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在做翻译练习时,往往会把“人”译为people 或 person。其实,仔细分析,汉语中的“人”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人所共知”的“人”指“每人,一般人”;“长大成人”的“人”指“成年人”:“人云亦云”的“人”指的是“别人,其他人”;“人浮于事”的“人”指的是“人手”;而“军人”,“工人”的“人”指“某种人”;“人很好”的“人”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在“人不大舒服”中,  相似文献   

2.
在“人-机”互动中,人对社会化机器人在情感上产生某种“依归”,对人的情感认同造成深层次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人对情感交互对象产生“虚假”认识导致情感认同的“真实性”不再真实;人产生“伪”安全依恋导致情感认同的“安全性”不再安全;人的情感“收益”的“单向度”导致情感认同的“对等性”不再对等。究其原因,首先是社会化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显化”为“人”,从而“模糊”了生命的界限;其次是在“人-机”这一新型情感交互中,人缺乏审度地将自身“交付”于机器人;再次是“人-机”体系存在着难以克服的三重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关键在人”思想。“关键在人”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关键在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其思维前提是“关键在党”。党要将“关键在人”之精髓贯彻下去,就必须牢牢把握小平提出的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具体说来,从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视角看,“关键在人”意味着关键在优秀年轻干部,相应地,就必须着力推进干部年轻化;“关键在人”中的“人”必须是有本事、有能力、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这就与小平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相契合;“关键在人”中的“人”,必须是那些真正能够“靠得住”的人,这实质上就是对干部革命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对记叙文的各种不同情况,作“记人为主”、“记事为主”这样的概括和描述不科学。大凡记叙文都要写人和事,但无论如何不能把记叙文中“人”和“事”分割开来,说“这是记事的”,这是记人的”或说“谁主”、“谁次”。因为记叙文中的“人”靠“事”来表现;“事”以表现“人”为目的。记叙文中的“人”和“事”相辅相存,血肉相连,辩证统一。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哪件事没有人参加的,也没有哪个先进或落后的人物没有事实表现的。写“事”目的在表现“人”,  相似文献   

5.
孔令环 《文教资料》2006,(36):56-57
师陀乡土小说中的“吃人”主题既有对鲁迅小说“吃人”主题的继承,又有自己新的发现,可以说,在师陀手里,“吃人”主题走向泛化和深化。“泛化”表现在他看到“吃人”不仅存在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阶级内部;“深化”表现在“吃人者”与“被吃者”关系相当复杂,“吃”的方向不仅是统治阶级“吃”被统治阶级,有时恰恰相反,“吃人者”与“被吃者”可以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6.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旨归。教育的旨趣即在“成人”,所成之“人”即是“半岛似的人”、“整体的人”,而不是“岛屿似的人”。教育视界中人的生成,一则在于“人的解放”,二则在于人作为主体而生成,三则在于人与自然协调生成。  相似文献   

7.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教育都必须建立在特定的人性基础之上。从人性基础视角来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人性偏差,表现在: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整体性,忽视丰富多彩的“个性”;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阶级性”,忽视人的“共同特性”;过于强调人的“精神性”,忽视人的“自然性”;过于强调人的“可塑性”,忽视人的“主体性”;过于强调人的“纪律性”,忽视人的“自由性”;过于强调人的“工具性”,忽视人的“目的性”。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深刻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和偏差,正确找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是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英语中表示“楼层”的单词通常是“floor”,“storey”,但是美国人所讲的“第几层”往往比英国人所指的“第几层”多1层。例如,英国人所说的“thesecond floor”在美国人看来指的是楼房的“3楼”,而英国人却坚持是“2楼”。原来,英国人习惯上把楼房的1楼称为“groundf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梳理了教育学研究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能力人”、“理性人”、“抽象人”、“部分人”,概述了他们的主要特征,并对他们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重构教育学研究中“人的形象”的问题,并就“权利人”、“经验人”、“具体人”和“整体人”的形象进行了扼要介绍和分析,希望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关注资源人     
继“经济人”、“社会人”之后,出现了“新人”——“资源人”。“资源人”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管理者应重视“资源人”的需要,关注人的资源性,以开发、充实、培育和运用人的资源为已任,使“资源人”的自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在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文学的发展,文学对人的理解也在不断衍变。现代派对人的理解,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本文拟从“人与非人”、“人是非理性世界牺牲品”、“人之初,性本善”和“人的存在是荒诞的”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人”在现代派文学中的形象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教学是高校学校工作的中心,科学的教学管理是实现优质教学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剖析教学管理过程复杂性的基础上,提炼实现科学的教学管理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人”和“物”,然后从“物”与“物”关系,“人”与“物”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来阐述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人”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教育电视要肩负起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的责任(一)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在当今中国社会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许多人都在谈论“人文”“、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科学”“、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等等。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现在又出现了“人文奥运”的说法,就连2004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作文题也与“人文”有关。但究竟什么是“人文”?我们从“人文”一词的起源和内涵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到,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自始至终含盖着“人”与“文”两个概念。在立论的意义上“,人”归…  相似文献   

14.
叶的悲哀     
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在空中飞舞,落。“看到树在哭吗?”人问。“那是落叶!”人答。“叶为何要落?”人问。“因为春去秋来,四季交替,叶落是为了重生,正如人的轮回是为了新的人生。”人答。“那叶悲哀吗?”人问。“……”一片叶子从树上钻出,无数叶子从树上钻出,阳光洒遍了整棵大树,每片叶子都透出了晶莹。“看到那点点晶莹了吗?在阳光下闪烁。”人问。“那是什么?”人问。“那是叶子大哭!”人答。“不,是树在微笑。”人驳。“树为何笑?”人问。“因为新生的叶。”人答。“因为悲哀。”人驳。……满树的叶子郁郁葱葱。一片叶子调皮地和人打招…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都有着深厚的人本传统,核心是“使人成为人”。教育中的“人本”模式是与工具主义模式相对应的,它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生活方式为培育目标,核心是让大学生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才”。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困境源于“成人”与“成才”的悖谬,其化解之途在于树立“人本”教育理念,贯彻“人本”教育原则,运用“人本”教育方法,实施“人本”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究竟“合”到哪里去呢?是人“合”天,还是天“合”人呢?道家主张“合”到“天”即大自然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自然中心论”的理念.有的往往把“人”理解为“自然人”;儒家主张“合”到“人”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人类中心论”的理念,有的把“自然”理解为与人合一的“自然”,有的则理解为与人对立的“自然”。儒家对处于本位和中心地位的“人”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所说的人指抽象的泛爱的“仁人”,而他的一些传人们又多半把这种“仁人”加以改制,蜕变为“官人”,“天人合一”即要“合”到“天子”、“君主”或“皇帝”那里去,所谓“朕即国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解和处理天人关系问题上,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又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7.
贵刊93年12期登载了《〈促织〉补注》一文。该文由“为”在古书中能训作“其”,即推论出“为人”应释为“其人”的结论。笔者对此提出质疑。 首先,作者并没有能列举出“为人”与“其人”互换的古书异文材料,而事实上这在古书中是极为罕见的。 其次,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人”之“为”的确切含义和作用。 “为”在此处并非是代词“其”,而是用在名词“人”之前,对人进行强调、特指的  相似文献   

18.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大”是象形字。《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篆文“人”(人)晃人的侧立状,而“大”(大)则是人的正立形。“大”又是“人”的引申义。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曰:“人在天地间最贵,故以为尊。大字,亦引申之一也。”可见,天地间,人最尊贵,大即尊大义,是“人”的引申义。《左传》的“大”,即为引申义。  相似文献   

20.
人是完整的、健全的“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人可能变成“不完整的人”或“不健全的人”。“非理性的人”和“单向度的人”都是人之不完整和不健全的表现。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现代人的发展要克服诸多的“现代性”缺陷,向完整、健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