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发现力,是记者应具有的第一基本功,也是记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一看法,是我观察了许多记者,阅读了许多记者的新闻作品后的一种感觉。新闻处处有,每天会发生,但为什么有的记者抓不到?就因为缺乏发现力;同  相似文献   

2.
张斌 《声屏世界》2012,(7):41-42
"记者型主持人"这个名称中包括两个概念:记者和主持人,这也就决定了他不能单单具有一名优秀记者或主持人的素质,还必须具备记者和主持人两者的素质。下面以温州电视台《政情民意中间站》的主持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优秀记者型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说,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必须是一名优秀的记者,但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却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政情民意中间站》的几位编导都是优秀的资深记者,有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新闻捕捉能力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主要是指记者寻找、捕捉以及对新闻价值进行判断的自觉意识。记者想要让自己越来越优秀,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它是记者最为重要的一种业务能力。新闻敏感度主要是指记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捕捉以及对新闻稿件做到高效撰写的一种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记者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衡量记者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如何理解新闻捕捉能力和它与记者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记者想要具有新闻捕捉能力需要具备的条件,探究了记者捕捉新闻能力的主要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剑桥 《青年记者》2006,(16):72-72
资讯时代,媒体众多,记者多如过江之鲫,以致于一些部门和单位从过去盼记者、请记者到如今怕记者、烦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成了朋友们打趣的口头语。于是记者们失落了,流失了,转行了,再也不敢以“无冕之王”自诩了。这其中,党报记者作为记者中的一员,经历了同样的阵痛,同  相似文献   

5.
很多记者工作时间久了,就缺少了刚当记者时的勤快劲,养成了靠听汇报、抄剪报、编来信来稿写新闻的习惯。殊不知,这种职业倦怠是记者的大敌,也最容易使记者与好新闻失之交臂。实践证明,但凡一篇好的新闻作品无不是深入新闻第一现场,一份辛劳一份收获得来的。  相似文献   

6.
朱平 《视听界》2009,(4):101-102
作为现场报道的一个主要特征一出镜记者,在整篇报道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对报道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对出镜记者,从卫视到城市台,很少看到有什么具体成文的规范和要求,所以,很多主持人或记者都是往现场一站,话筒一握,就或了一名出镜记者。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做记者,也不是所有的记者都适合出镜。出镜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特质,即提问的技巧和对新闻现场的控制能力和挖掘能力。在有些电视新闻节目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优秀的出镜记者为节目增光添彩,但也发现一些出镜记者缺乏对现场的观察,不能很好地把握节目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张娅琼 《今传媒》2013,(6):126-127
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在公民新闻的发展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公民记者对自己亲眼所见之事报道已不足为奇,对具有冷静思考和专业技术过硬的新闻专业记者提出了挑战。可以这样说,在报纸和专业记者出现之前,每个公民都是一名记者,不断发展成为新闻采集的一股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记者风格与记者业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业务研究停留在记者活动的表层,而记者风格的研究则是进入了审美层次。 一、什么是记者的风格 从广义来说,记者的风格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记者为人处事的作风、品格;二是记者的新闻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体现出来的基本特色。前者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的是后一种记者风格。  相似文献   

9.
回顾记者这一职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有10个关键词如同启明星,闪烁在每一名优秀记者的成长成才之路上.这些词汇囊括了成就一名优秀记者的品质和素质,也昭示了这一职业的使命与担当、追求与理想.  相似文献   

10.
一、珍惜我们的话语权 地方记者对自己的职能有各种各样的诠释,比如:“记者就是一个通风报信的人”、“记者就是讲故事”、“记者要先学会质疑”等等,这对军报记者来说,只是一部分。我们军报记者有一项重要职能——工作指导,这是军委机关报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不论我们是否自觉面对,只要你署名的稿子见报,对军队建设就是一种舆论引导,你就肩负了这项使命。  相似文献   

11.
地市报人手少,记者更少,必须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以弱胜强。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应该是“高产记者”、“全能记者”、“全天候记者”、“读者信任记者”。当记者难,当地市报记者更难,当一名优秀的地市报记者尤其难。  相似文献   

12.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13.
2007年5月21日,当我进入《半岛都市报》开始见习记者生活时,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在激动和不安中开始了记者生涯。当记者先学做人报社为我们这批新人准备了精心的"新记者课程培训",安排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培训中,社长王军教给我们"做记者要先做人",做记者一定要搞清楚何以为记者,何以为人,做人是一名记者永  相似文献   

14.
今年初,一位省级党委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对记者不记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说:记者本来就是记录新闻的,如果记者不记,还当什么记者?这位负责同志指出,有的记者采访,一来就要现成的书面材料。特别是开会,发言者还未讲话,记者拿着讲稿已走了,不听也不记。结果发言...  相似文献   

15.
在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网络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名词,在这批浪潮中,第四媒体记者也就是网络记者正悄然出现。勿庸置疑,网络记者这一新兴职业将在在21世纪的新闻传播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网络时代,适者生存。面对网络记者的冲击,传统媒体记者应该奋起直追,用网络来武装自己,向网络记者转型,作网络化的记者,而不能因循守旧。  相似文献   

16.
侯蕊 《新闻窗》2013,(3):63-64
一、当前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媒体素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的电视媒体行业迅速发展,这对于编辑记者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当前记者编辑的素质仍然难以满足媒体行业发展的需要,编辑记者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1.编辑记者的职业道德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一名编辑记者职业道德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但一些记者为了获得相关的新闻信息不惜违反职业道德或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采取一些不道德手段获得相关的新闻信息,这对当事人是一种侵犯,也是对于记者编辑行业的不尊重,失去了作为编辑记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记者群     
有位记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诉说身为记者的感受,标题叫《记者的尴尬》。“尴尬”一词,用得再贴切不过了。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当口,被推动着或自愿地走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那么,中国记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记者的热衷与自豪一位当记者的老同学打电话来约我写写当代的记者。我打趣道:“不怕我揭你们的老底?”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别以为记者都那么‘黑’,这  相似文献   

18.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19.
报人(二则)     
报人报人这个词,如今已很少用了,我却总有一种无法释怀的喜欢。这是不是与记者这几年的名声不太好有关?记者可以分为大记者和小记者,大记者是坏不了名声的,坏名声的是那些小记者。这里说的大小记者自然不是一种年龄的区分,也不是指你干的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又不在于你所从属的新闻机构的大小,而只是指做记者的境界。境界的高低,决定了记者的大小。小记者们拿着比大记者们大得  相似文献   

20.
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记者作为媒体公信力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如何坚守职业精神,是一场考验。一、走进新闻现场,经受住"客观真实"的考验走进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职业行为。自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方式更加丰富、便捷,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MSN、微信等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让记者的采访大大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以致于有些记者忘掉了"脚板底下出新闻"。甚至有的记者过度依赖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