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的文化传承离不开诗化教学,新课程呼唤着语文诗意的回归。小学语文诗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为凭借,引领学生沿着读诗、诵诗、悟诗、品诗、作诗的轨迹涵泳体悟诗词优美的情境,进行诗化的积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进行语文教学诗化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的诗意化,构建教海有难“诗”为舟的学科教学特色,使师生在语文课堂中诗意地栖居;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诗化的育人环境研究,优化诗教环境。  相似文献   

2.
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现代汉语小词典》)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诗意,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12日.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诗意语文部落”邀请了来自北京、陵西、山东、江苏、福建、新江等地的15住语文教师,举行了一班别开生面的“诗意语文”沙龙。老师们就“诗意语文的溯源与旨归、诗意语文的美学诉求与取向、诗意语文的特性与风格、诗意语文的打断与警觉”等话题.在沙龙上展开自由言说、真诚交流、深度对话。活动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却意犹未尽。现将对话过程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今年4月,周益民教师的专题刊出后,引起了很多教师对他和诗化语文的关注与讨论。一些教师对于诗化语文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认为诗化语文应该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但也有少教师很真诚地提出了一些意见。有人认为诗化语文过分强调文学教育,只能成为一种教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诗意语文(包括诗化语文,下同),是当下几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所作的一项试验和研究。在进行较长时间的探索以后。他们又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概括,光其是王崧舟、盛新凤、周益民等几位老师。这一研究和命题很有针对性.很有薪意,很育价值.受到小学语文教师以至语文教育界的关注,产生了较大影响,引起了犬家的讨论,当然也有一些争论。  相似文献   

6.
我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1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新课程语文课堂的诗情追寻》之后,常有一些中青年老师谈及,持赞赏认同者固然占了极大多数,但也有为之困惑,甚而对某些课堂中的所谓诗化之举表示疑虑的。确实,走进新课程,在我们瞻望飘扬人文大旗猎猎长风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了语文教坛的一派诗情荡漾:对语文教学的诗性研究、对语文课堂的诗化追寻,对语文活动的诗情关怀,乃至对语文教师的诗意栖居等等,正在成为热门话题。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从提问到评价,从预设到生成,从感悟到交流……都在诗心的惦量中重新审视和定位。这从一个侧…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氛围的人文化、教学悬念的设置、教学手段的变化、师生的情感沟通以及评价语言的趣味性,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可见评价语文课堂的诗意与内涵,要看课堂教学对学生气质的熏陶濡染,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教什么?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教语文。但是,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科学的、政治的、思想道德的、文化生活的甚至天文地理等都在语文课堂演绎着,以致语文教学被泛化为人文教育,最可怕的是有些人还标榜此为“新课程”旗帜下的新探索并乐此不疲,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吕贺 《西藏教育》2020,(4):25-28
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重诗词的积累与感悟不仅能提高语文和语言文字素养,做到出口成章、出口成诗,更能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人格气质。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勤读诗、勤背诗、勤赛诗;指导和引领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在观察自然和习作中灵活运用诗词;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品悟诗词中的情感、智慧和灵魂的能力。真正让语文课堂处处充满"诗意",时时漾起"诗情"。  相似文献   

10.
本刊从2000年起开辟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栏目,旨在为探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一个研究平台。几年来,从丰富的稿源中遴选刊载了百余篇高质量的稿件,虽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认为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如何突破应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的瓶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有机联系、学习素质的养成及有关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古代论》课的教学一直是大学中系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难点。从教学主体角度看.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主要是:教学认识上的偏差和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紧扣古代论的特点.把古代论当学作品来悟读、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2.
13.
徐永志  江志红 《现代语文》2006,(11):107-108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人性不仅是语学科两个基本特点之一,而且是体现整个新课标之所以“新”的重要理念。它贯穿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就取决于人性是否最终得以深埋根植。在这个背景下,把音乐引进语教学中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曾经指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学这三件法宝”;柏拉图也说:音乐教育是比其他教育更令人信服的手段,音乐教育的结果应该是使人和谐与美好;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说:音乐能激发情感,开启心智,陶冶心灵,塑造人格。音乐与学本就密不可分,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甚至可以相互借鉴。当然这种借鉴不是“输血”式的简单借鉴,而是一种相互营养的吸收、彼此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诗化语文”是周益民倡导的语文教学主张,也是儿童和语言诗性关系的集中表达。在“诗化语文”教学实践中,周益民以儿童文学和民间文学作品为主要来源,确立了新的阅读教学资源观,同时建构了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一起看声音》作为周益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典型案例,是“诗化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在实践层面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诵读”是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亮点之一.在一至六年级各册教材中均编排了相关的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基本理念。但是.在“古诗诵读”教学实践中明显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简单读读、念念、背背而已,要求过低;二是过分强调对诗的理解.有的甚至条分缕析,串讲到底.作者生平、诗歌背景、写作特点等等一应俱全,要求过高。因此,有必要静下心来对“古诗诵读”教学进行以下两方面的思考.以期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人类最古老而又最瑰丽的艺术花朵。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诗国”之称。过去,我国许多孩子的启蒙教育就是从诗开始的,它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而且能激发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孔子曾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不学诗,无以言”。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要把学校办成一所诗的学校,我想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  相似文献   

17.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那句有名的诗“人.诗意地在大地上栖居”.给人们美好的憧憬,教师也在谈论教学的诗意。教学的诗意,诗意的教学.这是多么美好的教学境界!但是,俯仰之中,这教学的“诗意”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起动于世纪之交的我国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是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培育创新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决策。其深远意义远远超越了课程与教材的范畴。然而,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基点在课堂。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进步,新课程理念就无法落到实处。于是,对于处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较为关切的便是对新课程、新课堂的探问。正因为课堂是教师永远的情结,课堂教学的奥秘又怎么能不让教师“千万里,我追寻着你。。”新课程理念在新世纪的创生,为我们照亮了迷径。原来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文的;不仅是传…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趣的文本。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好比一片没有了鲜花点缀的田野,荒凉而无生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诗性语文本质上继承了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注重育人、注重人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摒弃了传统教育中封建思想的糟粕,采用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是一种更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正确把握课堂教学语言,具有丰富的情感素养,并能凸显语文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