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他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一般指六至十六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在中小学寄宿读书,特别是在撤点并校之后,大多数学生合并到城区中学或乡镇中学,离家较远,通常都寄居学校,只有放长假或寒暑假才离开学校。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得不到监护人和代理监护人的关爱和照顾。在城镇娱乐场所极强的诱惑下,缺少父母关爱和监护人监护的这些学生很容易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养成不良习惯。因此,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不断探索各种途径和方法,确保撤点并  相似文献   

2.
2012年"撤点并校"被叫停,在"后撤点并校时代"为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培养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为此,清晰界定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推进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摆脱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道德主义"桎梏,成为关照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所凸显出来的职业倦怠的理论前提。基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进行分析并积极打造一支"保质保量"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成为"后撤点并校时代"具有相当现实意义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何永国 《教育》2012,(24):8
最近教育部发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各地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大多数人认为,撤点并校是地方政府为了节省开支。有人看到撤点并校以后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诸多不便利和经济上的负担,认为撤点并校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还有人认为撤点并校造成原来学校财产闲置、资源浪费。但是,如果接触到  相似文献   

4.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12,(9):2
《民生周刊》撤点并校问题在农村地区早已十分突出。在农村小学已经减少一半的现实下,再来谈撤点并校问题,已属"亡羊补牢"。没有居民参与论证、决策的学校布局设点和撤点并校,2012年第31期熊丙奇:撤点并校决定权要交给村民  相似文献   

5.
<正>一、"撤点并校"的背景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被称为"撤点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撤点并校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但是,撤点并校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此政策在实施10年之后,被国务院紧急叫停。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办好村小学和教学  相似文献   

6.
宋亮 《教育》2013,(34):19-20
2012年7月23日,教育部公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着力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路远难行、交通隐患等问题。已实行10年的撤点并校政策暴露出大量问题:随着撤点并校的进行,低龄寄宿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家校距离较远的农村小学生不得不到学校寄宿,父母只能定期探看。这些寄宿小学生年龄过小,不能自理,还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现在,撤点并校已经减速,低龄寄宿小学生的问题应引起注意。有专家表示,低龄寄宿正在批量制造"体制孤儿"。起因于撤点并校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金牙瑶族乡  相似文献   

7.
孙志军  郑磊 《教育研究》2021,42(11):119-131
以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撤点并校"导致地方政府减少基础教育资源投入.本文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解释框架,认为学校是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利益相关方,大规模学校往往具有更强的争取资源的能力."撤点并校"形成规模更大的学校,会对增加地方政府的教育资源投入起到积极的作用.利用199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撤并学校没有显著降低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和生均经费,反而显著增加了教师资源的投入.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有两点: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这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要结合乡村振兴和完善新型城镇化背景反思"撤点并校"等农村教育发展政策,应当将农村教育质量提升与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人口的流动与集聚结合起来思考.  相似文献   

8.
孙志军  郑磊 《教育研究》2021,42(11):119-131
以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撤点并校"导致地方政府减少基础教育资源投入.本文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解释框架,认为学校是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利益相关方,大规模学校往往具有更强的争取资源的能力."撤点并校"形成规模更大的学校,会对增加地方政府的教育资源投入起到积极的作用.利用199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撤并学校没有显著降低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和生均经费,反而显著增加了教师资源的投入.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有两点: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这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要结合乡村振兴和完善新型城镇化背景反思"撤点并校"等农村教育发展政策,应当将农村教育质量提升与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人口的流动与集聚结合起来思考.  相似文献   

9.
2012年国务院《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工作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反思这次大规模撤点并校工作对农村文化的消极影响,认为"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学校应该也能够对农村文化困境的突围有所担当,即通过科学、稳妥地恢复或重建一批农村学校,为农村文化立魂;培育为全体农村儿童服务的学校文化,接续农村文化发展的血脉;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互动,有效促进农村文化的活化,为农村文化的发展尽教育的一份力。  相似文献   

10.
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切实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质量,是整体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初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倡导"撤点并校"与叫停"撤点并校"二元对立中寻求彼此边界的相关性并予以界定,这或许能为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提供一条新路径。本文通过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理论难题进行梳理,并用具体案例辅助之,以期明晰农村...  相似文献   

11.
农村“撤点并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周步成的MHT量表对农村"撤点并校"和非"撤点并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农村"撤点并校"小学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方面比非"撤点并校"小学生差。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关键在农村,而农村要想发展好城镇化,其中发展农村教育必不可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教育,本文试从我国开始撤点并校为出发点,分析撤点并校的背景以及因此带来的一些问题,找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国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禁止撤点并校后,我们应怎样通过采用"合村并局"、"校车接送"以及"教育联盟"等模式,为我国发展农村教育提供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学校培养人才和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因此,完善仪器设备的登记建账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账目管理的不足21世纪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规定"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全国各地广泛实施‘撤点并校’办学。"当"撤点并  相似文献   

14.
"撤点并校"政策是由中央提出的一项旨在扩大农村中小学学校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教育改革举措,而地方政府的过度撤并导致中国教育出现"城挤、乡弱、村空"危局。依时间维度追溯,"撤点并校"政策经历了政策图景确立、决策者注意力改变及制度性摩擦等关键节点,该政策暗含三组主导逻辑,即公平与效率、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公众参与与精英决策,而每组逻辑天平均有程度不一的失衡。因此,需要果断终结地方政府的撤并决策及行为,审慎界定农村教育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村民广泛协商以确定布局调整方案,并从制度设计上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否则农村教育危局难解。  相似文献   

15.
强红蕾  张钰婷 《教师》2020,(11):17-18
2001年以来,我国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采取的政策为"撤点并校",在施行过程中,政策的优势和问题都直观地呈现出来。文章通过整理"撤点并校"中出现的问题及研究解决对策方面的文献,发现陕西省富平县小学"撤点并校"存在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利和教师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学生心理辅导与关怀、注重学生道德培养等对策,以期打破和走出富平县小学的现实困境,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6.
徐卫 《四川教育》2013,(2):24-24
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撤点并校之后的新学校,必须要很好地辐射所辖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撤点并校”要变学校向乡镇集中为学校按区域“散点”疏散,变以规模为并校追求为以质量为并校追求。其中,又以“学校按区域‘散点’疏散”为规避“一刀切”的要点。因为,在乡镇区域较大的地区,在精简学校的情况下,只有尽可能地将合并或新建的精品学校从所在的地域内疏散开来,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村边缘化,学生上学路途较远等问题的关键。而要做好“学校按区域‘散点’疏散”的工作,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2年9月我国实施十余年的"撤点并校"政策被叫停,乡村学校合并运动进入一个停滞时期。但农村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为"撤点并校"政策寻求出路,提出更加合理和完备的建议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美国乡村学校合并运动发展历程的梳理,认为合理的"撤点并校"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学校合并现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推进,提供法律保障以及加大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18.
任勇 《文教资料》2013,(27):121-122,129
自2001年起,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具体措施为撤点并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撤点并校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也相当突出.很多地方政府没有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办事原则,随意撤并教学点,从而导致农村学生新的上学难、上学安全等问题.为解决新问题,地方政府应意识到教学点的重要性,适当保留教学点,并给予教学点相应的支持.教学点在人口稀疏的偏远地区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撤点并校"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撤点并校"在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健康第一"等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提出"撤点并校"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场地器材、师资队伍、课堂教学、领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对解决"撤点并校"政策实施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农村城镇化发展迅速,人口结构变化,适龄生源不断减少,造成农村教育资源利用率不足,大量教育资源浪费,所以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中体现的是"高公平、多效率"。此文从教育生产效率、教育生活公平和效率与公平的内在一致性来分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