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堂语文课生动与否、深刻与否、有效与否,很多人往往会关注学生的反映与表现,然而这背后是绝然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可以说:"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的高度"。本人认为:教师能否"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课堂能否生动、深刻、有效的决定性因素。下面,笔者以《老王》为例,就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进行探究。一、创造性解读,于"空白处"品内涵文本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化是与文本解读的深入联系在一起的,也涉及对时代特征和学生基本状况的把握等,这里主要就<黄生借书说>谈文本的深入解读问题,希望对一线语文教师有所参考. <黄生借书说>一文在开头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样的观点,显然带有偏激色彩.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三言"是打开庄子哲学迷宫的钥匙,而隐喻是庄子"三言"表达方式的本质.庄子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和言说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一表达方式决定了对<庄子>解读要采用"体"与"悟"的直觉方法.庄子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庄子>文本的建构上表现出哲学与文学、思想与艺术的水乳交融.庄子隐喻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也使<庄子>一书成了一本有待读者参与书写的文本.但是,任何解释者都必须尊重原著,尊重作者,以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就会失去阐释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2期发表了徐江教授关于<落日>一文的教学实录,读后感慨颇多.他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超越"以文本体式为依据"的约束,给人们作出了很有创新意义的示范解读.他的解读,使文本中所给予的静止的内容被大大地激活.让我们感受到了哲学思维的魅力.这种"空间意识"的树立,极大地拓展了文本解读的空间,使文本中有利于学生思维、情志发展的新内涵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此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或许编者的意图是要读者珍惜水资源.但这篇课文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有的人读到了有水之乐,有的人读到了缺水之苦,有的人更是读到了炎炎夏日母亲的那份爱心.不管怎样解读,这种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绝大部分学生也能一读就明白,而关注文本语言给学生带来的独特感受,学习两个场景,在比较中发现不同,知道作者分别通过"人物的活动"和"个人的触觉"来表达了"痛痛快快"和"舒服"之感觉,才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者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很容易挫伤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的积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合理甚至是"误读"时,应采取理解、宽容、善待的态度,并及时给予引导.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多数学生认为艄公是一位"勇敢、细心、机智、聪明"的人,值得敬佩.这时,有个学生说:"我觉得艄公是一位自不量力的人.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相似文献   

7.
中央十台有个很火爆的栏目,叫<百家讲坛>."明星学者"易中天、于丹等等皆诞生于此,一跃成为大众眼中炙手可热的红人.说不清是<百家讲坛>成就了学术明星.还是学术明星捧红了<百家讲坛>,总之,<百家讲坛>给大学教授们提供了展示"文本细读"成果的舞台--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易中天解读<三国演义>;于丹解读<论语>;阎崇年解读<明亡清兴六十年>……一时间,全国兴起了"红学热…"三国热""国学热"……  相似文献   

8.
就较为准确地解读教材文本而言,注定会因人因文而异.但笔者以为,若能做到"四心"合一,即将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心合而为一,一以观之,不失为一种上乘的"解读"方法.试以<大海睡了>为例,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9.
<正>文本解读初读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会读到它的短小精致,读到它的意象叠生,仅用三百余字,便生动地描绘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读此文,只觉得景美,词美,情更美。细读之后,能读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和印记,读到宫中女官独有的敏感和纤细。会看到,在  相似文献   

10.
<犬奸>是<聊斋志异>中的特殊篇目,在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史史料进行文本解读时,一方面,从中透视出作为生命个体所固有的原始欲望:性需求和攻击本能;另一方面,从中看出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力.人处于原始欲望和伦理道德的困境中.对<犬奸>篇的剖析,有利于把握清朝初年的社会时代景象.可以坚持"价值无涉"的方法,对它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以赛亚书>2:1-4和杜甫诗篇这两个不同文本的"跨越"解读,探讨了"和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问题."和谐"不仅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止息战争"的"和平"层面,还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敌对状态的结束,个体的心灵、灵魂层面的升华.跨文本阅读<以赛亚书>和杜甫诗篇,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类追求和平与"和谐观"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多层面性.  相似文献   

12.
<正>"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者、作品、教材编者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建构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那么,文本解读就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让文本的内涵与价值真正在学生层面体现出来。笔者对此作了些尝试,试图找到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后期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的抒情短制总给人明白晓畅、温馨谐和的印象,<箭与歌>亦不例外.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赋予<箭与歌>以"文本研习"的教学呈现形式,着实给人无处着手之感.朗费罗曾坦言:"我之所以能使大家感兴趣,不是因为诗中有什么深刻或新奇的思想……而是因为我描写了一种淳朴的感情."的确,仅就诗歌的内容而言,<箭与歌>并不丰厚,也不复杂,甚至三言两语便可说清楚.如果我们为迁就教材的编写意图,硬性地对<箭与歌>进行微言大义式的内涵解读,势必会使诗歌教学陷入索隐主义与解剖主义的泥淖.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导下的文本解读,既让解读者有了自由的空间,同时也让文本解读有时候背离了作者的本意。诚然,文本解读可以远离作者而存在,但远离不是脱离,恣意解  相似文献   

15.
杨绛先生的<老王>自选人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以来,吸引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持续关注.随着对文本解读的逐渐深入,各种观点与主张交相呈现,文本承载的意义变得越来越丰富、清晰.然而,笔者注意到,目前对<老王>的研究都集中在文本主旨、细节、语言、人物形象、作者态度等诸方面,而忽略了作品存在的社会意义.这一缺失,使教学无法再深入一步,始终不能让文本意义的呈现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正>"文本解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基于自己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以及感悟能力,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需要强调的是,"文本解读"是学生基于当下的社会体验的个体化的体悟过程,不是一个还原文本创作的过程,也并不存在唯一的终极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合时的、个体的,其中,人性立场应该是坚守的价值维度之一,文本解读要引导学生达成对人,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明确了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发挥.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异读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放手让学生随意解读课文,学生在没有理解原文的情况下任意发挥;教师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理解为"随意解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偏离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新<语文课程标准>将"发展思维"确立为课程理念,正式将其列入课程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这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一次新的发展,标志着语文课程"发展思维"正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新<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周萍 《考试周刊》2014,(3):31-31
<正>"文本细读"这个学术名词虽说在20世纪就有了,但在中国小语界"火"起来,却还是近两年的事。不同的是,"文本细读"在西方是语义学流派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对作品的研究,而在中国小语界则更多的是在语文课程论语境下对教材文本的细读。那么,文本细读该从哪些地方入手捕捉关键点呢?一、注重文本,多疑善思,走进文本新课标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仍然是建立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的,尤其应该建立在对文本主旨的正确解读之上。  相似文献   

20.
<正>戴建荣老师的课若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列举不出来,但听过很多节《揠苗助长》的课,唯独这节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一、文本解读,细致入微不同人对文本的解读有所不同,教师的文本解读直接决定了课堂的趣味。听了戴建荣老师的课,我觉得戴老师的课有两个字值得我回味。1.揠《揠苗助长》在过去教师的教学中,教师也许开头就会问:"同学们,揠苗助长还可以说成什么?"孩子回答:"拔苗助长。"于是一个原本与"拔"有区别的字从此之后让学生再无咀嚼之意。而戴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