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彩云南现的地方,有一条路,盘旋于滇西崎岖的山岭,穿越湍急的澜沧江和怒江,这条注定要载入史册的路因为穿越中缅两国而被称作“滇缅公路”。它的前身早已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前身早已有汉代的西南丝绸之路。滇缅公路北端的起点就是现在的昆明市客运西站,经楚雄、大理、保山、龙陵、芒市一线,从畹町出境,蜿蜒1146公里后通达缅甸北部城市腊戌。四月间我来到这里的时候,道路正在大规模修整。自抗战以来,这条路已经经历不知道多少次翻修改建了。  相似文献   

2.
2008年中国的“神七”发射引起了海内外各种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网的相关报道立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和塑造,展示了中国国家级媒体的大家风范,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其成功报道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从独特的视角细致地展示“和平中国”、“人文中国”以及“科学中国”的正面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由西泠印社主办,以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的“首届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定于2005年10月在杭州举办。这是西泠印社建社百年以来的首次国际艺术节,也是第七届(2005)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的正式项目。竭诚欢迎您莅临盛会,踊跃参加!现将2005西泠印社艺术博览会暨中国印石精品展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中央企业提升国际传播“五力”实践要求,要推动实现“五个转变”,即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从“讲好故事”向“有效传播”转变;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从“走出去”向“融进去”转变;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从“形象塑造”向“情感共鸣”转变;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阐释”转变;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从“借船出海”向“造船领航”转变。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共云南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策划,云南对外宣传品制作中心、云南兴科企业集团录制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滇缅路风云》,为纪念50多年以前为修筑、争夺滇缅公路而流血牺牲的各国军民,并将以此片献给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全片共分10集。第一集,打通滇缅路,介绍50多年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打通出海通道运输国际援华物资,中国数十万各族人民栉风沐雨,忍受,以牺牲2000多人的惨重代价,跨越横断山脉,赶修滇缅公路,被誉  相似文献   

6.
由西泠印社主办,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的中国·神仙居——首届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将于2005 年10月在杭州举行。本届艺术节作为第七届(2005)中国杭州西湖览会正式项目和开场项目,将成为西博会最具特色的活动和最大的亮点。  相似文献   

7.
6月2日,首届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杭州西湖国宾馆隆重举行。作为第七届(2005)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开场项目,首届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将奏响一曲“精致、大气、交融、和谐”的艺术之歌。  相似文献   

8.
近来,中美关系一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996年10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为什么说不》一书,这本书由几名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执笔,对冷战后一波三折的中美关系作了详细的剖析。书中的第七章《谁误导了美国公众》,用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分析了美国新闻界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所起的不光彩的作用。这也值得中国同行从中吸取有益的作用。这一章共分3节:《透过墨镜看中国》、《从“CBS 的中国间谍故事”到“NBC 的奥运会”》、《吴弘达事件与吴弘达现象》,本刊分3期连载(本期连载完),以与读者共警醒。  相似文献   

9.
近来,中美关系一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996年10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为什么说不》一书,这本书由几名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执笔,对冷战后一波三折的中美关系作了详细的剖析。书中的第七章《谁误导了美国公众》,用大量无可辨驳的事实,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分析了美国新闻界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所起的不光彩的作用。这也值得中国同行从中吸取有益的作用。这一章共分3节:《透过墨镜看中国》、《从“CBS 的中国间谍故事”到“NBC 的奥运会”》、《吴弘达事件与吴弘达现象》,本刊将分3期连载,以与读者共警醒。  相似文献   

10.
6月5日,第七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暨“2011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发布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界的代表及专家学者等400余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1.
业界信息     
《对外大传播》2007,(12):5-5
《诗琳通公主天路行》画册在泰国曼谷首发,“2007年度北京奥运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日前启动,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第七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筹备会在京举行,第九届国际中文书展在马来西亚开幕  相似文献   

12.
2001年9月1日至5日,第七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在河南郑州市隆重举行。应郑州市外宣办之邀,中国外文局组织《人民画报》、《北京周报》、《中国报道》、《今日中国》、《对外大传播》、“中国网”的外国专家和记者,由《中国报道》副总编辑张梅芝带队,组成了一支一行9人的专家记者团,对这一大型活动进行了采访。参加此次采访活动的有3名外籍专家,他们分别是“中国网”的英文专家 Sara Grimes、《人  相似文献   

13.
回顾梳理2021年我国对外传播策略创新,“平台社会”视域下平台化传播突围、分区块精准传播、技术驱动叙事创新,“全球中国”理念下的由“跨文化”到“转文化”、由“自塑”到“他塑”、由“硬性”到“柔软”的传播策略升级值得关注。2021年对外传播的创新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错位”。未来,要进一步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跨越、从“策略”到“理论”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区分表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随着历史不断发展,用以探索事物现实反映与内在驱动力的思考哲学。本文通过回溯20世纪占支配地位的国际传播发展脉络,结合新时代中国提出的全球性倡议,从“表”与“里”的层面分析系统化国际传播的运作机制,以启迪全球文化新秩序下的中国定位与国际传播使命。本文提出,将新时代国际传播纳入国家战略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历史资源、中国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内核、中国媒介所装置的内容文本等维度建立对外传播自主体系。只有统筹多方,中国的国际传播才能从“表”与“里”的层面形成步调一致、意志统一的配合,才能实现系统工程架构,并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全球性倡议的国际共识。  相似文献   

15.
《对外大传播》2009,(8):54-54
2009年6月19日,“2009中国国际翻译产业网上论坛”正式闭幕。这是中国翻译协会自2006年以来第二次举办“中国国际翻译产业论坛”,也是中国译协首次尝试以网络平台来举办的专题论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过去41年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历史全面回顾,总结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整体模式,总结特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方向。整体说来,传统的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典型的集中权威(authority)模式,是以国家需求导向,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复合其他学科尤其是语言能力的“国际传播+”模式。在培养效果上,该模式满足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国际传播人才的临时性和表层需求,但在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体系的今天也导致了中国国际传播结构性失语,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当下媒介技术引发的全域性、生态性、颠覆性变革,未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亟需走向分散枢纽模式(hub),通过在不同专业、学科复合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实现从“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从不同专业、学科赋能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赋能不同学科、专业,实现因校、因专业制宜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学科体系建设,解决中国国际传播在专业领域的结构性失语。  相似文献   

17.
《职业圈》2006,(7)
将一场智能家居革命演绎到底从2000年首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到2006年8月份即将举行的“2006中国国际建筑、家居智能化及社区安防数字化展览会”,全国不同规模的智能家居展览会,都见证了居美宜家的成长历程。而居美宜家飞速发展的六年,也正是中国智能家居蓬勃崛起的六年。  相似文献   

18.
动态     
南方电网围绕绿色发展办论坛 日前,由《WTO经济导刊》、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的“跨界合作打造低碳责任竞争力”分论坛在“第七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中召开。围绕深人推进绿色发展的思考,众多关注低碳发展的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企业高层等受邀讨论,贡献经验,共同探索推动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动态     
《职业圈》2012,(19):12-12
南方电网围绕绿色发展办论坛 日前,由《WTO经济导刊》、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的“跨界合作打造低碳责任竞争力”分论坛在“第七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中召开。围绕深人推进绿色发展的思考,众多关注低碳发展的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企业高层等受邀讨论,贡献经验,共同探索推动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坚定文化自信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国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研究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任务。该文从高校在国际学生群体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和价值出发,探索国际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内核驱动与传播媒介系统的外力助推;从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内容与物质文化内容着眼,总结出提质传统方式的有效性、创新“互联网”方式的接受性等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