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2.
张培铁 《新闻前哨》2004,(10):38-38
驻地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是战斗在前沿阵地的士兵。 驻记者站是每个记者的“必修课”。我经过半年的驻站实践,初步领悟了“必修课”的含义,收获了在“前  相似文献   

3.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设立驻地记者站是新闻媒体抢占新闻前沿的手段之一。驻站记者长期驻扎在某地。作为一线长期的“耳目喉舌”,驻站记者充当新闻机构及其所在地区的“媒介”,起到上通下达的作用。如何做好驻地新闻采访工作?下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驻站记者应该在培养新闻报道的宏观意洪和主动意识上多下工夫,只有“胸怀全局”,才能更好地“深人地方”。具体来说,党报是联系党委政府和厂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因此,党报记者应该在胸怀全局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而驻站记者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更需要及时把握中央、省委的精神,才能对驻地党委政府的一举一动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出“精品”,是每个有追求的记者在业务上孜孜以求的目标,是记者自身价值的“显示器”,也是社会对记者进行总体评价的重要“标尺”之一.笔者对近几年湖北日报所出的“精品”作了一番考察之后,发现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这就是,在所有“精品”中,出于驻站记者之手的微乎其微.有些记者,在编辑部工作时尚能“精品”频出,可一下记者站便“偃旗息鼓”了.不少长期驻站的记者,基本上没有什么“精品”.  相似文献   

6.
驻站记者也需要践行“三贴近”:深入实际,能开阔视野;深入生活,可置身于新闻“富矿”;深入群众,有利于抢占新闻的“制高点”。与群众交朋友,能“交”出新闻热点;听群众“倒苦水”,能“倒”出新闻焦点;请群众“出题目”,能“出”出新闻亮点。驻站记者只要坚持不懈地践行“三贴近”,准确地抓住新情况、新问题,手头就会握有写不尽的新闻热点、焦点和亮点,报道也就有了深度,有了厚度,有了分量。  相似文献   

7.
驻站记者,主要负责某地的宣传报道工作。驻站记者需要经常与基层打交道,基层也为驻站记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海南日报社,一般情况下,记者都要有驻站经历,才会被分配到其他部门。驻站能锻炼年轻记者的毅力,为年轻记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让  相似文献   

8.
陈富强 《新闻窗》2005,(2):42-43
驻站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其能力素质与媒体的政治、业务、纪律、作风建设紧密相联。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编制在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另一方面,长年驻外,许多工作的开展要依靠所驻地区,必须尊重当地党委和政府。因此,驻站记者在工作环境、采写方式、通联协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驻站记者怎样才能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9.
卢巍 《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40-141
笔者曾是河南电视台派驻鹤壁市的驻站记者,通过多年的驻站工作,认为这次"走转改"活动中,驻站记者应该发挥自己的驻站优势,让自己真正成为"走转改"活动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0.
党报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的编制在各自的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是报社派驻外地的,接受报社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长期远离报社,驻扎地方,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游离于报社之外,不同于编辑部的记者。可以说,驻站记者是介于“本报记者”与“当地记者”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本报记者”的属性,也有“当地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黄博 《今传媒》2006,(3):50-51
“知道什么是孤鬼野魂吗?——就是我们驻站记者呀!”1997年秋天,我进入《中国青年报》成为陕西记者站一名驻站记者时,老记者们这样调侃着传授他们的驻站感受。当时的我很不理解——驻站记者怎么就是孤鬼野魂呢?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越发觉得用这四个字形容驻站记者非常形象、贴切。不过现在再来看,其含义已大不相同,“孤鬼野魂”除了“孤独”以外,更多了一种独立、独行、我思、我魂的境界。在古汉语中,“孤魂野鬼”是前后互文,也可以写成“孤鬼野魂”。写自己的驻站感受,我更偏爱“孤鬼野魂”——孤鬼有野魂。“孤鬼”要做“全鬼”孤魂野鬼,孤…  相似文献   

12.
陈俊 《新闻窗》2007,(4):112-113
驻站记者在远离“大本营”的情况下,到站属所在地采访报道,一方面,他没有“大本营”记者的“超脱”,必须正确把握好一个“度”,处理好与驻地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等同于驻地媒体记者。完全依附于当地。同时,驻站记者又不能像“大本营”记者一样“归口”分工,不能根据自身特长、兴趣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采访报道,得做1个“多面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最近召开的1993年度各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奖会上,济南军区《前卫报》的一个题为《记者下连吃“碰饭”》的专栏,获得到会各评委的一致好评,列为获奖作品。这个专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记者下连吃“碗饭”,了解连队伙食的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所谓“碰饭”,就是如这个专栏开始时编者活里所讲的,是“事先不打招呼,悄悄去亲眼看一看,亲口尝一尝”,“记者自选食堂,碰上什么吃什么后的调查”。这个专栏,先后发表了十来篇稿件,都是记者变常见的吃招待饭、开座谈会的采访方式,为自选不同类型连队,临开饭时再进食…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给新华社的题词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人再深人”。谈到深入,对省委机关报的驻站记者来说,似乎这是一个无需多谈的题目,因为驻站记者天天驻在地方,天天都在与基层干部打成一片,经常性地下到基层采访,有什么不深入的呢?其实,未必下到基层就“深入”了,这里有一个动腿、动手、动脑、动心的过程,尤其是驻站记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等的特殊性,更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问题。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深入”进去,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报道。 一、亲与疏:生活方式的共融性 处于一种特…  相似文献   

15.
杨志刚 《新闻窗》2014,(2):11-12
省级党报是党的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驻站记者要吃透“三头”,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吃透省委省政府工作思路、摸清驻站地的实际情况,打赢新时期宣传舆论攻坚战,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维护者、积极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  相似文献   

16.
不少媒体的驻站记者,都具有“守土意识”和“本站意识”,能够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特别是在人手紧张的军队媒体的驻站记者,还必须具备跨区报道的本领。练就这种本领,需要驻站记者具有全局的眼光与思维、需要建立联系广泛的报道骨干网络,需要具有在陌生环境中捕捉新闻素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1998年3月,我从编辑部到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做驻站记者。从编辑到记者,角色的转换需要适应,而在北京这个特殊地方当驻站记者,其中的甜酸苦辣似乎也很特别。借《新闻战线》一角,说一点不成熟的感悟。倾注一份热情 记者出身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有一句名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他说,记者就是编辑部的采购员,出门去就是要拿回东西来,要有“每采必得”的勇气。我确实体会到驻站记者应该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在北京当驻站记者,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了解宣传信息比在外地驻站要方便,但它所要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更强。譬如,一件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驻站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编制在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另一方面,长  相似文献   

19.
当了4年多的驻站记者,本人常听到记者站小兄弟们这样的慨叹:“我们不如编辑部记者发稿方便”、“遇到采访,我们也不如编辑部下来的记者受重视”云云。果真如此吗?不然。地位是你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说:“少年心事当拿云”,这一句,诗人道出了自强不息立身世间的满怀豪情。驻站记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豪情。唯如此,才能把报道工作做好,为自己和所在的记者站谋取较高的地位。胸怀全局才能天高地阔偏居一隅,驻站记者采写的新闻很容易由于受地域之限,驻站记者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出现新闻不新、没有深度…  相似文献   

20.
驻站记者可不可以成为新闻学研究领城中的一个课题?这是笔者1990年夏天到大连出席全国第九次省级台广播记者工作经验交流会后,脑子里抹不掉的一个问题。毫无疑问,新闻学研究的课题应该首先注意当前新闻改革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驻站记者的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据收集到的可靠信息表明;许多新闻单位比较重视驻站记者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