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是艾米莉·狄金森众多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此诗在当时被认为是怪诞,离奇的,不被人们所接受,这却恰恰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印象,读者能从其诗中体会到新奇、独特的感受,细读此诗,诗人关学观和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读者更能体会诗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饮酒·五》这首诗,被历代读者所喜爱。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笔者以为,这首诗是在营造一种快乐的氛围,主要是抒发了作者回归田园、回归真我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D.H.劳伦斯的诗歌中不仅善于创造意象,而且他还写了一些意象诗。在意象诗的创作中,他遵循了意象诗的原则。通过对他的几首诗的解读不难发现,劳伦斯创造的意象对读者有强烈的吁请,使读者在品诗中渗入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情感经验,与诗人一道参与诗的创造,从而领略诗的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4.
孙犁的<荷花淀>被誉为"诗体小说",我觉得该作品的意境是让读者感受"诗化"的最大亮点,我认为意境优美是该作品的突出优点.蕴涵传统文化的意象,引发读者诗歌联想的笔触,无一不引发读者从诗的角度联想,进而在读者的心中播种了诗的感念,使读者自觉从诗的角度欣赏小说,尤其是小说所营造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5.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是文学活动的一部分,其意义不亚于作者的创作。没有人阅读的作品只能是个半成品。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备受读者青睐的一种体裁,它的魅力何在呢? 一、诗酌抒情性 无情便无诗,情是诗的灵魂,再  相似文献   

6.
安静 《考试周刊》2009,(16):34-35
汪国真的诗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问世就被广大读者传阅和摘抄。汪国真的诗之所以赢得广大读者,可以说是与它的思想性、通俗性和哲理性分不开的。汪国真的诗思想性强,表现出来的是积极向上,号召人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汪国真的诗通俗浅显,让人们读起来琅琅上口,追求的是走近读者,服务大众;汪国真的诗哲理性强,告诉读者许多人生道理,指引我们心胸开阔,潇洒超脱。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说:“杜及人工,李纯是气化。”这话是否可以解作杜甫是属于人世间的。其诗之工,登峰造极,一般诗家难以望其项背,尽管如此,杜甫还是人间的一份子,杜诗关注的是人间烟火,炉火纯青的艺术不但无碍于人们对杜诗的理解,而且正是诗这一艺术介质消除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时空隔膜和情感障壁。李白是凡尘之外的,仿佛是天上一团气化后的东西。李白的好些诗似乎不仅全无人间烟火气息,而且有反物质的特性。出神入化的艺术造境除了唤起后世读者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之外,更为读者进入诗人的世界和诗歌表现的艺术世界增加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给人只可激赏,不可玩实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举凡有三类诗人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社会和诗坛—— 一曰:有名有诗。这是一群被公众认可的定型诗人。他们因诗而名,读者知其诗亦知其名,知其名亦知其诗。诗人如日诗如月。日月同辉,人名共存。  相似文献   

9.
写景诗是各种语篇中艺术性较高的一种,本文通过对写景诗的语篇特点及其认知基础的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分离理论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对写景诗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剖析。研究表明,写景诗通过图形和背景的转移和变换来给读者呈现变换的写景画面。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作为文艺批评理论的一种,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突出了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同时,重视读者"期待视野"隐含着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翻译的寒山诗在美国受到空前的追捧与推崇,这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密切相关。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讨论加里.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的成因,以期找出寒山诗在他国"经典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在20世纪英国文坛上享有盛名.他的诗因烙上了个人成长的印记而成为"一种内在生活和经验的传记",这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所在.文章尝试从其生活经历、思想观点以及写作特点等方面来分析其诗的内涵,将其诗中蕴藏的个人情感和内心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其作品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正《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曾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一生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为什么这首诗一千多年来让无数读者折服,必有其获得至高美誉的内在原因。一、意境美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展现了人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诗的本身是文字,但这首诗却用文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画卷。春光明媚、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有朦胧的月色;江岸花林掩映,与月光相互辉映;江面上波光粼粼,水波一圈圈荡漾开,伴随着静静的月光,一切静和美好。这首诗清新淡雅却又神秘深邃,似仙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素来以清新质朴的语气,充满活力的语调,和丰富深邃的内涵吸引着无数崇尚自然关的读者,他的诗通过大量丰富形象的隐喻给读者们勾勒了一幅幅真实生动、宁静和谐的乡村美景图,并在视觉、听觉、意境和哲理层面给读者带来深刻的美学体验。本文从美学视角探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剖析和欣赏隐喻在弗诗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渡 《语文学习》2010,(9):49-53
一关于《致橡树》 《致橡树》是舒婷最受欢迎的名篇之一,尤其受到女性读者的青睐。很多女性读者都从这首诗受到过情感上的激励。事实上,它还培养了很多情窦初开的少女初步的自我意识。一些很少接触诗歌的女性也往往把这首诗当成自己的爱情宣言。流传的广泛足证这首诗并不难懂。  相似文献   

15.
刘洋 《现代语文》2009,(12):110-110
好诗,不一定都有美好的意象,但一定都有通过诗中意象,而向读者呈现出来的一幅绝美的意境。《错误》就是一首具有这样特质的好诗。  相似文献   

16.
诗不仅是回忆的言说,而且就是从回忆中涌发出来的,诗同回忆有一种深刻的缘会,缘就是聚合,聚合是思使诗成为一种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召唤结构”。诗召回忆,是诗召唤读者回到自己的记忆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说明读者在阅读《采薇》一句诗的过程中用所产生的意象填补诗歌空白。读者对当时的战争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变化,而把自己的战争价值观投射到当时的社会境遇中去,从而获得对这句诗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何谓诗 ?众说纷纭。但文字简练 ,承载量大 ,即文字上的“挂一漏万”应该是诗的基本特点。读者 ,可以根据“漏万”之后的文字 ,再溶进自我 ,品味出巨大的丰富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内容和情韵来 ,即“据一补万”,也应是解诗的不二法门。如何“据一补万”?读者可不可以补出不同的“万”来 ?这一问题争论不休 ,没有成说。  相似文献   

19.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早已脍炙人口,他还有另一首《天问》诗(原诗附后),完全可以与《乡愁》媲美,现与读者一同赏读。这首诗借用了屈原《天问》的诗题,是抒写人生哲理之作。  相似文献   

20.
写好玩的诗     
<正>儿童诗一定要好玩,不好玩,谁愿意看?和所有的文学作品一样,诗人写好诗,只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务,另一半就交给了读者,因为只有读者读了,作品才算真正完成了。很多不好玩的诗也不好看,由于不好看被抛弃,这首诗不就是半成品了吗?唉,想一想,半首诗吊在那儿,诗自己都会觉得挺难为情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