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都与家庭息息相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以独有的方式给孩子以最早和最持久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就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家庭教育的成败,对优化孩子的道德修养、精神风貌、文明程度、性格特点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子女的教育已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但是许多家长由于自己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上的不足,以致在子女教育中遇到了许多困惑,有的甚至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教师,而且是终身教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由于生源的差别,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各不相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家长教育知识匮乏,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孩子养成教育不好等。这些问题在孩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家庭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在家庭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现家庭教育的重要。家长要为孩子设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家长要把好家庭教育这一关,对待有问题的孩子,要分析原因,有的放矢,对诊下药,使其真正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家长在幼儿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幼儿圆的重视。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了解家长的不同需求,将科学育儿的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个家庭,让家长以教育者的眼光把握生活中随时闪现的教育契机,正确引导、教育孩子,真正有效地承担起“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是我们的教育且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肩负着向学校输送新生的光荣使命。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何,与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学校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将来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人一出生就投入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内外众多因素中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中介,它是家长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家长通过具体的教育行为,传递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态度体系、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构成了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相似文献   

7.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但现在不少家长教育观念始终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思维上,  相似文献   

8.
学习积极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心理状态。影响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及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在我所执教的班级中,共有59名学生.其中91%的学生来自农村。经调查对比.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远不如城镇学生。为此,我正尝试借助来自家庭的力量,结合学校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崇尚文化是目前社会的主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正深入人心。应该说社会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的负面影响是极小的。学校教育则始终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起着主导作用,孩子的性格特点也不是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虽然家庭没有系统严格的教育计划.但家长对科学文化的态度,对待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家长的兴趣和抱负及家长  相似文献   

9.
一、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家庭教育良莠不齐,管教方法各异,教育效果差异较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成了家长最迫切的愿望。一切满足孩子的需要,放任自流,疏于管教。有些家长文化程度低,教育方法简单,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遇事粗暴干涉。  相似文献   

10.
王燕平 《甘肃教育》2014,(10):24-24
正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儿童最好的教师,他们给予孩子的教育比所有学校教育加起来还要多。"由此可知,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终身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1.家长素质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氛围。农村家庭中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所受的教育较  相似文献   

11.
在培养下一代的问题上,家长责任重大.事实上,素质教育首先要在家庭中引起重视周为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第一基地,素质教育应当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有意识地施行.然而我国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并非如此,而是陷入了种种误区,如:角色的模糊性、教养态度的非一贯性、期望的非现实性、教育方法的失误性、亲子关系的不平等性、家长自身素质的不完美性等.本文试图与家长共同走出上述各误区.  相似文献   

12.
协同育人     
<正>·主持人语·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原生环境;家长是孩子的教育启蒙者,家长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在力量和后台系统。因此,学校要主动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开发家庭教育课程,让家长参与到学校  相似文献   

13.
社会在不断进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孩子在幼儿期的性格养成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作为家长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时期,让孩子有个积极乐观、健康、阳光的环境,孩子在不断的学习,家长更要不断的学习教育树立好的榜样,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孩子的成功是家庭的最大幸福,家长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最大的一项贡献.所以家长都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学习,力争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5.
一、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问题之一:家庭教育良莠不齐,管教方法各异,教育效果差异较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家长最迫切的愿望。一切满足孩子的需要,放任自流,疏于管教。有些家长文化程度低,教育方法简单,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遇事粗暴干涉。问题之二:学校德育工作出现误区。一是德育教材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生活实际。高深的理论说教脱离了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单一的评价模式影响了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家庭是孩子生存、生活、生长的第一场所,而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和终身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显教育和潜教育之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则主要是潜教育。无论显教育还是潜教育,对孩子来说都是最早期的影响,是巨大乃至终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素质教育的第一学校。  相似文献   

17.
教育好下一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学生平稳地度过小升初这一关键期,家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携手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8.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家庭、社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越发显得突出和重要。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打破单一的,封闭式的教育格局,拓宽育人阵地,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形成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合力。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家长工作的研究,健全家长工作的运行机制。一、建立家长工作委员会或工作小组。工作委员会应由家庭教育取得成效的家长、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组成。主要任务是开展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9.
冯俊安 《课外阅读》2011,(8):110-1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的确,一个孩子从孕育出生到长大成人,时时离不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有人说,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础在家庭。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老师。但是我们有些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误区,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语文学科涉猎面广,与社会生活、自然生活、家庭生活有着紧密关联,需要家长的高度配合和家庭教育的长期浸润。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从自身的角度做好分内之事,同时也需要充分整合社会、家庭的资源和力量。本文提出要家长示范,为学生的广泛阅读树立榜样;平等对话,为学生的深入预习扩展维度;情感交互,为学生的体悟感知铸造资源;点拨引领,为学生的多维洞察开掘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