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电视新闻画面真实性的思考江苏高邮市广播电视局张亚华电视新闻除了与广播、报纸的新闻报道有许多共性之外,还有自身独具的特性,它能够通过逼真生动的形象画面使观众产生纪实性、真实感。具体现实的画面是电视记者传播新闻信息的语言。作为“伟大哑巴”的画面信息是...  相似文献   

2.
新闻摄影是形象的新闻报道,摄影报道和文字新闻、口语广播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是通过可视形象传递新闻影响读者的。那么,如何突出形象、增加新闻照片的形象语言呢? 诗人是要在用字上下功夫;歌唱家每天要练嗓子,要在唱腔上下功夫;书法家要在挥毫上下功夫。摄影记者在采访中则要在形象上下功夫,要善于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形象观察,研究形象的表现力。运用形象思维,就是要“用形象来思想”,“凭借形象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追求具体、生动和形象,同时又离不开概括。在新闻报道采写过程中,提炼新闻主题、拟定新闻标题需要概括思维;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概括语言。  相似文献   

4.
传播科技是指支持传播活动进行、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①传播科技的进步促进新闻报道的变革,对新闻报道的报道方式、写作手法、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产生影响. 现代以来传播科技的发展与新闻报道的变革 1.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以声音和图像为主.广播和电视报道使新闻报道的符号由文字转变为声音和图像.广播中不仅有人的语言,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的画面形象生动,给受众带来直观的现场感.随着有线电视和卫星的广泛应用,电视逐渐成为人们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广播向“专门化”和“本土化”发展,面向特定的群体发展新闻广播、音乐广播等.以文字为依托的传统报业也在新闻报道声音化、图像化中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5.
孙春兰 《新闻前哨》2001,(12):20-21
广播语言的形象化,就是将广播新闻事实中的那些听众看不到、摸不到的景象、事件和事理,运用鲜明、逼真、具体和生动的语言,通过广播展现在听众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说广播形象化的语言反映的是具体新闻事实的形象、形态。 广播语言应该形象化,这是广播的特点和听众听觉规律决定的,也是广播新闻稿件写作的重要特点。 广播语言的形象化与文学艺术创作中语言的形象化是有区别的。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语言形象化,即饱蘸浓墨的描绘和精雕细琢的刻划。广播语言的形象化则不同,它受广播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6.
广播是声音的传播,语言的魅力是广播节目的优势。广播稿的写作要努力克服书面语言环境的影响,认真解决“重书面语,轻口语化”的倾向。广播搞的写作应该有以下基本要求。(一)线条清晰,具体形象。线条清晰,一篇新闻报道只能一个主题,内容不能太繁杂。运用数字不能过多过滥,绝对数量重要的用一、两个,其他用比较的方法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如“全省参加春耕的劳力达到320万人,比去年增加5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5%”。有些数字可以用换算的办法,把抽象的数字用一般人能够明白的事物表达出来,则更形象生动。如“他一年跑的邮…  相似文献   

7.
广播需要充分彰显文字和音响两个方面的魅力,强化广播新闻报道的可听性元素,吸引住听众。本文结合新闻报道实践,梳理典型音响、生活化语言及语言故事化等环节与新闻广播报道视觉化的关系,探讨新闻广播报道的视觉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追求具体、生动和形象,同时又离不开概括。概括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了广泛甚至普遍的应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手段和工具层面的应用。比如在新闻报道采写过程中,提炼新闻主题、拟定新闻标题需要概括思维;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概括语言。二是结果层面上的,即概括思维、概括叙述和概括语言在新闻作品中的表现。新闻报道发表后,概括手段将在新闻作品中打下坚实的烙印。由此可见,新闻报道时时需要概括,处处依赖于概括。  相似文献   

9.
郭英 《新闻知识》2012,(7):35-36
新闻报道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通常要求具体实在、简明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而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一功能。新闻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合理运用模糊语言能增强新闻可信度,提高新闻时效性,使新闻报道更礼貌,更生动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目的。本文探讨了模糊语在新闻中几大语用功能,同时还以关联理论的推理交际模式分析了新闻模糊语言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0.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一经播出,转瞬即逝。它只有好听、动听,才能抓住听众的耳朵。因此要办好广播,就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尤其是广播新闻语言,更要规范、简洁明了和生动形象。在多年的采编工作中,我发现广播新闻稿件中会经常出现一些语言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经济报道要把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新闻。如何写好、写活经济报道,使经济新闻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读者?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入手,多些贴近性、指导性,少  相似文献   

12.
报刊新闻讲究“可读性”,电视新闻注重“可看性”,同样道理,广播新闻也要有“可听性”。可听性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新闻事实)和新闻形式(报道方法)。新闻价值越高,可听性自然就越强。而同样的新闻事实,可听性的强弱就决定于新闻报道的方法。这就要求广播新闻一方面写作上精当、形象,娓娓道来;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广播新闻所用声音载体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3.
广播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扩张新闻的影响力度,就应该注意吸纳电视等媒体之长处,补自身之短处。也就是说,如果在我们的广播新闻报道中也能做到电视新闻的既见“人”又见“物”,让新闻中的人、物更加形象、更加立体,使广播新闻尽量符合听众的收听要求和审美情趣,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  相似文献   

14.
余丽蓉 《新闻界》2007,(1):54-55
一、问题的提出新闻图像是对真人、真事、真景的记录和再现。由于和文字新闻报道和广播新闻报道相比,图像新闻更加直观、具体和形象,有着强烈的纪实性,因此,在传播的真实性问题上有其特别之处,把握起来也更讲究艺术。然而,排除了虚构、摆拍、技术处理等明显的失实之外,通过写真的新闻图像进入读者、观众视野中的这个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吗?  相似文献   

15.
重大主题报道具有高视点、全方位等特点,广播重大主题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据基础性的位置。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广播频率的重大主题报道为例,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播重大主题报道理念与实践路径为时序展开对比分析,结合具体语境对媒体融合与技术创新赋能主题报道模式的变迁与理念的演化进行解析,为主题报道以及广播新闻报道的模式、策划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广播流行语的特点进行探讨,提出了应对其进行规范的观点及规范的使用原则。文章认为,流行语不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日渐增多,在新闻中也开始使用,并开始进入一向较为严肃的广播用语中。流行语具有简易、时髦和权威的特点,在新闻报道中适当使用可增强受众的亲近感。对于广播而言,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广播语言的魅力。对新闻报道中流行语的规范,要遵循新闻语言原则,同时做到选择要适当,符合汉语特点,并且要考虑流行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牛卫红 《今传媒》2012,(10):114-115
灾害新闻报道对于民众及时了解灾情真相、有效地监督政府救援工作、稳定民心、树立政府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灾害新闻报道中时机延误、内容错位、焦点模糊等常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灾害新闻报道尺度把握的相关建议,时效性与适宜性相统一;客观理性还原新闻原貌、揭示真相;树立责任意识,科学理性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选准新闻视角,尊重事实,突出重点,以人为本,弘扬人性真善美。  相似文献   

18.
广播语言传播是传播媒体有声语言的传受过程,先有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创作,后有接受主体的有声语言的解码。听众在接受过程中关键是要通过耳朵来完成。听众在收听广播时,只能听见声音,看不见文字的形体,没有反复思考的余地,如果自己心目中没有一个具体形象,听上去就会一知半解,或不知所云,那么要想听众能否听得进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视、广播事业的迅速发表,报纸新闻报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时效性方面,不及广播快速;在直观性方面,赶不上电视形象生动。这就迫使报纸的文字记者改进消息写作,摒弃抽象、空洞、干巴、老套的弊病,把消息写得更简要快捷,也更形象多彩,并首先使导语“面带笑容”、“其美如画”或“跃跃欲动”,像个活动的荧屏,以便一下子就紧紧地抓住读者。近几年,新闻界提倡多写视觉新闻、实录新闻  相似文献   

20.
熊可为 《新闻传播》2009,(7):110-110
美国语言学家DAVID COHLER曾把广播语言的实质概:括成“为耳朵写话”。这既是对广播语言特色的概括,也是对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广播使用的是听觉语言,听众只能听到话语的声音,既看不见文字的形体,也看不见活动着的画面。所以,广播要吸引更多的听众,就必须加强广播语言的表现力.运用鲜明、逼真、具体和生动的语言,通过广播展现在听众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要增强广播语言的表现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