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言小说性爱诉求的运行轨迹是从常态走向变态,即从“野性的证明”走向了“泛性的枵渴”,其种种变态的性爱指向,表明莫言小说已从感受误区,语言误区彻底滑进了观念误区,希望莫言能早日从沉沦的荒原重返宽厚的大地,在人类精神家园中,行诗意之栖居,作健康之歌吟。  相似文献   

2.
莫言后期小说的民间书写将民间丑陋的因素不断放大,大力刻画民间人物野性的生命状态,用粗粝、怪诞的语言建造别样的民间风情.这种审美风格的转变在夸张中呈现出一种美丑夹杂的复杂而真实的民间状态,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民间本有的面貌,丰富了民间书写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3.
红高粱,一个突破传统、火辣热情,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学意象;莫言,一个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回到大地、回到童年、回到心灵,以审美的态度,用文学作品演绎了高密东北乡那片生机勃勃、充满野性的红高粱,红高粱自此成为莫言文学诗意的栖居地。  相似文献   

4.
郑楠 《文学教育(上)》2008,(19):136-137
莫言经常选择一种边缘的方式叙述历史,对那些被经典化了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巨大传统进行反驳,在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熏陶和浸染之下,从自己生长的乡村世界起笔,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超地理“高密东北乡”,从而为历史话语洞开出一个“民间”的巨大门户。在莫言那里,民间的原始暴力、野性、自然的性爱才是历史的本质,他热情地描写一个充满活力和张力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作家中,莫言以语言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而著称。他的语言狂乱驳杂又大气磅礴,婉约清丽又深情款款,既保留了民间话语粗野淳朴的原始风貌,又满足了艺术语言的审美需求。莫言小说中的语言不但是了解莫言文学历程的可靠凭证,也是接近莫言内心世界,把握莫言创作心理转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是语言创新的大师,他的小说通过审丑而形成的语言陌生化,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愉悦,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莫言的作品常常凸现丑的事物,以丰富的感觉语言来描绘五彩缤纷的感性世界。审丑构成了莫言文学世界的中心,它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的特殊思考,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也展现了作品深刻的象征意蕴。当然,作家的审丑要有"度"的限制,应避免纯低级的感官刺激;作家理应努力追求那些闪烁着理性之美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当今不少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呈现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的双重缺席的态势 ;文学既然是人学 ,就必然与性爱有缘 ,但人文关怀与价值追求应当成为内核 ,作家既要对性爱的存在根基发出本体论的追问 ,又要对性爱的价值与意义保持密切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莫言结局     
莫言在他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里,对传统叙事、意义、审美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甚至颠覆.在终结这些的同时,莫言用自己的方式重塑了自己的独特的叙事原则、意义、立场和审美原则.狂欢化和戏谑化的语言使整部小说笼罩在彻底的反讽和张力之中.这部有着新颖独特视角的小说彰显了莫言小说创作所能达到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9.
论张资平的性爱文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资平的性爱文学思想的基本点是把性爱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进行赞颂,追求性 爱的审美价值。推动他的小说情节发展的是性爱矛盾冲突,通过女性性欲的解放,批判了在中国传统的 性文化束缚下被扭曲的性价值观,具有反封建的历史意义和性爱审美化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壮族作家李约热是近年来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广西本土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具有一种野气横生的审美特质。李约热小说的语言特色可归结为混沌中的野性、悖谬中的野性、荒芜中的野性、感官世界里的野性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莫言小说中的神秘意象、奇诡想象带有病态化审美趋向,这历来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莫言小说中的病态化审美倾向是民族集体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一种审美范畴,同时也表征了鲁迅沉痛批判国民性的小说精神的遗失。另外,莫言在文人商品化的过程中,对"写什么"、"为谁写"、"给谁看"问题的矛盾之处也成为其病态化审美倾向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商洛学院学报》2019,(1):52-59
莫言摒弃了传统文学对"匪"的丑化,在其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匪"的蓬勃野性与激进精神,整体上表现为食与色的交织。其塑造的男子形象兼具英雄与浪子气质,女子形象以圣母与荡妇交织的方式呈现,孩童形象潜藏匪气、半是精灵半是孽障。莫言小说的这种"匪性"书写与齐鲁大地神秘浪漫的文学传统及民间聚义、揭竿而起的历史传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莫言的创作个性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寻根中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13.
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是乡土小说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具体到汪曾祺的乡土小说,则体现在浪漫野性的人文图景、独具特色的散文化叙事、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三个方面。由于汪曾祺笔下的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所体现的美具有异域风情的特点,又区别于同时代高大全原则下的僵化文体,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种陌生化来源于汪曾祺的乡土情结,而乡土情结亦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汪曾祺的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范式的回归,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家莫言能获得最诺贝尔文学奖,与其大胆创新、先锋实验的作品语言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以冯广艺教授《变异修辞学》一书第三章"聚合关系变异"中的有关理论,赏析莫言小说语言中色彩变异和语体变异两种模式,从而分析得出其变异修辞的相关价值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5.
莫言是新时期最杰出的先锋作家之一,也是语言本体意识很强的作家。在词语修辞上,他既遵从语言的既有秩序又不断超越语言规范,一方面他注重选择有声有色的词语,给人以听觉、视觉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当词语进入语境后,为获取超乎寻常的表达效果,莫言又使其在语义、语形两个层面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小说世界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性别的角度观照,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个性解放的先锋,获得了主体性的地位;而多数男性形象却给人萎缩和生命力匮乏的印象。莫言作品中的男性形象除了余占鳌、司马库等少数充满着原始生命力和野性,大多数男性人物形象都经过了作者去势化的书写。其中,对男性形象的消解反映的是作家内心深处对男性主体地位的优越性逐渐消减的焦虑的投射,仍服务于其建立新的父权权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齐文化具有务实、开放、自由、浪漫的特点。莫言的故乡高密在古代隶属齐国,因此莫言的小说创作深受齐文化精神的影响。齐文化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勤劳勇敢、敢于抗争的精神;二是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开放自由、独立进取的精神;三是莫言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大胆想象、追求万物平等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齐文化精神为莫言的小说创作注入了厚重的地域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8.
莫言小说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艺术问题,其中对"丑"的直白描述就极有争议。一方面是"文革"过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突围与反叛;另一方面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更是莫言在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美丑融合是一种审美境界,更是莫言的审美观,它打破了美丑分离的局面,在美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和莫言文学虽然风格各异,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首先立足于民族的文学传统,与其特有的民族文化血脉相连。生之养之育之的土地,不仅给予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和丰富得让人难以置信的素材,而且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文学观念和语言风格,语言也因其语境因素而越发散发出引人入胜的魅力。民族特色越鲜明,就愈是具有世界性,在这一点上川端康成和莫言文学是相同的,但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川端康成和莫言文学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擅长用各类修辞手段表现笔下人物形象,其中移就辞格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修辞方式。移就格帮助莫言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效果,并使其小说中交错的时空和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和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