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3·11"地震中日本政府与媒体联手应对危机为研究主体,用事实阐述了公共危机中政府与媒体合作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分析我国政府与媒体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本质性问题,并结合日本政府与媒体合作经验,试图找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使政府与媒体能在公共危机中进行有效合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赵珣 《东南传播》2011,(4):41-43
本文以"3·11"地震中日本政府与媒体联手应对危机为研究主体,用事实阐述了公共危机中政府与媒体合作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分析我国政府与媒体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本质性问题,并结合日本政府与媒体合作经验,试图找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使政府与媒体能在公共危机中进行有效合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刘晓菲 《新闻世界》2013,(6):345-347
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在这场灾难中,日本媒体体现了其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日本唯一的公共放送组织——NHK在地震期间提供了值得信赖的高水平报道,为地震中信息传播及灾难应对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文以NHK对3·11大地震的报道为例,分析NHK灾害报道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以期对我国媒体的灾害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连娜  赵淼 《新闻界》2013,(5):18-22
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通常伴有对事件的解释说明,并提示大众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突发事件频仍的当今社会,科学传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众媒体如何面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也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大众媒体之一的报纸在进行科学传播中往往通过在报道中援引科学家的话语来影响受众。媒体通过科学家话语一方面对事件进行科学解释,消除流言;一方面进行科学指导,规避灾难。本文以《人民日报》、《新京报》和《南方周末》三家报纸关于3.11日本地震事件的报道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不同报纸在新闻报道中援引科学家话语的共同框架和各自框架,深入探讨科学家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报纸如何使用科学家话语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文婧 《新闻世界》2008,(12):78-79
“9.11”被视为“改变一切”的恐怖袭击事件,此后发生了数次局部战争,美国作为主要参战国将媒体纳入其全球宣传战略部署之中,从而左右了战争状态下的媒体报道。而“9·11”对战时新闻的影响又出于政府与媒体的共生关系一直影响着其后的非战争状态下的新闻报道,继而对全球化媒体产生冲击。本文从美国媒体由“无冕之王”到“牧羊犬”的蜕变,美国记者在“客观中立报道”和“爱国主义高涨”间的举步维艰,以及全球新闻传媒议程的构建由“他们的新闻”转变为“我们的新闻”来剖析“9·11”事件对全球化媒体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NHK地震报道是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一个范本,在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提供真实、客观、公正以及具有社会责任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成为衡量突发事件信息报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NHK作为公共媒体,弥补了政治与市场制约下的关乎公共利益的信息传播不足,其自主性消解了来自权力体系的制约,资金来源消解了新闻消费主义受众...  相似文献   

7.
每发生一次灾难,社会公众就会对媒体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否闻声而动、快速反应成为衡量媒体社会责任、专业水准的重要指标.通过芦山地震后的报道经历,指出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线记者如何迅速而安全地奔赴现场并开展报道;新闻工作者肩负社会利益和媒体利益的双重身份,如何做到既恪守传递真相的积极责任,又承担起不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伤害的消极责任.  相似文献   

8.
周烨 《新闻爱好者》2011,(22):30-3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9.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0.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强烈地震,世界媒体纷纷报道。灾难报道应该选择怎样的报道风格,注意哪些伦理问题,规避哪些事与愿违的不良效应,这些问题在这次大地震后再次摆在了媒体面前。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日本媒体和台湾媒体在这次报道中的表现,借以说明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义 《新闻世界》2010,(10):27-28
本文阐述了当前新闻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分析了传媒伦理责任缺失的原由,提出了推动传媒伦理责任重建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白鸽 《东南传播》2016,(2):117-120
本文主要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臧国仁关于框架的层次划分,就国内不同性质的媒体对"9·3"阅兵的报道进行分析,针对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党报以及晚报都市报在主题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等方面进行内容分析、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发现:从报道主题看,《人民日报》呈现出来宏观的报道框架,《南方日报》主要关注阅兵事实和现场的报道,《扬子晚报》则以本地相关新闻为主线,串起大阅兵的整个过程,《参考消息》主要刊载外国媒体的报道;报道体裁上看,消息通讯为主,只有《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上刊载有若干评论;在微观层面,诸如标题、关键词、报道呈现方式上,党报严谨慎重,立场鲜明,晚报都市报,报道生活化、大众化;但国内媒体普遍在报道文本当中,添加了过多的语气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13.
张利民 《新闻世界》2013,(3):164-166
作为一个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日本政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来处理灾后事宜。这些经验对于我国来说,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笔者选择这一主题来研究日本政府在政治传播和形象塑造上的手段和效果,目的是当我们面临类似问题时,能给我国政府以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面对最后通牒,男主人奋勇攀登插旗守孤岛”,“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的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突然出现在破败的楼顶,杨武,这个被网友称为重庆‘最牛钉子户’的户主,昨天下午爬上孤岛般的自家二层楼房,先是舞动国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日本媒体对3.11大地震·核辐射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选择日本三大主流综合性报纸、经济类报纸、财经类杂志的报道,运用数据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解读日本媒体在大地震·核电事故重大灾难和危机处理中的表现,进而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媒体在处理社会危机中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叶芳 《东南传播》2015,(2):102-104
本文以"老人摔倒"新闻为例,对媒体在该类报道中的新闻框架、媒体审判、沉默螺旋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媒体应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职业修养,主动承担媒体责任,彰显社会主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汪洁 《新闻世界》2014,(5):92-93
环境新闻报道关注环境,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以《人民日报》关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我国媒体在环境报道上的不足,认为作为媒体在环境新闻报道中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作为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NHK在"3.11"大地震中提供了值得信赖的高水平报道,表现出的媒体责任与风范让公众见证了日本公共传媒的水平与实力。恪守职责,在一线"瞭望""公共传媒是一国和一国民及一国根本文化的坚守者,如约瑟夫.普利策所言,是社会生命的第一线瞭望者……一个国家可以有大灾,但不能有在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伦理学中,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媒体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职责,以及为维护与增进社会利益所进行的努力.媒体的社会责任对于衡量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人员是否合格、提升社会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实现社会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人员的最大化社会价值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社会媒体中存在的“权利越位”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由此对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媒体融合趋势,催生了"微"报道。"微"报道的传播特征表现为信息共享、字数受限和受众广泛。然而受益于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手段,在一些恶性事件报道上,媒体利用微博报道的形式有失偏颇,以近来接连发生的儿童伤害事件为例,信息遗漏失序、反常性品位过度、报道倾向不明为人诟病和批判。反思新闻媒体在"微"报道上存在的伦理责任缺失问题,是新媒体时代每个媒体管理者应重视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