇化策略;最后以林州市内的乡村农民工进城返乡的现象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时候,农业明显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已经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20.
陈成  李标 《软科学》2012,26(11):113-115,129
基于城乡统筹相关理论,探讨城乡统筹与两化互动的关系及其在四川的实践路径。结果发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城乡统筹是两化互动的目标,两化互动是统筹城乡的根本路径;新型工业化是城乡统筹的核心,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依托,协调联动是城乡统筹的关键。最后,针对四川城乡统筹在两化互动的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寻四川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6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