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难给人们带来伤痛,但同时也为记者提供了重大新闻报道的素材。2006年四号台风“碧利斯”,五号台风“格美”相继重创粤北韶关,超百年一遇的洪灾和罕见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我作为报道记者,身处一线,该怎样将最新的险情、最新的救灾情况,及时报道给世界?  相似文献   

2.
10月2日,今年第19号台风“龙王”以每秒35米速度正面袭击福建,登陆时风力12级,并在福建上空盘旋10个小时,暴雨倾盆。福建沿海地区,特别是省会福州市受灾严重。福州城区大部被淹,陆、海、空交通全部中断,市区大面积停电、停水,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人民日报驻福建记者站的记者放弃休假,坚守岗位,主动出击,协调配合,连续采写并刊发多篇消息、通讯和内参,及时全面地报道了台风对福建省造成的严重破坏,反映了福建各级党政部门、人民群众奋起抗灾、重建家园的真实情况,体现了人民日报记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缺位,关键时刻起到…  相似文献   

3.
孙梦辉  邹雨蓓 《传媒》2006,(9):F0002-F0002,I0001-I0003
一场信用卡风暴 2006年7月25日下午3时50分,今年的第5号台风"格美"在福建晋江围头镇沿海登陆,最大风力12级……不知是不是巧合,与此同时,一场轰轰烈烈争夺信用卡用户的风暴已拉开了序幕,中资与中资的,中资与外资的,外资与外资的.  相似文献   

4.
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闽东(宁德市)是台风频频“光顾”的重灾区,尤其是近年来如“海棠”、“桑美”、“圣帕”、“罗莎”等17级左右的超强台风,给闽东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闽东日报》等当地主要新闻媒体积极组织记者深入抢险救灾一线真实报道灾情,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正面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此类经济报道怎样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引导全市人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奋发进取的精神,投入到灾后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工作中?去年闽东日报社被宁德市委、市政府授予“抗灾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相似文献   

5.
气象灾害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其影响力强、涉及面广,并有一定的持续性,特别引起社会关注。近年来,关于气象灾害的报道,日益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2005年的福建,在春季经历3次较大范围的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雨季先后出现10次暴雨过程,台风季遭遇7个台风影响,其中有3个台风在我省正面登陆。面对灾害《,天气预报》作为专业的电视气象服务栏目,及时、准确地传递气象信息,在“泰利”、“龙王”台风登陆影响福建前后,福建省气象影视中心还配合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了“抗击台风”大型直播节目,十几个小时不间断的电视直播…  相似文献   

6.
每年都有台风侵袭我国的东南沿海,关于台风的报道已经变成了一种套路:时间、地点、台风名称和机械的技术性的用词。把台风消息写活,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莫过于珠海特区报2002年9月12日头版的版块《“黑格比”与珠海擦肩而过》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但是那两张台风的照片,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相似文献   

7.
2013年10月7日,台风“菲特”在福建登陆,但给浙江余姚带来了罕见的强降雨。  相似文献   

8.
2000年8月23日《中央电视台》的气象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报道:“……今年第十一号台风22日在台湾东海岸登陆……23日再次在福建黄岐地区登陆。”此处的“再次”用得不时,如果改为“23日又在福建黄岐地区登陆”则更为恰当。“再次”和“又”虽然都是重复的同义词,但它们的用法也有不同。使用“再次”时主体和客体要一致。此句中的主体部分是第11号台风,客体是登陆地点,此次客体有两个,一个是台湾东海岸,另一个是福建黄岐。  相似文献   

9.
<正>典型报道是人物报道的重要表现方式,关于“时代楷模”孙丽美的报道源自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2021年8月6日,在防抗第9号台风“卢碧”工作中,为保护群众财产安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美不幸殉职,年仅44岁。从8月7日起,福建《闽东日报》开始刊发孙丽美先进事迹系列报道,通过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体裁,成功塑造出“时代楷模”孙丽美丰满多彩的人物形象,推动社会各界掀起向孙丽美同志学习的热潮。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该报的《时代楷模孙丽美系列报道》荣获典型报道二等奖。人物事迹本身感人至深,在采访、写作这个人物典型时,主创团队着实也下了一番功夫。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07,(37):14-14
吹袭中国浙江和福建一带的超强台风“罗莎”,10月8日已减弱为热带风暴,这预示着这场肆虐中国东南沿海的台风之灾距离结束已经不远。不过,减弱为热带风暴的“罗莎”还将继续北上,将给浙江、安徽、江苏、上海等地带来暴风雨天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张帆 《新闻记者》2004,(9):45-47
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1.28亿元——这是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在我国浙江省温岭市登陆后留下的一组数字。作为东方卫视“云娜”台风现场直播报道组的带队记者,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温岭亲身经历了那个狂风肆虐、暴雨倾盆的夜晚。这是我第一次直接在台风登陆点做现场直播报道,当狂风把铁皮卷帘门变成“断头刀”,当暴雨把城市变成“水上孤岛”的时候,这个“第一次”足以重新定义我有生以来所有对台风破坏力的猜测和想象,与“云娜”这个名字相比,我更愿意称14号台风为“噩梦”。  相似文献   

12.
《新闻实践》2009,(9):I0002-I0003
“莫拉克”台风云系大,雨量猛,持续时间长,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浙江各地媒体记者闻“风”而动,赶赴沿海山区,在暴风骤雨中与抗台军民并肩奋战,记录与报道抗灾救灾的前沿新闻,在灾区一线留下了坚毅而敬业的身影。  相似文献   

13.
童颖骏 《新闻实践》2012,(11):26-28
今年8月1日至18日,浙江日报共推出29个版面用于迎战强台风“海葵”的报道。从各地紧急防台到抓紧恢复生产.不仅对浙江军民齐心应对4年来首次正面登陆浙江的台风作了全景式报道。还创新报道形式,增加服务信息,加强报网互动。提升人文情怀,得到省委领导和基层读者的一致好评。新媒体竞争,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但透过此次台风报道,或可对党报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迎战媒体竞争,带来些许启示。全景报道,增强信息服务早在台风“海葵”登陆之前.浙江日报编辑部就对防台报道开始认真策划。8月1日3版“今日关注”刊登《暴雨侵袭全球城市——城市防涝,我们准备好了吗》的整版报道,就对读者如何防台抗台做了前瞻式的提醒。当天不仅编发《城镇内涝9重点》。告诉读者立交桥下、地下空间、新建社区等地点,在台风裹挟而来的暴雨中容易发生内涝,同时发回各地记者现场察访浙江城镇防涝的报道《长大的城市。淤积的隐患》,言辞恳切,信息实用。  相似文献   

14.
杨鹏 《东南传播》2017,(12):8-10
福建作为一个沿海的省份,台风多发,每年都会有较多的台风登陆,大风大雨影响了福建人民的工作与生活,大家众志成城,防抗台风。作为福建唯一的省级专业新闻频道——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在台风登陆的前前后后,打破常规,长时间不间断地利用各种传输设备、各种新兴媒体模式,对台风的路径以及福建省内各地市防抗台风的实时情况进行特别直播报道,让大家时刻了解台风动态。笔者很有幸的参与了这段时间的特别直播报道,本文以2016年第一号台风"尼伯特"、第十七号台风"鲶鱼"为例子,谨对这两次防抗台风直播报道进行一次深度的解析,探讨一下传统媒体的媒体融合发展,以及新兴媒体技术在传统直播中的融合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如今,假记者“骗吃、骗喝、骗钱”甚至“骗情”的事情越来越多,有人把冒牌记者称作“新公害”,似乎不无道理。据《中国青年报》6月5日报道,李某冒充中央电视台记者身份,骗取他人钱财;任某伙同他人冒用中央电视台名义,以虚构的单位与他人签订合同,对外发包虚假工程,骗取他人财物共计18万元;苏某则故意非法刻制伪造“今日信息报社驻福建记者站”等媒体印章两枚,公然招摇撞骗。日前,三人在福建分别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么,如此多的假记者肆无忌惮地坑蒙拐骗,其劣迹到底跟时下一些真记者的言行有无关联呢?其实,说假记者的恶行是某些真记者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如今,假记者“骗吃骗喝骗钱”甚至“骗情”的事情越来越多,故而有人把冒牌记者称做“新公害”,也似乎不无道理。据《中国青年报》6月5日报道,李某冒充中央电视台记者身份,骗取他人钱财;任某伙同他人冒用中央电视台名义,以虚构的单位与他人签订合同,对外发包虚假工程,骗取他人财物共计18万元;苏某则故意非法刻制伪造“今日信息报社驻福建记者站”等媒体两枚印章,公然招摇撞骗。日前,三人在福建分别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么,如此多的假记者肆无忌惮地坑蒙拐骗,其劣迹到底跟时下一些真记者的言行有无关联呢?其实,说假记者的恶行是某些真记者的“影…  相似文献   

17.
<正>这是南方的夏日,天空湛蓝,是熟悉的"台风蓝",风有些大,吹过广电中心院子里的芒果树,掉下丰盛的果实。"尼伯特"超强台风穿越海峡袭击福建,这是我们今年遇到的第一个台风。一切如常,如同每次大事发生。记者们早已前往各地,竭尽所能为你提供最为及时、准确的信息。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专业电视新闻频道,驻在乌山的17年,我们做过无数的直播,而长时段全方位直播防抗台风,更是你每年关注我们的重要理由。  相似文献   

18.
风雨袭来,黑云压城,“麦莎”的脚步越走越近。浙江在线的编辑记者迅速行动起来。8月5日,前方记者兵分两路,赶赴抗台第一线;后方编辑不分昼夜,一刻不停地发布着台风的消息……  相似文献   

19.
《海难,为什么发生在这里?———福州市“2号台风重灾村”调查记》于今年8月26日在人民日报见报,独家披露了“2号台风”造成海难的人为原因,反映了群众的心声,受到广大善良、公正读者的好评。稿件也获得人民日报好新闻一等奖。《新闻战线》编辑约我写点感受。现通过介绍这篇报道的采访经历,结合我到福建驻站一年多的体会,谈点想法。亡羊补牢犹未晚6月23日晚9点多钟,“2号台风”正面袭击福州。当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附近楼群房顶上、阳台上的东西不断被吹打坠地,在人们的尖叫声中,我办公室的一扇铝合金窗户也被吹到…  相似文献   

20.
“暗访”这种以往偶尔为之的采访方式,如今已成为一些媒体常用的武器。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曾预言:如果说以前曾有记者因自己的新闻作品侵权承担了法律责任,那么今后肯定会有记者因为自己的采访方式不当而诱发事端,甚至会闹上法庭。笔者的预言不幸言中:2000年11月24日,福建泉州市丰泽区法院判决海峡都市报在同泉州湖美大酒店的一场官司中败诉。理由就是记者在批评酒店的服务质量和存在的问题时,引用了一段记者电话采访中录下的不知真实姓名和身份的“小姐”的话,而且未经核实,从而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据此法院判决报社向酒店赔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