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农业旱灾,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与经济平稳运行,我们提出以自主抗旱减灾科技创新为主、技术集成与功能提升为辅的总体思路,生物抗灾、结构避灾、技术减灾和制度救灾的科学应对旱灾的实施策略,争取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2.
干旱灾害与农田灌溉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灾害对小麦稳产增产影响很大。明晰不同农田灌溉水平下旱灾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5个小麦主产省区1991—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法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了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旱灾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减灾能力的时空异质性,主要结论如下:①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总体呈现波动提升趋势,年均增长0.98%,东、中、西部地区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明显的时序变化趋同性和空间分布异质性,东部地区技术效率水平最高,主导着生产前沿面移动,中、西部地区技术效率提升潜力巨大;②随着有效灌溉率的提升,旱灾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其负向影响随着有效灌溉率的提升而呈现阶梯型下降;③1991—2016年间,各小麦主产省农田水利设施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减灾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多集中于甘肃、陕西、四川和云南等西部省份。  相似文献   

3.
针对牧区畜牧业生产经营,主要讨论三种气象灾害:旱灾、风冷灾害、雪灾对畜牧业造成的损失新特点,并为牧区防灾减灾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涂超  井德源  刘佳佳 《科技风》2013,(17):269+274
我国是世界上受旱灾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面加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城乡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抗旱工作的评估和督察考核是做好抗旱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客观准确地评估抗旱工作的进展情况可为抗旱减灾宏观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在系统分析当前我国抗旱工作评估和督查考核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进行抗旱工作评估和督查考核的意义及重要性,总结了在评估和督查考核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解决此系列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随着气候干暖化现象日趋严峻,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愈加受到关注。本文以部门均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用于分析并预测区域干旱对全国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的模型。基于该模型,并辅以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农业年鉴统计数据,本文分析、预测了在华北地区发生不同程度旱灾情景下的我国8种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干旱会对全国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普遍较低。即便是在严重干旱情景下,全国各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增幅也不会超过3.59%,不会影响我国农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行。本文探索的方法及其结论为评估干旱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制订防灾减灾规划、确保区域乃至全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突如其来的旱灾给我国多个小麦主产省份重重一击.这次旱灾不仅暴露出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现象的存在,也暴露出我国农村环境与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监测、预警设施薄弱、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的粗放利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本次旱灾及其暴露的问题予以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日本防震抗震减灾新思路和新技术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是世界上发生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防震抗震减灾技术发展的先行者。我国一些省区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区,故日本在防震抗震减灾方面的经验对我国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本文对日本这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述评,并建议我国在防震抗震减灾首先要有思路上的创新,防患于未然是最为有效的防震抗震减灾途径,要在防震抗震减灾中积极使用新兴技术。  相似文献   

8.
我国与发达国家减灾技术差异、我国减灾技术时空差异和我国区域减灾事业差异决定了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必然性.本文在综合减灾思想指导下,建立了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强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指挥领导下,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整合各方各种科技资源,及时有效开展科技赈灾行动,形成一个有机、高效、自组织的科技管理系统,核心是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技赈灾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相互间的协同产生最大的综合减灾绩效.论文具体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了党中央国务院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决策中枢、地方党委政府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执行中坚、其他区域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协同配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救荒书的内容涉及历史时期救荒制度建设、农业减灾技术措施、工程减灾技术措施、生物减灾技术措施、灾害预防、灾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所蕴涵的减灾技术资料比较全面,是我们研究古代减灾科学技术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对今天的防灾救灾工作也有借鉴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救荒书中减灾科学技术资料的分析整理,将其系统划分为救荒减灾制度建设资料、农业减灾技术资料、水利工程减灾技术资料、生物减灾技术资料、灾害预防技术资料、野菜谱录资料六大方面,并对其分布情况及其利用价值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胡晓东 《内江科技》2009,30(6):73-73
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灾害形势,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由于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因而在灾害管理方面应用广泛、发展迅速本文综合性地阐述了GIS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对GIS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次很高,同时受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历史上是我国水旱灾害最频繁的地区。据统计淮河流域在1470~1980年的511年中发生洪涝、旱灾的年份482年(其中洪涝灾害126年、旱灾年份92年、旱涝灾害同时发生的年份120年、局部洪涝、旱灾年份144年),占统计年数的95%,无灾正常年份29年,仅占5%。经常是洪、涝、旱灾年份交替出现,连旱连涝年份也时有发生,局部洪、涝、旱灾更是年年都有;在一年之中,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的年份也常有发生。洪、涝、旱灾害是严重危害与制约本流域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2.
空间信息技术减灾应用及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灾害形势和灾害管理需求,强调了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国家防灾减灾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其中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由在轨稳定运行的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并根据业务需要进一步增加高轨、敏捷等成像能力,目前第一阶段“2 1”星座已经成功建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无人机监测站合作机制、卫星遥感数据减灾合作共享机制和空间信息服务框架,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利用环境与减灾小卫星数据以及国内外合作机制,把遥感等技术有效应用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澳大利亚火灾等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响应中。最后针对当前防灾减灾领域应用与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声波 《今日科苑》2009,(12):38-38
防洪减灾社会化体系建设是保证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需要。所谓防洪减灾社会化体系,应既要有效地担当起向洪水作斗争的任务,也要能够面对灾害的社会属性,担负起统一地有权威地组织全社会共同防洪减灾的任务。我国传统治水方法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本文简要地论述了我国社会化防洪减灾体系的建立,并说明了利用现代最新技术,提高全社会的防洪减灾潜力,使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小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矿山环境现状、我国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及我国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灾前预防机制、灾后应急救助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宣传教育培训机制、技术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等六个方面提出我国矿山环境下防灾减灾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山地灾害易发区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区的空间范围高度重叠,长期以来形成的减灾与发展间的疏离和脱节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成为制约2035年山区同步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障碍。文章在系统梳理山区综合减灾与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基础之上,基于人地协调论思想创新发展易灾山区的“灾—地—人”绿色协同理论,提出综合减灾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剖析了该模式的内外部协同机制、主要协同路径和关键协同技术;系统介绍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红莫镇热水河小流域综合减灾与产业发展协同示范区建设成果;讨论了在全国山区推广综合减灾与产业发展协同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具体路径。成果可用于指导我国广大山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也有助于提高山区的统筹与治理能力,支撑山区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以县为单位的灾害统计方法和旱灾等级划分标准,对清代(1644—1911)268年山西旱灾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和量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清代山西旱灾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清代山西平均1—2年即发生一次旱灾,清代前期和后期为旱灾高发期,中期旱灾发生频次较低;清代山西旱灾主要发生在夏季;从地域分布上看,清代山西受灾范围广,受灾县数占山西总县数的98%,主要分布在晋南、晋东南以及晋中和晋北部分地区。面对严重的旱情,清代山西官民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采用各种技术措施积极应对,包括兴建水利工程、采用防旱耕作技术以及引进和种植抗旱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旱灾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随着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各种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民生关注的重点。在这种形势下,应该利用先进技术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利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全面的防灾减灾救灾协同机制。利用"互联网+"环境,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增强国民减灾防灾救灾意识,助推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协同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维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部门必须将防雷减灾工作落到实处,适当的将先进的技术引入,使我国防雷减灾工作得以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述了一幅黄沙莽莽,无边无际,不见草木,人迹罕至的场景。正是在这样一片边塞苍凉悲壮的土地上,甘肃省气象局研究员兼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强就像一位勇士,一直坚守在我国这块旱灾重地,将青春年华挥洒于这片多灾的土地上。他30年来专注于干旱气象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个国家级研究课题,对干旱减灾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防灾减灾工作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及科研实力等有限,因此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无法有效地覆盖全国,国家主要将大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视为重重之重,而我国中小城市的防灾减灾往往受到忽视.该文提出了我国中小城市防灾减灾的主要特点,对其逐个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我国中小城市的防灾减灾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此作为防灾减灾工作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