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伶俐 《今传媒》2011,(11):97-98
"即时性"是微博作为媒介最大的特点,在"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微博成为民众最直接、最快速获得信息的渠道,不仅提供最早信息源,而且成为传统媒体新闻源和事故信息聚集点,并参与舆论形成、发展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突发事件传播报道模式。与此同时,微博在此次事故中还发挥强大动员功能,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援。  相似文献   

2.
2012年8月30日,美国塔夫茨大学对中国儿童进行黄金大米人体试验的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文以框架理论为指导,从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新闻来源、消息来源、报道主题、报道基调七个方面描述与分析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报道框架的构成与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以香港"占中"事件为个案,研究人民网和凤凰网对重大事件在新闻呈现上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新闻材料选择上,人民网重视原创,引领官方发言,凤凰网则更注重各方转载,报道多元化;在新闻材料建构上,人民网采取均衡报道方式,以"求稳"为准则,而凤凰网报道自由度相对较高,以事件的冲突性和新闻的价值点为报道准则。但两者在报道框架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谭利明 《新闻世界》2011,(10):131-132
"7·23"动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充当了重要角色。网络媒体以其自由开放的特性为大众所掌握,发挥了事故处理进程的监视功能,并最终通过塑造强大的网络舆论来影响现实。本文试图通过对"7·23"动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中信息传播的分析,总结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特点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雅淇 《新闻世界》2012,(1):122-12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其新闻报道的特点正日益受到新闻传播研究者的重视,而以框架理论对新闻报道的分析也正日益发展。然而纵观其研究成果,多为对电视或者纸质媒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少有对网络这个载体的框架分析与调查。本文试图运用框架理论,以新浪网为例,分析网络媒体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重大事件报道中的冲突框架研究——以《人民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勇 《今传媒》2015,(1):34-36
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人民网》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的"冲突框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重大事件主要涉及的议题是"政府问题";冲突主体主要属于"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倾向于诉诸"暴力"来化解冲突双方的矛盾,冲突原因主要是"利益因素",冲突结果对事件主体的个人影响主要是"影响个人名誉"和"个人地位或职位的变化";冲突客体主要属于"农民劳动者阶层"和"未知名阶层的民众与其他",倾向于诉诸"非暴力"策略来化解冲突双方的矛盾,冲突原因主要是"利益因素"和"情感性因素",冲突结果对事件客体的个人影响主要是"精神伤害"、"经济损失与赔偿"和"失去生命";重大事件的社会影响主要是"真相的揭示或遗忘"和"政府的合法性流失"。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期以来,黑龙江时常与消极话语联系在一起。其中固然有黑龙江本身在经济生产、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不足或不力,但媒体怎样报道黑龙江、怎样呈现黑龙江形象也值得考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人民网中黑龙江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媒体报道的框架特点并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不仅是一次百年不遇的实实在在的重大自然灾害和人间灾难,也是21世纪中国发生的一次罕见的现代媒体事件”。如今,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四年,比起灾难爆发期的轰轰烈烈,灾难恢复期是一个持续的、渐变的过程,大众媒体的角色和报道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关注2009年以来,“人民网”策划的汶川地震的周年专题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其新闻框架进行分析,探讨媒体框架形成和变化的动态过程,从而透析当前自然灾害恢复期的大众传播媒介反应机制,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可以提升媒体灾难报道的层次,进而促使媒体更理性、全面地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政府在今后应对类似危机事件时提供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张耀元 《新闻窗》2013,(6):83-84
互联网是目前公认的功能最强大的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源广、快速传播、互动性强等主要特点,是引导舆论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当突然性、紧急性、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突发性事件出现时,有学者认为网络媒体针对突发事件进行舆论引导,以把握真实性为前提,"用事实说话",及时表达主流声音,统一舆论;  相似文献   

11.
朝鲜核问题一直是国际政治的焦点话题,2016年它更是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人民网承载着传递国家主流价值观、引导舆论的作用。本文运用框架理论,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人民网对于朝核问题的报道框架,一方面旨在为国内其他媒体进行国际新闻报道提供借鉴和启示;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了解当今国际形势和环境。  相似文献   

12.
曹友元  周彤 《东南传播》2012,(3):123-125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去世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大媒体都予了极大关注,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预测后金正日时代朝鲜政局及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本文着眼于中国媒体对金正日逝世消息的报道,还原传统官方主流媒体网站——人民网与新闻专业主义色彩浓厚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凤凰网在报道中的表现。通过对其网络专题的分析试图勾勒出两家媒体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新闻框架,并分析新闻框架背后形成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3.
“7·23”动车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今日早报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需要立即做出正确的判断:投入多大力量进行报道?怎么报道?  相似文献   

14.
微博出现后,在历次突发事件传播中一再证明其威力。无论是传播速度、广度还是议题设置能力、舆论影响等都超越了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以“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例。从传播过程、舆论影响、局限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作用与局限。  相似文献   

15.
陈芊芊 《东南传播》2011,(12):92-93
微博的诞生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这个新生事物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以“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报道为例,分析了微博在这一事故中的角色和地位,并由此得出微博的介入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微博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7·23”动车追尾相撞事故举世震惊、举国哀伤,同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公众和媒体的密切关注,随着一些关键事故信息的逐步公布,公众和舆论出现了诸多讨论乃至质疑、批评.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媒体应该怎样去应对?本文结合国外媒体的一些案例和经验,探讨我国媒体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所应表现出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7.
周勃  陈晶晶 《新闻界》2013,(18):49-52
选取新浪网和人民网有关"PM2.5爆表事件"共303篇报道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新闻呈现方式等6个方面17个类目进行分析,以传播学框架理论为支点,以传播内容的框架分析为参照系,考察新浪网与人民网的报道构架,思考了框架理论在新闻报道中具体运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社会建构理论,并运用框架建构的研究方法,对研究中关媒体关于十八大报道主题、报道基调和报道文本的差别进行了分析,从正面陈述与责难叙述、典型话语立场与冲突话语立场、描述话语与隐喻话语上搭建了中美媒体的新闻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助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凤凰网与天山网对2014年国内发生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框架。本次研究围绕两网对于2014年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新闻来源进行框架的建构,比较凤凰网与天山网的报道差异,归纳出疆内外媒体对于暴恐事件报道的框架结构与规律,对于以后疆内外媒体如何报道此类突发事件起到一个启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助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凤凰网与天山网对2014年国内发生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框架。本次研究围绕两网对于2014年的暴恐事件的报道数量、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新闻来源进行框架的建构,比较凤凰网与天山网的报道差异,归纳出疆内外媒体对于暴恐事件报道的框架结构与规律,对于以后疆内外媒体如何报道此类突发事件起到一个启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