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雯谦  杨惠林 《新闻世界》2011,(5):188-189,218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报纸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从而得出大众媒介在"富二代"问题上的关注点以及所持有的评价倾向;其次,针对大众媒介的普遍认识和看法,通过分析具有典型性新闻报道得出"富二代"媒介形象的特点,以证明媒介对"富二代"的认识评价是不尽全面和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2.
赵元恩 《新闻世界》2011,(7):306-308
2010年,随着"非诚勿扰刘云超"和"富二代砸钱门"事件的出现,"富二代"作为年度热门词汇频频出现在受众视野中。本文试从具体的媒体事件出发,分析"富二代"的形象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并分析其传播动因。  相似文献   

3.
沈莲莲  楼文高 《新闻世界》2011,(10):167-168
本文以三份上海城市报纸2009年3月1日至2011年8月28日共两年半时间内有关"富二代"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作为大众媒介的城市报纸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对公众对于"富二代"群体形象负面认知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对城市报纸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传播功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报纸媒介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证实或证伪各大报刊新闻报道对"富二代"的报道存在标签效应。研究发现,媒体更倾向于报道"富二代"有关生活方面新闻,为"富二代"贴上了"吸毒"、"飙车"、"炫富"、"犯罪"、"耍酷"、"相亲"等标签,营造出的"拟态现实"更多是对"富二代"形象的丑化。"富二代"一词也因此已经成为了一个撞击公众敏感神经的热门词汇,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公众情绪和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5.
当下犯罪新闻报道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致使本应严肃、准确的犯罪新闻出现了娱乐化现象,还产生"暴力诱导""媒体审判"等消极影响。本文以"富二代"犯罪新闻报道为例,考察犯罪新闻报道失范的表现,并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6.
“富二代”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莉 《新闻记者》2012,(2):47-52
杭州飙车案和药家鑫杀人案等让我们在媒体报道中不断关注"富二代"这一特殊群体。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众传媒新闻报道中"富二代"的形象建构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大部分新闻对"富二代"这一形象进行了负面报道。本文也进一步归纳了负面报道的倾向类型、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对深层社会原因和纠正方式等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杨方 《传媒观察》2012,(2):20-22
"富二代"群体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也屡受公众责骂的一个特殊群体。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与"富二代"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了大众传媒对"富二代"形象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富二代"应该出现在秦朝,以胡亥为代表的秦始皇的儿子们,是那个时代"富二代"的典型代表。因为,秦始皇不仅缔造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而且把天下财富通通揽在怀里。总结"富二代"胡亥的人生经历,可以用"糊涂"二字一言以蔽之,也可以说他姓胡叫"胡来"。胡亥虽然是秦始皇的儿子,但不是长子,不能继承老爹的皇位和财产。按说,老爹死后,他遵照老  相似文献   

9.
葛孟玲 《新闻世界》2011,(11):125-126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国内五大报纸报中有关“富二代”的报道进行定量分析,就媒体对富二代的关注点和对其态度进行考察;同时,对不同类型媒介是否呈现出不同的“富二代”群体形象进行分析,以检视并描绘大众媒体所呈现出的“富二代”群体的基本形象。  相似文献   

10.
“富二代”和“官二代”(下文简称“X二代”)既是近年来公共空间中充满想象和情绪的话语符号,又指向社会中承袭财富和权力的真实群体或个人,同时也映射出资源分配、阶层流动、公平正义等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研究视角,将2004年至2012年有关两者的媒介话语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从共性看,两者的造词方式和报道模式相互呼应,报道内容都有符号化和标签化特征,报道主角与社会真实群体相比趋于边缘化和年轻化.从差异看,“富二代”的报道主题较为多样,媒介对“官二代”的负面评价更加突出,“富二代”污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消解,而“官二代”的污名却很难去除.本文还从新闻生产、污名化、道德恐慌等理论角度分析了造成上述异同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日前,一部号称国内首部关于中国富二代群体所做的近身调查报告性质的书——《中国富二代调查报告》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联合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本书以国内最大的富二代群体——"接力中国"的会员们为平台,世界经济贸易联合促进会副会长周德文为总顾问,《中  相似文献   

12.
"富二代"的名单,可以开列出一大串: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美的何享健之子何剑锋……而不知名的"富二代",或者财富等级次之的"富二代",其名单相信会更长,难以赘述。这是《中国青年》杂志2010年18期《中国式"富二代"》一文中的一段话。句中的"难以赘述"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富豪虽然也是人,但教育孩子的方式与常人还是有些不同。身价75亿美元的巴蒂斯塔认为养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先遭遭罪、经历一些痛苦。"星二代"李天一在中国卷入强暴案、"富二代"徐义淳在美国违规驾驶撞死人这两起案件,最近成了热门话题。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星二代""富二代"坑爹凸显出一些家长在子女教育上严重缺失和偏差。有钱人家的孩子是嘴里含着  相似文献   

14.
很久没找到兴奋点的电视综艺界,今年由于相亲节目的异军突起,似乎又重回当年超女时期的热闹。除了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正在为难分高下的江湖地位而暗中较劲之外,越来越多竞争者也加入到争吃蛋糕的行列,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冷静的分析者会从社会心理和观众猎奇的角度解释"相亲热",但随着场内场外不断爆出争议性话题,舆论对相亲节目的审视越发附带疑惑。因为"艳照门",因为拜金女盛行,因为"富二代狂言",因为婚托,因为造假……激烈的批判者,给相亲冠以"炫丑"和"逐臭"的标签;温和的评论家,也抛出一顶沉甸甸的"文化危机"帽子。一时间,相亲之"火",引来相亲之"惑",甚至几乎惹出相亲之"祸"。相亲节目何以会火?负面舆论因何而来?是否已成强弩之末?学界业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见解。我们希望读者从中获得不同的认知以达到兼听则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上百年的家族企业很多会交给富二代、三代去经营。没有社会环境支撑,只会富不过三代.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中国有句古话说“富不过三代”。约有70%的家族企业来能传到下一代,87%来能传到第3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富二代”中的一群人,正意欲为自己正名。其实大部分富二代都在“潜水”中低调成长。很多知名民企的“二代”已开始在父辈缔造的财富旗舰里身居要职,已懂得去担起肩上的责任,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这让我们深思:是否应该对逐渐成熟的“富二代”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7.
陈亮  王永 《新闻爱好者》2012,(23):18-19
腾讯网2010年关于富二代的新闻,大部分是负面报道,凸显的是富二代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奢侈、在情感方面的玩弄心理以及自大骄纵的性格。媒体选材的报道取向体现了受众的需求以及贫富差距等社会化进程,而其报道的导向也将影响受众对富二代这一社会群体的客观认识。媒介应当对其创造的拟态环境负责,对报道的选择进行均衡处理。  相似文献   

18.
谢点  余红 《新闻前哨》2014,(3):33-36
在舆情事件频发的信息时代,刻板印象经常被认为显著影响受众解码。本文以“开宝马留学生在美遭枪杀”事件为例,实证考察受众对富二代的刻板印象程度与受众对此事件解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受众对于富二代的刻板印象是偏消极的;(2)受众对“开宝马留学生在美遭枪杀”的解读方式与其对富二代刻板印象并不显著相关;(3)刻板印象在对受众解码发生影响时,是“双过程模型”,即重要性是有限的,有条件的;(4)教育程度、话语权资源、媒介符码呈现是刻板印象对受众解码造成影响的干扰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交媒介经常会不经核实地随意将"富二代"的标签贴到一些人身上,引咎和妄断事件的缘由与"富"的关系,网络用户如果不加甄别的盲从,无形中会加剧社会不同阶层的对抗情绪。所以,网络社交媒介应发挥其社会的联结功能,协调与沟通各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为赢得点击率和眼球而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曲解事实本身。这种不经查证的"富二代"标签行为不仅伤害了标签当事人,破  相似文献   

20.
终于赶上了好时代,终于熬出头了——我说的是新一代的女明星。她们的好时代,并非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或者进军好莱坞,而是好在可以与富二代谈恋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