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民主的思想也日益深入人心,学生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张扬个性,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已普遍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有些地方“尊重学生”的内涵被不断扩大和曲解,什“么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语在教育圈内此起彼伏,舆论也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只能说好、不准“说不”。学生们一夜之间被推上“尊重”的极端“,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现在…  相似文献   

2.
老师高高在上,张口金科玉律,学生正襟危坐,仰脸洗耳恭听,唯师是道,唯师是尊,是为"师道尊严"。"师道尊严"式的教育无情地剥夺了学生人格尊严,扼杀了他们鲜活的个性,也违背了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先进教育思想的引进,曾经被"尊重"遗忘了的学生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张扬个性,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已普遍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尊重学生"的内涵被不断扩大和曲解:"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民主的思想也日益深入人心,学生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张扬个性,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已普遍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有些地方“尊重学生”的内涵被不断扩大和曲解,什么“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语在教育圈内此起彼伏,舆论也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只能说好、不准说“不”。学生们一夜之间被推上“尊重”的极端“,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现在…  相似文献   

4.
刘福学 《上海教育》2005,(5B):55-55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民主的思想也日益深入人心,学生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张扬个性,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已普遍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有些地方“尊重学生”的内涵被不断扩大和曲解,什么“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语在教育圈内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5.
一、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困生" 尊重学生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的第一把金钥匙.没有尊重就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儿童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6.
"问题学生"因教师的心态问题,在学校所享受的理解、尊重不够充分,甚至被歧视,属"弱势群体"。教师必须摆正心态,沉下去,坚持住,讲方法,重细节,给"问题学生"一米阳光,教育才能走出"十字路口",也才能真正实现"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正社会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如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似乎已成共识。于是,激励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呼声越来越高,社会舆论也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罚性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教育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错误或不良倾向感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只好能不看的不看,能不说的不说,能不管的不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此下去"谈罚色变"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品德培养和教育进步产生不利影响。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长  相似文献   

8.
申时芳 《贵州教育》2011,(5):25+38-25,38
如今,教育圈的“行话”——“赏识教育”、“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此起彼伏,从“尊重学生”演变到:“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  相似文献   

9.
<正>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热爱、尊重、理解学生的过程,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而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那些在学习、思想等偏差的学生,称之为"问题学生",往往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教育机会,没准就耽误了学生的一辈子。我们班上有个学生叫阿迪力(化名),最初分到我班时,他十分  相似文献   

10.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尊重学生是对一名合格的、成熟的教师基本素质的基本要求."尊重"的教育是教师基本素养的崇高体现,是教师教育艺术和教育理念的重要标志,是教师教育工作成熟的体现.尊重就是有爱心,尊重就是有忠心,尊重就是要专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浩斯花 《教师》2013,(27):124-124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工作繁重,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当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不断地去努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奉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教师爱学生,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这叫爱的回报。  相似文献   

13.
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学生的现象.为了尽快遏制这种现象,<规定>不得不以法规的形式赋予班主任以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不过其方式必须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学生”,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我们认为,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一、惩…  相似文献   

15.
我们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特别是一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他们不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最明显的表现是上课不爱举手发言.我在下边了解了一下上课不举手的原因:一来怕说错了被人笑话,二来怕自己回答问题多了别人会说自己显摆.其实,这在学生中间是很普遍的问题.但这么多年来,我对此始终是熟视无睹."尊重"教育研究使我开始认真地思索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生本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而生命提升最终和基本上是依靠生命自身,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一切为了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中,从问题的创设到问题的解决、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生本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正生本教育理念是新时代新型的教育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等的培养。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乐学而设计的教育,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其中"抛秧启示"是"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并升华为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改革以及课程改革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需要。不尊重学生需要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学生的需要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真正意义上学生的需要并不是要一味地迎合,而是要有一定选择的满足,即学生需  相似文献   

19.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造就一批批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全新素质教育理念正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推进.然而却有这么一个群体,占有农村学生45%以上的"留守"孩子,他们的受教育状况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了大量的"留守"孩子的教育状况,其现状十分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20.
推行素质教育应强化的几个教育观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强化几个教育思想观念,主要包括:教育人本论观念,学生主体论观念,个性教育论观念和人的全面发展论观念等。一、树立教育人本论观念我国教育人本论的思想是在80年代逐步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其基本表现就是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把这一思想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去,就是学校的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也就是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