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戊戌维新时期的知识分子中,康有为是个极其特殊的人物。除了他的政治改革之外,他的教育改革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关注的。在当时社会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康有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汇集此前各种零碎主张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育宗旨,提倡变科举、兴学校、办学会、报纸、图书馆、开博物院,译书、派遣留学生,实行现代教育方式,并建议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内容,这就形成了他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军事经济思想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戊戌维新时期,面对中国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认识到中国要想免于瓜分危机、亡国之祸,就必须大力发展军事经济,建设强大国防,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为此,他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全面深刻地剖析了发展军事经济的迫切性,明确阐述了军事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为推进近代中国军事经济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康有为的这一思想集中反映了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摆脱困境,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奠定了康氏在近代中国军事经济思想史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学术观点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被认为是洋务运动精神的集中表述,而实际上它并不只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也不仅仅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中体西用”的历史演变来看,它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涵蕴。  相似文献   

4.
“中体西用”论不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观点 ,认为“中体西用”论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实 ,洋务运动发生于 19世纪 60至 90年代中期 ,而“中体西用”论却形成于甲午战后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初阶段 ,它遵循“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路 ,以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为目标 ,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层面 ;而“中体西用”论却突破了单纯学习“西技西艺”的限度 ,容纳了学习“西政”的内容。可见 ,两者在时间上不重合 ,在内容上又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 ,“中体西用”论不可能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清末“新政”的思想先导  相似文献   

5.
简论“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洋务派只学西艺不涉及西体,目的是为了清王朝的中兴大业,但其利用外国技术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戊戌维新派认为“西学为用”还包括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等政治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给予封建势力以强烈的冲击,带来了思想解放,在此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平均地权”的政治思想。因此,我们不应该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来否定“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对他的最大争议莫过于他的“中体西用”文化观。解读其文化观的发展轨迹、主旨、特征,并对其文化观的历史地位进行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何启《劝学篇书后》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系统、深刻地批判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其中批判“中体西用”说,击中论敌要害,彻底划清了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界限。本文从何书写作的时代背景,洋务派与维新派关于中学与西学、君权和民权之争等方面着手,对这一批判进行探析,并以此为基础评价了《劝学篇书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既有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博采众长,也有对自己在湖北推行新政经验的总结升华,成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等重大问题的一家之言,适应了晚清社会的需要,挟朝廷之力广泛传播于海内,成为钦定的维新教科书,促进了"中体西用"思想空前广泛的传播,使"中体西用"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潮。  相似文献   

9.
戊戌维新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明确提出了兴办女学的主张,论证了兴女学是提高国民素质,进而达到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戊戌维新时期女子教育思想对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纵观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始终左右其发展变化,深入研究探讨“中体西用”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在近代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对正确评价“中体西用”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时期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语境,必有其合理的诉求。首先,“中体西用”观念的提出,是当时先进士人为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唯一能够选择的模式。其次,“中体西用”论的提出在洋务运动期间具有进步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它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实现了从“鄙夷”到“师夷”的转变;它突破了不识西学、轻视西学的观念,开始向引进西学、重视西学的观念转变;它作为洋务运动的思想路线为洋务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为洋务运动开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开辟了道路。但“中体西用”的宗旨毕竟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体”,所以从其语境生成之始它就内含消极与落后的一面。随着西学引进的深入,其合理诉求逐渐被消解,进步作用渐渐丧失,愈来愈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和障碍。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指,字广厦,出身于广东南海银塘乡的一个理学名家。自少在父祖教育下,浸淫于程朱理学。二十二岁接触西书,薄游香港,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庭,不得以古旧夷狄视之,产生了对西方先进政教的仰慕之心。从此,他大购西书,大讲西学,成为近代中国“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找真理”的先驱人物。1895年5月至犯98年9月,康有为以其忧国忧民之爱国情怀,发动并领导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达到救亡图强之目的。由于以慈德太后为首的清朝守旧派的反对,变…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一方面承接早期维新思想形成自己的变法理论体系,同时成功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实践了一整套溶启发式教育方法和德识才智的教育为一体,“兼习中西”的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教育理论,造就了大批维新人才,在形成和推动戊戌维新运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教育思想,本文从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中体西用”的内涵,并着重阐述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如何科学认识“中体西用”论,我以为要回答这一个问题,首先涉及我们以什么标准来看待或评判。“中体西用”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只有首先正确认识近代历史,才能正确评判“中体西用”论。  相似文献   

16.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分野不在于坚持还是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对中体西用的不同理解和运用。维新论者把西政引入中体,把西用引向开民智、兴民权、设议院的变法理论,使中体西用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中体西用”思想揭示了近代中西文化关系的双向二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这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和融合。它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更具有强化民族教育的作用,同时,它也为晚清一系列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作为洋务运动的教育方针-“中体西用”思想颇受批评,也颇具启发。从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及相关评价入手,联系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反思这一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以期引发人们对相关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时务报》创刊,张之洞出资出力,得到了他的支持和拥护。因为在"救亡图存"的面前,张之洞求变通以救国的思想与《时务报》的宗旨合拍,成为张之洞支持维新派的一个基础,并且张之洞与维新派之间的许多变法主张具有共通性;对维新派来说,与张之洞合作,对加强自身力量和推动维新运动也是可行的。可以说,《时务报》的初创时期正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双方都有相互靠拢的意愿,关系处于"蜜月"阶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