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夏 《寻根》2009,(5):98-99
《寻根》2009年第2期《“宙合方圆”:客家土楼的生命世界》(韩振华、赵娟)谈及圆土楼与方土楼孰先孰后,使我想到也曾触及这一问题的林嘉书的大作《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林先生是客家学研究专家,对土楼研究取得了尤为卓著的成果。这部书与他的《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马朋君 《大理文化》2013,(1):102-103
壬辰夏至,久旱甘霖,窗外迎来一场久违的好雨。我在窗前拜读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杨国才女士的《少数民族妇女的知识和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及服饰》深得感触和启发。《少数民族妇女的知识和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及服饰》是杨国才所著的一本关于少数民族女性知识和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书籍。初看此书署名自以为杨国才是先生之辈。  相似文献   

3.
大雅大俗     
大雅大俗姜伯勤我读了《华夏文化》1994年第2期,感受到一种"雅俗共赏"的清新的风,迎面扑来。《华夏文化》继承了五四以来读书界的一个重要但不一定很为人注意的传统:由雅人深致的学问家给青少年说经典、谈文心。回想我青少年时期以来,一直仰慕人文科学的读物和...  相似文献   

4.
我是《中华文化论坛》的一个热心读者。《中华文化论坛》各期上的重要文章,差不多我都阅读过。《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3期上登出的牟钟鉴教授写的《从孔孟之道看儒家传统的中庸性格》这篇文章,我阅读多遍,特别引起了我的兴趣。这篇文章对儒家传统的中庸性格,从...  相似文献   

5.
余冰 《寻根》2013,(6):80-83
《希望》杂志是怎样创刊的? 王淑明在《希望》出版四十多年后写的《我与“左联”二三事》中记述: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传统文化金景芳我是学先秦史的,经过多年研究,我认为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有过於下述三事,一、为尧则天,二、为禹敷土,三、为尧舜禹三世相传的允执其中。首先,说尧则天。《论语·泰伯》说:“子曰:汰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  相似文献   

7.
记者(下称记):您从《法兰克福书展》归来,此次书展主宾国是中国,您对其开幕式有何印象?莫妮卡·格鲁特斯(下称莫):《法兰克福书展》的气氛和效果比我的预期要好。首先,参展内容十分丰富;其次,书商们似乎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第三,那就是中国。此次《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几乎所有展台、所有展商,都有与中国相关的出版物,这一点的确超出了我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认识论答问     
一"度"与"数"问:你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修订第六版(下简称《批判》)后记中说,你是在"哲学就是认识论"的传统之下写作该书的,能否再讲几句?答:西方自F.Bacon特别是自Descartes"我思故我在"以来,认识论成为哲学中心,到Kant、Hegel到达顶峰。Kant第一批判绝大部分论证作为科学基础的"认识如何可能"(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Hegel以他的逻辑学囊括一切,形成了所谓认识论、逻辑学、本体论的三合一。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更是如此讲。  相似文献   

9.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春天,我在新创刊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天人合一新解》(以下简称《新解》),阐述了我最近对东西文化关系的一些新的想法,大概仍然属於野狐谈禅之类。不意竟引起了很大反响(柴剑虹、向云驹等先生相告)。同时,我自己也进一步读了一些书。我并无意专门搜集这一方面的资料,资料好像是自己跃入我的眼中。一经看到,眼明心亮。我自己也有点吃惊:资料原来竟这样多呀!这些资料逼迫我进一步考虑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伟 《世界文化》2007,(6):16-17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杰克·克鲁亚克:《在路上》《在路上》是克鲁亚克出版的第二部小说,它与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和威廉·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共同构成了美国“垮掉的一代”学与化运动的基础。到2007年,这部影响了无数年轻人的小说出版已经整整50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大理文化》2014,(10):I0004-I0005
突出贡献奖提名获奖人 那家伦 作家系列 杨育民 音乐系列 杨益琨 戏剧系列 文学类提名获奖作品 一等奖:散文集《山地的事》刘绍良 二等奖:散文集《时光素笺》左中美 短篇小说集《花事》又凡 三等奖:散文集《大理天空下》铁栗 诗集《妈妈在天上看我》麦田 小说《赶在太阳落山以前》北雁  相似文献   

12.
陈世松 《寻根》2002,(6):34-42
在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问世之后,由广安市组织编写的一本专门介绍邓小平故居的小册子——《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故居》出版了,该书明白无误地提到:广安协兴镇牌坊村邓氏家族的家谱,叫做《邓氏分谱》。  相似文献   

13.
继2004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80岁高龄的瑞典籍汗学家马悦然先生的《另一种乡愁》,迄今10年过去了。马老的乡愁又增10年。何为“乡愁”?马老在《另一种乡愁·弟弟的海行》中写道:“四五岁时,妈妈给我念过一部名为《弟弟的海行》的童话组诗,那本书的插图我记得很清楚: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名字恰巧和我一样,也叫悦然,跟他最亲爱的玩具熊划船剑中国……我通过《弟弟的海行》才知道有中国这个大国。”  相似文献   

14.
1996年5月我将《一代诗哲吴雨僧》寄给《中华文化论坛》时任主编谭洛非同志,没有想到一个多月文章就在2期刊出。洛非给我来信说:文章写得好,他把另一篇文章抽下,先将这篇刊登。又说《论坛》新辟了《中华学人》和《学者谈治学》两个专栏,主要登载四川学者和与四川学术、教育有关的学人。他要我向王利器先生约篇谈治学经验的稿件,并说他认为王先生的东西可以流传。我回信说,《论坛》开辟这两栏很好。我同王利器先生很熟。大概在1996年9月,我去拜访王先生,讲起谭洛非向他问候及约稿的事。王先生说,他同洛非也相识多年。我…  相似文献   

15.
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之后,当时的总统布什面向美国民众发表了一篇演讲,其中说道: “今晚,我请求你们与我一道为痛失亲友的人们祈祷、为流离失祜的儿童祈祷,也为所有安全和保障受到威胁的世人祈祷。我祈祷他们能得到神的安抚,正如世代流传的《诗篇》第23首所书:‘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  相似文献   

16.
1997年6月,在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精品展》上,80幅彩釉镶嵌漆画令所有的人拍案叫绝:《四面八臂观音》、《佛祖释速牟尼》、伏梵天王赴法会》、《三星堆——青铜篇》、《中国龙》、《克孜尔石窟壁画》……,一幅幅漆画线条明快流畅,色彩运用丰富,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不用,却显得既艳丽又典雅,给人和谐、庄重、精美的感受。什么是彩釉镶嵌漆画?彩釉镶嵌漆器是中国传统深漆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艺术、现代材料的有机结合。它区别于传统的探漆工艺,也不同于景泰蓝制作工艺,但它同时具备了漆器的古朴典雅和景泰蓝的…  相似文献   

17.
大仲马曾经说过:“我最得意的作品是我的儿子。”这话当然不错。比起《三个火枪手》、《基度山恩仇记》等闻名世界且经久不衰的作品,小仲马更为辉煌有力,因为他是双重作品,即能生产作品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我与《世界文化》的情缘我认为一个家庭应该订阅几种杂志,这是家庭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读物。《十月》、《散文》、《读者》、《世界文化》、《哲学研究》、《美术》、《大众健康》、《诗刊》等优秀期刊是我每年都要订阅的,但大都有过中断,只有《世界文化》一直订阅至今...  相似文献   

19.
读《中华文化论坛》创刊号李明友我以为,《中华文化论坛》是一本旨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即所谓"接引"这一时代大课题的文化研究刊物。它的闻世,不仅是四川一省的文化学术大事,也是西南地区乃至全中国的一件文化学术大事,值得庆贺,令人鼓舞。我读了创刊号...  相似文献   

20.
经筵是宋代确立的一项为帝王讲解经史的规范性御前讲席活动,北宋《诗经》经筵在“帝学”的指导下展开。由于经筵授受双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诗经》经筵体现出来的特质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宋代《诗经》学的发展:这一方面体现在北宋经筵讲《诗》仍然处于《诗序》阐释框架内,辅弼时政与“帝学”目的使得其《诗》学阐释难以超脱传统《诗》学;另一方面,北宋《诗经》经筵在《诗经》阐释的文本形式与理路格局等方面又对宋代《诗经》发展脉络产生深远影响,从多个维度呈现出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