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开拓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评《中国诗学通论》朱欣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国的诗学研究,几乎和诗歌创作一样源远流长。早在《尚书》里,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此后,关于诗的论述十分繁富,大多散见于历代经、史...  相似文献   

2.
自陈文忠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和尚学锋等人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问世以来,国内从事中西接受理论比较研究的学者一直翘首期待一部与之相对应的本土接受文论史的产生。邓新华教授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以下简称《接受诗学史》)出版,标志着本土接受诗学体系建构取得了崭新的进展。邓新华自始至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判断力坚信,在文学接受论域,中西理论都有许多共同的思考结晶和相通的话语命题。在我看来,邓新华教授的这种学术努力,并没有陷入有人担忧的“以西套中”或“以西代中”的陷阱,恰恰相反,它为解决当下文论界颇感焦虑的“失语症”打开了一个有效的理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自铃木虎雄《中国诗论史》(京都弘文堂书房,1925年)出版以来,中国诗歌及其理论著作,层出迭见。从诸作研究内容看,大致分六方面:诠释诗学资料,评述诗人诗作,勾勒诗歌发展,梳理诗学历史,专论诗学命题,抽绎诗学原理。这些论著,尽管学术水平互有参差,但显示了20世纪中国诗学研究的实绩。  相似文献   

4.
王志清的《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以下简称《德本诗学》)是一部对中国诗学溯源探本,为诗立则的锐意创新之作,体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高度结合。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作品丰赡。随着诗作的发展与提高,也  相似文献   

5.
唐宋“以禅入诗”、“以禅喻诗”之风蔚为大观,且几乎波及绘画、音乐、雕塑等所有艺术门类,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艺术史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对中国诗学、文学、艺术的影响不亚于其宗教价值,探究禅与唐宋诗学之间的因缘也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近些年来,论及这方面的专著和文章为数不少,然而,张晶先生的新作《禅与唐宋诗学》,却为  相似文献   

6.
肖林桓 《大观周刊》2011,(21):119-120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自谓“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以此在唐宋以来“以禅喻诗”的诗歌理论上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观念。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前人对诗、禅、人、乃至时代的因缘关系的忽视,今作解读,以期正确把握严羽诗禅说之正义。  相似文献   

7.
杨红 《新闻世界》2011,(4):145-146
中国人对古典诗词的陶醉,是经历了上千年而愈加醇厚的,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国家曾经确定了10多位我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其中唯一的女词人则是李清照。李清照对词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论建树,力主词"别是一家"说。明确了词作为音乐文学应有的艺术特性并与诗相区别。她工诗能文,词为宋朝一大家。  相似文献   

8.
一部文学作品,重要的不仅在于它受到当代人的关注和推崇,更在于它能超越时空,被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的人所欣赏和认同。和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一样,艺术的种子是"播撒"在集体无意识当中的,艺术是一个有生命的、自身包含自身的过程,它产生于个人之中,但超越个人,艺术最终是社会性的,是全人类的,这便是艺术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9.
王淑影 《新闻世界》2014,(6):282-283
什么是命题?通俗地说,命题就是"出题目"。从这个角度论,学科教学的"命题"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仅指各类测试、考查的命题,还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训练(包含各种导读题,巩固性、反馈性习题以及实践操作题等),课后练习以及各种复习练习的命题等。命题是一项理论性与技术性都十分强的工作,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学问,是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  相似文献   

10.
差序格局这一本土社会学概念的普遍性理论价值恰恰在于它对社会科学中个人、群体、社会三个维度的同时把握,以及它有益于对"群体是怎样互动的"和"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两大社会科学基本命题的探讨,而这正是学界一直所忽视或存在许多误解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上,诗歌曾经长期居于文坛中心地位,作为文学正宗而存在,因此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歌大国,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诗歌理论。"诗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诗力"一词尽管古已有之,但是其内涵一直处于动态流变之中,因此有厘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卜息 《档案时空》2006,(5):40-42
诗言志,诗如人。陈毅的诗气势雄浑,豪放洒脱。其中几首爱情诗,却写得婉约生动,感人至深。《忆亡》痛悼肖菊英这首《忆亡》诗,有一个小序:余妻肖菊英,不幸牺牲,草草送葬,夜来为诗,语无伦次,哀哉!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玉姿。检点遗篇几首诗,  相似文献   

13.
佛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研究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都绕不过佛教这座桥梁。近年来,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引起国内学者的热情关注,佛教对中国文学和中国美学的影响已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在这种背景下,一批研究成果纷纷面世,张伯伟的《禅与诗学》便是其中之一。 该书由相对独立的八篇论文组成。前四篇为理论篇,后四篇为创作篇。理论篇对禅学与诗格、诗话、论诗以及意象批评之关系作了相当精细的历史考察与分析,论证了佛典的形式与内容对诗学的形式与内容的影响。创作篇主要论述了佛学与玄言诗、山水诗、宫体诗和僧人寒山诗之间的关系。作者无心作宏观  相似文献   

14.
冯笑 《新闻世界》2008,(9):153-154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及其它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代的诗、词、文、曲、绘画等都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被广泛用于各艺术领域.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理论家的独特创造,也是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媒介融合的研究思路延伸至有关人的领域,认为媒介融合是对人的多媒体特性的一种积极响应。对该命题的论证与阐释主要依据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和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同时以媒介融合过程中的特定现象为现实例证,以求理论和现实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16.
超越形式法治论:中国行政法治路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领域的"新行政法"和"实质法治论"的理论探讨确实构成了对传统的"形式法治论"所立基的"依法行政原则"和"司法审查原则"的有力挑战,通过将"民主"接纳入现代行改过程和司法过程,共同提出了行政法治的"民主化"命题,这就提供了中国行政法治"包容性增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吴嵩粱是清嘉庆、道光时期诗坛名家,时有“诗佛”之誉。吴氏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他所作的《石溪舫诗话》与一些论诗诗中。吴氏的诗学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本体论——注重诗家人品才气和创作论——注重学诗门径与诗歌之正,对清代诗歌与清代诗学研究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田鹏 《兰台世界》2016,(4):154-156
先秦元典中"诗"的含义存在演进过程,对其本义的理解应结合语境。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代表的儒家元典中,孔子"论诗"可分为三类:先秦普遍意义上的四言诗;包含先秦诗学精神和政治教化功用的一种文体;《诗经》三百篇之原始定本。可以结合《诗经》逸诗在其他先秦典籍中之应用推测出孔子或其他先秦学者在删诗时秉持的文学之审美性和政治之实用性标准。从相关《诗经》著述序跋中可以总结出,南宋王柏的诗经学著述《诗疑》受朱熹诗经学观点的影响,也提出"删诗",有学术功利化的色彩,其说和"孔子删诗"说的区别在于其创作动机。该观点体现了南宋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经学性和文学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只背诗而不知诗,只读诗而不读诗话,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恐怕与我们对于诗话传统的遗忘有很大的关系。《诗词小札》并不仅仅是一种诗学传统的简单回归,它以其全新的视域对诗话这一诗学传统进行了当代的阐释,使之展现出全新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诗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山。诗歌作为政治、宗教、社会、诗人心理、情感的材料而被研究,成为今天诗学研究论著中最为深入的话题。而构成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质的因素──诗歌语言的研究,却经常被文学史研究者忽略,古代丰富而发达的诗歌语言研究理论也未得到及时的总结。诗学研究中的这种偏颇便常常在兴盛的文学研究中揭示着隐患难消的症结。诗语研究的繁琐、枯燥与逻辑思辨要求,可能正是其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谁来反拨呢?本书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种多元性诗歌研究场景出现的可能。 在中国古代诗学丰富的材料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