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子轩 《新闻知识》2023,(6):27-32+94
对于智媒时代以及未来“元宇宙”时代的交往景观,学界与业界已形成“时空自由”的共识性想象,并依据该想象积极开展学术讨论与产业布局。这种想象虽然具有进步性,但也存在“技术乌托邦”倾向。智能交往网络并不能使人类交往变得更自由,目前交往想象中的个性化、人性化、自由化只是技术深度伪造的假象。在该假象下,人们陷入“技术迷思”,过分追求突破时空界限,而忽视了人本身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实质上,交往自由不在于技术对时空的征服,而在于技术如何帮助人们实现有效的沟通,如何让人更善于交往,如何让人在交往中变得更好。  相似文献   

2.
明代与朝鲜交往频繁,《明史》中关于朝鲜与中国交往的记载有一百余条,其中卷三二○、列传第二○八、外国专门对朝鲜做了翔实记载,通过《明史》研究中朝官方交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明代与朝鲜交往频繁,<明史>中关于朝鲜与中国交往的记载有一百余条,其中卷三二○、列传第二○八、外国专门对朝鲜做了翔实记载,通过<明史>研究中朝官方交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介嵌入人类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中介的面对面现实交往和中介化的虚拟交往两个阶段,正在迎来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云交往”即数字交往。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主导媒介形态正处于不断生成当中。与以往媒介不同,它允许人类通过各种终端“进入”其中进行体验与行动,是一种“体验性”的媒介;它突破了将媒介视为信息传播载体和工具的传统观念,在生存层面构成人类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一种“生存性”的媒介。元宇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为未来人类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全新可能。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交往时空和交往主体的拓展,实现交往场景的再造和交往体验的复归,最终构建“高流动性”的社会交往生态。  相似文献   

5.
杜晓田 《兰台世界》2012,(12):29-30
清代中朝交往频繁,《清史稿(关外本)》中关于朝鲜与中国交往的记载有一千余条,其中卷五二六、列传第三一三、属国一专门对朝鲜作了翔实记载,通过《清史稿(关外本)》研究中朝官方交往,可全面掌握清代中朝官方交往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6.
"世界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宏观传播现象的出发点。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交往循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编辑学术交往是编辑的基本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关涉编辑角色定位和身份认同,体现对话关系,遵循互动逻辑,指向主体间性.当下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交往呈现失语困境、刻板印象和技术焦虑的缺场表征.学术研究的开放性、研究范式的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迫切性是编辑学术交往出场的主要逻辑.编辑应强化学术交往的在场自觉,主动回归学术共同体和编辑出版共同体,将创新与应变作为编辑学术交往的逻辑起点,将求同与立异作为重要原则,将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作为根本遵循,推动学术交往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8.
闫红丽 《大观周刊》2012,(41):242-242,211
网络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建构产生了影响。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进行探究,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圈基本与现实交往圈重合,网络交往对现实的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建构有积极的工具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大学图书馆交往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图书馆交往服务是基于图书馆2.0的、面向未来的全新读者服务理念与方式的建构。它明确了图书馆员和读者均为交往的主体,强调了主体之间交往的交互性和互惠性,突出了交往行为的常规化与生活化。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不是一般的传播媒介.更不是什么“第四媒介”。它的性质和功能,决不能和古往今来的各种传播媒介相提并论.因为它是信息交流的无边无际的平台、精神交往的无限广阔的天地。它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即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  相似文献   

11.
朱世培  沈颖 《新闻世界》2011,(7):149-150
邵飘萍,民国初年著名记者,早年曾经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创办我国第一家民营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独资创办影响颇大的《京报》,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后人公认的"新闻全才"。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势力,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鉴于目前新闻界和史学界关于邵飘萍的办报实践和办报思想研究得较多,本文从邵飘萍与几位名人的交往这个切入点来分析他的交往与办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12)
数字时代的本质之一,是人、信息、媒介与社会的脱域融合。在此基础上,万物互联与虚拟社会的演进,使"传播"转向"交往"——一种具有数字实践性的交流-行动。数字交往论是以交流-行动的同一性与实践的泛在性,对两种重要的交往哲学"精神交往"与"交往行动理论"做出回应。数字交往论的视角,是要将新传播视为一个即时实践的、虚实混合的交流系统,这将有助于重新发现理论。  相似文献   

13.
《大观周刊》2010,(37):40-40,26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理性是其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之所在。在批判继承前人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为切入点,以社会合理化实现为哥标,围绕交往行为展开了系统阐述。尽管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但其也有很多合理之处,能给予现实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交往社会是由交往人与交往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交往社会的理想是:一切社会成员,为实现公共福祉而理性交流;为此,公正传播应朝向善治,建设交往社会,并以此促进协商治理的系统演化。人与社会的理性是不完备的,数字交往存在“自反性沉迷”的底层逻辑并排斥异质性,平台公司的伦理缺陷与算法陷阱,是交往社会的敌人。交往社会是一种共同演化的运动,建设交往社会,要反思技术、媒介和人,也要追求法的精神、良好的治理、进步的政治文明。理想的交往社会具有五个特征:全景、实践、调谐、迭代、开放,建设交往社会亦应以此为准绳。  相似文献   

15.
新闻作为交往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一种新闻范式,却鲜少有学者论证.作为交往的新闻是人类最古老的新闻样态.在氏族部落社会,口语传播使新闻具有显著的互动性.随着共同体疆域的扩大,空间阻遏了人们交往,职业新闻者由此出现,作为交往的新闻互动性趋于减弱.社交媒体使人们共处同一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交往的新闻样态得以复现.从民族部落到网络部落,作为交往的新闻经历了八种样态:即时互动模式、在场召唤模式、隔空延迟互动模式、隔空报告单向模式、隔空召唤模式、隔空延迟互动模式、虚拟平台召唤模式、虚拟平台互动模式.中国特色新闻学对新闻作为交往的理念表达主要是联系群众和喜闻乐见,新闻作为交往的话语实践则主要表现在:读者来信、网络论坛、社交账号的路径以及召唤与回应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上海长崎间的交往,历史悠久、往来频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且对两国与欧美国家的交往起到了桥梁作用,在中曰关系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仅以笔者近年来的研究所及,撮要叙述上海长崎间交往的若干史实,略加评说中日两国学界的研究状况,藉以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研究以及为推进今后两地交往有所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22,(1)
在混合现实(MR)中交往的人,因面对多重的感知、身份、行动和交往律而具有复杂的分身性;这种分身性,形成了数字交往与认知哲学的思想对话。1.数字传播建构了主体-介体融合的传播人,而虚拟交往则定义了人-物-实践融合的交往人,这是虚拟交往时代的认识论基础。2.在跨体系、变维、多分身的生存模式(MDSs)中,交往人的属性不止是技术具身:他有自我想象、又虚实相间,且其身份之间是可联结、可接替的。此即数字交往的分身性。3.分身性的认识论意义在于:交往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与多、虚拟与现实、先验与后验的统一,也因此成为一种调谐与演化的生成。4.分身认知试图丰富演化主义的元认知,为数字交往提供更具解释力的后现象学结论。  相似文献   

18.
梁丽 《新闻界》2012,(21):55-58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网民数量逐年攀升,由此产生的网络交往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交往方式。而大学生作为网络交往的主力军,网络交往对其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所造成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探寻网络交往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继而提出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进行引导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网络交往中的负面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益发展的国际互联网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一个与地球空 间相对应的网络空间。人们借助于互联网进行的交往活动越 来越多。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模式由此产生。这 种交往模式,麦克卢汉曾预测,将继20世纪的文字交往模式 和电子交往模式之后成为21世纪人们交往的主导模式。更有 人大胆地预测:未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超越传统在真实生 活空间(物理世界)形成人类所赖以建构的新的社会网络,人 们所有的活动都将在网络中进行。这些预测也许为言尚早, 但现实生活中以几何速度增长的网民和计算机数,足以说明 网络交往模式会越来越渗入人们生活,为人们所运用。  相似文献   

20.
在占代历史上,内蒙古地区是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汉族和少数民族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结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西汉时出塞和亲的王昭君,当是这种交往最光辉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