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汉大学生性度取向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此项研究是根据贝姆性度测验量表,对232名蒙汉大学生进行性度取向测查的研究报告。测查结果发现:一、蒙汉大学生中存在着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四种性度取向,表明性度取向类型的普遍性。二、蒙汉大学生中男性化和女性女性化的人数分别占各自的三分之一左右,表明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仍有重要影响。三、蒙汉大学生双性化取向的人数约占四分之一,表明当今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男女性度取向特征有接近的趋势。四、蒙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双性化取向的比率高,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城市、乡村大学生样本的实证研究,以考察当前我国城、乡村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双性化水平个性特征.以及双性化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不同地城大学生的成才与个性发展提供心理参考,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较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它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与职业发展阻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身心理弱势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通过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促进女大学生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对客家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双性化"性别角色发展趋势明显,客家籍与非客家籍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差异不显著;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专业与地区差异,客家籍大学生有着更强的成就动机;性别角色与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相关,男性化者成就动机水平最高,双性化者次之,未分化者最低。社会、学校、家庭应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性别角色形象,弘扬客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大学生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5.
"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提出,是一种可培养、最健康的心理模式,对提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女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与成就动机有积极作用。笔者认为高校应在"双性化人格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女生就业心理辅导,突出就业心理调适;鼓励女生在与异性竞争、合作中进行学习异性的性格优势。同时,高校应通过开设女性教育课程、举办成功女性讲坛等方式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家庭、婚恋观来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关怀视野下的女大学生成才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大学生是我国人才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正处于成才的黄金时期,立志成才是主流。文章从关怀伦理学这个角度对女大学生成才心理的现状,以及女大学生健康成才心理的培养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女大学生能早日健康成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性化人格特质是男女人格中正性特征的整合,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以双性化人格特质心理量表(BSRI)为测量工具,通过对332名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测试,结果显示师范院校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比例远远低于平均水平。文章并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历经30余年的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性和它的优势,揭示了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的可能性。反思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其困难性,认为必要性是首要的,是与时代合拍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大学生实施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女性化人格有着意志坚韧、情感丰富和认知敏锐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创业意愿不强、依赖心理较重、封闭感明显等缺陷.中性化人格过度发展,可能会产生性别认同模糊.双性化人格是女大学生较为理想的创业人格模式,明确女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合理内涵、正确吸纳男性人格的优秀特征、构建符合女性实际的新型人格,有助于培养利于创业创新的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10.
了解师范生的性别角色类捌和职业兴趣特点以及性别角色类型对职业兴趣的影响,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兴趣测验法对150名被试考进行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性别角色类型依次是:双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和男性化;(2)职业兴趣类型依次为:社会型、艺术型、研究型、企业型、常规型和现实型;(3)不同性别类型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取向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断地改变其性度取向,促进双性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正性和负性特质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为正性的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类型和负性的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类型,运用心理测量法探查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了刘电芝修订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量表,对西藏高校236个藏族女生的性别角色进行了调查,发现双性化占53%,未分化占36%,女性化占10%,男性化为0%。表明藏族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比较单一,双性化程度较高,单性化发展成为少数,未分化类型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了刘电芝修订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量袁,对西藏高校236个藏族女生的性别角色进行了调查,发现双性化占53%,未分化占36%,女性化占10%,男性化为0%。表明藏族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比较单一,双性化程度较高,单性化发展成为少数,未分化类型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验的方法(SC-IAT)对大学生的双性化态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女性双性化的人物反应比较敏感,而对男性双性化则有待被接受;大学生整体对双性化持有积极的内隐态度,且呈现随时间推移而比例越来越高的趋势;男女生对双性化均持有积极的内隐态度.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本科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的特点,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对来自不同地区的400名大学理科和文科的一至三年级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进行问卷测试.结果表明,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4种性别特质类型,其大致比例为1:5:23:1.不同性别在性别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分科以及不同地区在性别特质方面没有差异.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断地改变其性度取向,改善其心理品质,促进双性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文章从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情绪体验、自我归因三方面入手分析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包括客观地看待男女不平等现象;有意识地培养双性化人格;增强自信,积极悦纳自我等。  相似文献   

17.
影响女大学生成才的心理因素及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于男大学生来说,女大学生在成才与发展的道路上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文章从女大学生成才的心理角度出发,探讨影响女大学生成才的各种心理因素,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女性性别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同性偏好与变通性并存 ;青春期的发展分歧 ,即回归传统女性性别角色或者向更利于成才的“半双性化”、“双性化”等新型性别类型发展 ;从社会支持到自我支持。影响未成年女性性别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可分为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为使未成年女性能健康地发展 ,可采取以下对策 :倡导双性化、半双性人格 ;实施科学的学校教育和大力开展女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许佳君 《文教资料》2007,27(28):182-185
双性化现象由来已久,而超女比赛使得这种现象更加凸显。本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自编双性化影响因素问卷,探讨大学生双性化的现状及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结果显示:大学生双性化约占62%,影响双性化形成的主要因素与家庭所在地、家长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及父母亲的个性特点关系较大。此外,不同性别伙伴的交往、教师的鼓励、集体活动的参与、社会文化大背景等都对双性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双性化人格特质成为教育学、心理学关注的热点。研究者基本认为双性化人格对个体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本文使用修订后的美国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对部分院校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特征进行分析,运用SPSS软件统计,通过性别、是否独生、年级、学科四个变量因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水平的差异,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