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各民族传统知识对维护生态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一些传统知识难以通过现代科学进行解释,导致对其价值缺乏真正的理解,有的传统知识还被视为"落后"、"原始",传统知识要么被"封存"起来,要么被"他者"所忽视。通过介绍贵州部分民族的生态维护模式与相关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以倡导在生态建设上利用自然科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传统知识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主要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与禁止开发区,主要为国家连片特困区。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常发展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易陷入"资源诅咒"陷阱,阻碍经济发展。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可规避"资源诅咒",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为此,应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工艺加工、创意文化等多种文化产业。同时,要在规划、政策、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形成保障对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科学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是民族识别的诸多要素之一,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以资源开发促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权、环境权和民族文化权的平衡问题,在制度设计上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从生态补偿角度通过恢复生态环境维护少数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从国际人权法角度研究资源开发对少数人具体权益的侵犯与保障。  相似文献   

4.
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亟须创新"城镇化"道路,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双赢。本文从研究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历史演进和量化评价出发,探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将"生态文明"贯穿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全过程,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问题,以期为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安全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能超长期地保持稳态延续的态势,是各民族文化生物性适应积累的总汇.生态人类学关切的生态安全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的生态改性.任何形式的生态改性,都应当定义为生态不安全.生态人类学认为,导致生态灾变的原因主要是人类错误地使用了不适应所处生态环境的资源利用办法和管理办法,从而导致了人类活动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不相兼容.生态人类学强调从人类文化的属性出发,以资源利用和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去缓解人为生态灾变,乃至根除人为生态灾变.  相似文献   

6.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民族地区的特有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等出发,通过研究黔东南地区高校生态文明观教学资源,分析该地区高校开发生态文明观教学资源的现状,探索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对民族地区生态文明观教学资源进行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省雷山县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与手段,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提出对策与建议:寻求解决资金不足方法,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瓶颈问题;建立生态补偿等保护资源措施,保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加强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确保生态旅游资源保持原有特色;力求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贵州传统的文化资源不仅包含大量的生态价值观、生态知识和生态保护的内容,也提供了包含丰富原生态内容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发掘贵州各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使之与现代生态理念有机地结合,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麻山地区苗族复合生计克服"缺水少"的传统生态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是一个文化概念,在贵州麻山石漠化山区田野调查中发现,生态失衡并非相关民族文化正常运作的结果,而是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文化转型而诱发的灾变.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生态维护的终极目标在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延续.因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不能单凭政治、经济、法律手段,只有依靠多元文化并存建构起来的稳定文化制衡格局,尤其是要依靠世居于该生态系统中居民所拥有的生态知识与生态智慧,才能获得维护生态环境正常运作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0.
西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适应自然环境和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民族自我的生态维护经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成为保护自然环境,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重要的人文资源。越来越受到民族学和社会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主要体现在近些年来人文社会工作者撰写的相关的研究专著和大量的学术论文中。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一番梳理和评述,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学教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生态文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生态文学的典型作品,挖掘出蕴藏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然、社会、人文相结合、相协调的生态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生态文学发展的影响下,在中国生态危机的状况中,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生态文学创作逐渐兴盛,生态报告文学、生态小说、生态散文等创作,对于揭露生态危机呼吁生态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生态文学创作大多缺乏对于生态问题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处于滞后状态,生态文学批评尚未得到文学批评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日本核事故让科学技术再次站到了风口浪尖上备受质疑,究竟科技带给人类的是福利还是灾难。反技术主义者认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为了探究生态危机背后的真正根源,我们试从生态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生态危机背后的生态价值观,并结合科学发展观理论尝试提出应对生态危机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已成发展"大势",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当着力抓好理念、思路、工程"三个建设"。结合岳阳市君山区的实际,君山区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应围绕打造环湖沿江生态明珠,抓好五大工程:即城镇化引领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建设、旅游休闲风光带和生态走廊建设、大型人民生态广场工程建设和谋划兴办科技教育精典园区。  相似文献   

15.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解本土生态治理的政治意涵提供了有益的概念工具和视角。本文首先整理了额济纳绿洲在工程实施之前呈现的不同空间意象,进一步展示了其获得生态空间属性的机制。本文认为,通过对"生态边疆"的强调,国家实现了建构绿洲生态空间、重构牧民生活空间的合法性,这得到了生态学、水利工程学等知识体系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政治作为一种"新政治"现象,已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从<寂静的春天>到<增长的极限>,从民间声势浩大的环保运动到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生态政治作为一种大政治观已成为未来政治发展的一种新趋势.2007年,生态文明首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政治建设也已提上了中国的政治日程.  相似文献   

17.
生态主权理论是在应对全球化时代传统主权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危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在生态主义语境中,传统国家主权理解割裂主权的构成要素,使国家主权碎片化,违背了人的生态系统的类存在要求,致使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传统国家主权遭受侵蚀、生态殖民主义无法根除、国际局势越来越紧张。只有转变主权的存在范式,在一个新的哲学理论的基点上才能建立治理国家和调整国际关系的共同架构。生态主权理论的提出为处理国内生态发展权和国际生态主权共享关系提供了一个平等互利的对话平台,既有利于维护国内生态发展权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繁荣与和平。  相似文献   

18.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危机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保护森林、保持水土、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并且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为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力量的约束性、神圣性和庄严性;要敬畏自然;把自己看作自然的儿子,要用实际的行动来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19.
艾特玛托夫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生态作家之一。他对当今人与自然日趋恶劣的关系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危机深感忧虑,带着强烈的责任感,描绘出了一幅幅生态战争的悲剧,并理性地分析了这一切悲剧发生的根源,对人类中心主义、盲目的工业、科技发展进行了质疑和批判,指出人道的生态伦理观的构建才是阻止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安全问题的全球观与战略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界各方面的迅速发展,使生态安全问题全球性更加突出。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统一行动,实施资源技术、生态圈、社会心理等生态战略,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