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傅培淼 《考试周刊》2012,(35):22-23
《呼啸山庄》描写了一个悲剧爱情故事,悲剧的根源是人的世俗观念,即人的等级观念使希斯克利夫备受辛德雷的压迫,使凯瑟琳背叛了自己的自然情感嫁给了埃德加,而这正是导致希斯克利夫人性扭曲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的爱与恨,并且解析了这一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一经问世便遭到猛烈的谴责和彻底的否定,然而,就像逗留在“蒙娜丽莎”嘴角边的神秘微笑,《呼啸山庄》也显示了一种永久的魅力。这部作品的引人之处究竟何在?文章认为就是这部小说描写了一对两小无猜伴侣惊天动地的恋情。它把19世纪最灼热而极端的爱情渲染得极其浓烈感人。  相似文献   

3.
奚伟 《海外英语》2015,(4):66-67
《呼啸山庄》描写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复仇故事。小说主要描述了希刺克厉夫的爱与恨的一生。希刺克厉夫从小受到辛德雷的欺压。凯瑟琳对他们爱情的背叛更加导致了他的极度复仇心理。他一步步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甚至对仇人的后代,他也不放过。他的复仇虽然没有任何血腥,但他复仇的心理及手段都让读者感到一种恐惧。但他也有人性的一面,这点我们从他对待耐莉、约瑟夫、洛克乌德的态度看出来。他复仇取得了成功,但当他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之后,却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因此,当他从哈里顿和凯蒂的身上找到凯瑟琳的影子时,他更加的怀念她了。最终他选择了死亡去再次和凯瑟琳在一起,以寻回曾有的快乐。仇恨消失了,爱情成了小说的最后旋律。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描写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复仇故事。小说主要描述了希刺克厉夫的爱与恨的一生。希刺克厉夫从小受到辛德雷的欺压。凯瑟琳对他们爱情的背叛更加导致了他的极度复仇心理。他一步步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甚至对仇人的后代,他也不放过。他的复仇虽然没有任何血腥,但他复仇的心理及手段都让读者感到一种恐惧。但他也有人性的一面,这点我们从他对待耐莉、约瑟夫、洛克乌德的态度看出来。他复仇取得了成功,但当他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之后,却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因此,当他从哈里顿和凯蒂的身上找到凯瑟琳的影子时,他更加的怀念她了。最终他选择了死亡去再次和凯瑟琳在一起,以寻回曾有的快乐。仇恨消失了,爱情成了小说的最后旋律。  相似文献   

5.
爱恨共辉煌——《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形象创作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小说《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鲜明的个性特征及其在不幸遭遇和疯狂残暴的复仇史中迸发的强烈的爱与恨。初步赏析了作者的艺术手法和小说具有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艾米莉的人生遭际来看,《呼啸山庄》带有半自传的性质。作品通过对呼啸山庄的自然景色,男主人公的复仇行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描写表达了她向世俗抗争的意志和对自由的追求,其中对呼啸山庄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为小说的主旨定下了悲凉、冷峻的基调。  相似文献   

7.
《呼啸山庄》和《还乡》同样以荒凉、粗犷而又深沉的荒原为写作背景,并运用象征手法营造小说的悲剧氛围。这两部小说在意象特征、人物塑造和宗教精神方面都有其同异之处,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两部小说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8.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是加拿大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创作后期的巅峰之作,篇目入选大学英文教材,当选《时代杂志》年度五部最佳小说之一,是她最具代表性的成熟作品之一。美国导演Liza Johnson于2013年将其搬上银幕,片名缩为"Hateship,Loveship"《爱恨一线牵》,上映后却反响平平。本文尝试从改编后影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来探讨《爱恨一线牵》反响平平的原因,为以后的门罗小说电影改编在进行符合电影语言叙事规律、审美需求的创造性改编方法、对加拿大民族文化属性的彰显等方面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9.
《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与凯塞琳的爱情悲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之深,恨之切,当爱遭到背叛,狂热的爱变成无边的恨.他们为爱而生,却因爱成恨,为爱而死.本文就《呼啸山庄》中体现的爱恨交织的爱情悲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张文静 《考试周刊》2010,(40):30-30
《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与凯塞琳的爱情悲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之深,恨之切,当爱遭到背叛,狂热的爱变成无边的恨。他们为爱而生,却因爱成恨,为爱而死。本文就《呼啸山庄》中体现的爱恨.交织的爱情悲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和《红字》诞生于相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都运用了意象象征的手法。本文借助比较研究两部作品中有关荒原、荒野的描写,旨在探求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学表现手法存在着的某种艺术通则。  相似文献   

12.
对沈从文的《边城》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的情话对白进行比较,表明情话对白的形式、内容和社会意义与其文化思维模式与表达方式密切相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话对白多采用自由直接引语和心理性直接引语的形式,体现了男性话语权中女性的传统角色;而英国文化中的情话对白多采用言语性直接引语的形式,体现的是对父权制话语的解构和女性反抗意识的萌芽。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说,而爱米莉正是以此留名世界,作品中塑造的希思克利夫是复仇者的形象,作家却通过这一形象传达出爱的旨意。曹禺在《原野》中借鉴外国戏剧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仇虎这个形象,反面说明爱的有力。  相似文献   

14.
该文试图以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为切人点,对潮剧《彩楼记》和电影《呼啸山庄》进行比较,并阐述这两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从电影《白鹿原》入手谈其改编与小说创作的不同之处,探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时代语境、意识形态、创作理念之下二者产生差异和碰撞的原因,并对电影改编的得失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关晓敏 《考试周刊》2014,(28):19-20
《呼啸山庄》是一部诗化的小说,小说中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另一条是希思克利夫疯狂的复仇行为。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行为使他被公认为一个心理扭曲的魔鬼,他的复仇行为源于他压抑的心理。本文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压抑论剖析希思克利夫的复仇心理,进而了解他那些疯狂的报复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  相似文献   

17.
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力作,该书情节曲折,人物众多,艺术境界博大精深,这是理论界所公认的。然而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小说在内容方面一般不受篇幅限制,电影则必须服从时间性的要求。论述了笔者拟从材料的取舍、人物形象塑造、影片色彩运用,以及故事情节方面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一些基本想法。其中主要是对内容的删节,因为在区区一部影片中是不可能完全展示该小说的完整形象的。所以,谈及改编,肯定要有所取舍,但是前提是不伤害小说的主要情节以及主题深度。  相似文献   

18.
《呼啸山庄》的主旨并不只是表现人性的扭曲和复归;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异化表现,作家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借天堂和人间的两种不同结局向读者预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的命运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但具体到哪一种形式和结局,却是由人的性格决定的,即性格决定命运。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从社会、人性和爱情等不同的角度评价和探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30年代英国进步评论家福克斯称它是19世纪中后期“维多利亚时代”所产生的“三大巨著之一”。本文从其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创造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入手,浅议《呼啸山庄》自传体小说的一面,从人物形象的创造探析作者的心态,及其对小说荒原世界的依恋。因为现实中的“荒原”曾赋予她生命,赋予她幻想和创作的源泉。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对荒原的陶醉与幻灭,正是作者难舍的“荒原”情结的写照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与《原野》虽为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两位作家对于爱恨极致状态下的人性所作的艺术探索,但在复仇者刻画、爱情模式和创作手法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