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困境与根源:刑法对经济犯罪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刑法成本增长的是经济犯罪浪潮的高涨,经济犯罪的巨大破坏性要求刑法加强对经济秩序的维护,但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桑 求刑法为经济自由而保持谦抑的价值取向,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一方面,刑法的扩扩张具有现实的基础,即加速市场规范的建立和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加一方面,刑法效益的实现又存在制约因素,即刑法威慑力对经济犯罪的局限性以及刑法所面临的道德基础性危机。因此,在刑事立法上应采取重重轻轻的政策,在刑事司法上要加强刑罚的及时性和不可避免性,同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机制,使刑法逐渐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
关于盗窃既遂的标准有多种学说,其原因在于对刑法价值取向的不同认识.刑法的价值取向应当是对所有社会权益的公正保护。而不应当偏重对犯罪人或被害人利益的保护.从刑法的应有价值取向和刑罚的目的两个角度来考察.“控制说”作为盗窃罪的既遂标准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刑法中存在将民事违约行为犯罪化的条款,但这类条款在价值取向上与民法之合同相对性原理、刑法之人权保障精神及刑法的辅助性特征皆不契合,值得反思。对这些条款进行严格的限制性解释是目前刑法适用的基本选择。  相似文献   

4.
刑法文本的使用价值主要存在于司法过程中,其司法使用方式取决于刑事法庭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由此凸显一种由行为规范、追诉规范、辩护规范、裁判规范构成的司法逻辑的刑法规范结构.刑法文本对刑法本身的反映具有不完整性,这至少表现在三方面:刑法文本未直言行为规范,未完整表现裁判规范,可能存在"制定法上的不法".因此,在理解刑法文本时,须注意克服语义学的局限性.刑法文本既能容纳不同角色的不同理解及相互交流,又能使对话走向成功而不是归于破裂,这主要是其通过在公共性与专业性、明确性与模糊性、情境性与非情境性之间保持语言张力而实现的.刑事法庭这个"装置",保障了控辩审依据刑法文本而进行的主体间沟通.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伴随刑法成本增长的是经济犯罪浪潮的高涨。经济犯罪的巨大破坏性要求刑法加强对经济秩序的维护,但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又要求刑法为经济自由而保持谦抑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刑法在对经济犯罪的控制上正面临着一个内外交困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发展观主导地位的确立和"十一五"规划的逐步实施,我国经济发展正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即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法律、政策、科技与社会发展水平,其中循环经济立法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规范具有首要的、决定性作用。而在立法活动中,法律的价值无疑决定了法律最终在社会生活中起到规范作用,一定的价值取向体现出法律规范本身的目的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在于加快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多样文化的碰撞与整合,推动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继承创新,并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取向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对其根本价值取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我国法学界的角度来对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的各个观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整理,从经济法的发展历程、本质属性以及改革历程、效率等多个方面来看,结果发现,经济法的效率与公平性的和谐统一发展是中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只有实现中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就中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化价值取向作为主体在文化层面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引导、规范和建构的作用。对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应该在立足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辩证关系。后现代主义在批判中心、强调差异、提倡自由与平等的发展理念上,为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内涵转换提供了合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传统政府职能理论的观点已不适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在新的行政环境中对政府职能内涵应从功能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政治价值取向三方面进行界定。以这三种价值作为取向的政府应该具有以下职能 :改革、发展、稳定 ;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 ;维护阶级统治和实现社会公正与公平。  相似文献   

11.
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如果情节严重,构成非法经营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应当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在司法实务中存在非法倒卖行为并没有终了尚未获利的情形,对于此种情形司法实务中定罪没有较大争端,但关于是否并处附加刑却存在较大争议,有些观点认为,虽然构成加重情节,但没有获利不应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但从本罪立法本意而言,非法经营犯罪不是单纯的侵犯财产权益的犯罪,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于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即使没有获利,只要行为造成了相应的危害,情节严重的,就应定罪处刑,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主刑应当与罚金刑或者没收财产并科处罚,且罚金应参照其非法经营数额的大小适用。  相似文献   

12.
刑罚轻缓化是指国家适用于刑事立法、司法和行刑等整个刑罚运作过程的,旨在从整体上降低刑罚的残酷性和严厉性,并倡导尽可能以较轻的刑罚来惩罚和控制犯罪的刑事政策。西方的刑罚轻缓化运动大致经历了大幅度降低刑罚的残酷性和严厉性、对刑罚过度轻缓化的适当纠正以及"轻轻重重"两极化刑事政策的形成三个阶段。我国的刑罚轻缓化改革应当重点理顺以下几类关系:刑罚轻缓化程度与当前具体国情的相互适应关系;刑罚轻缓程度与我国刑法调整范围的协调统一关系;刑罚轻缓化与刑罚结构合理性的互动共存关系;刑罚轻缓化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并行不悖关系。  相似文献   

13.
假释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刑罚执行制度,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是刑事近代学派主观主义、特别预防主义、教育刑理论在刑罚执行制度上的体现。假释制度与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法律全球化、行刑社会化、刑罚轻缓化的全球背景之下,假释对于刑罚制度的完善具有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暂缓起诉是随着起诉法定主义发展到起诉便宜主义而产生的,这种追诉观念上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在刑罚目的观上的变革,其价值内涵符合了当今刑事政策的趋势,在控制犯罪和减轻司法资源紧缺压力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因此其有被现行刑事司法体系接纳的可能性.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暂缓起诉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做法,应该在立法和实践中应逐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环境刑法是惩治环境犯罪的重要工具。现行环境刑法主要存在着法律规定处于尴尬状态、刑法与环境法内容规定不足以及现有的刑法措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情况,实践中表现为刑法措施效果不强。与行政处罚不衔接等。文章在比较分析国外对环境刑法规定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对完善刑罚措施与行政处罚措施衔接规定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6.
刑事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刑法立法与刑事司法两者的动态平衡问题。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立法机关及理论界试图通过完善刑法立法来解决刑法适用的可操作性和公正性,收效甚微。理想刑法的构建就是以实现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和谐为重要使命。本文透过变动的法条,着眼于刑法理论及其价值哲学等问题相对稳定的特点,探究刑法背后的价值问题,从刑罚目的重构、刑法人权保障价值之完善、刑法的谦抑性在我国的适用三个方面展开构建理想刑法的几点畅想,最终发挥刑法在我国刑事法治建设中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12年间修正了8次,以为刑罚能解决一切犯罪问题。和谐社会决定刑法修改的方向,罪刑法定原则决定刑法修改的品质,立法技术决定刑法修改的科学性,民众的法律信仰和司法运行拷问刑法修改的效果。目前刑法修改模式仍为经验主义,刑法修改应逐步从多变性转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刑事诉讼法致命性问题之一是由于其缺乏可诉性,致使许多违反程序的行为难以真正得到解决。构建程序优先的刑事诉讼法,必须构建刑事诉讼法的可诉讼性机制。通过建立刑事诉讼法的可诉性机制,一方面可以使程序违法行为得以制裁,另一方面则可以拓展刑事诉讼中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范围,进而使纠纷解决机制更为完备。  相似文献   

19.
自首是我国刑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刑罚量刑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应结合特定情形,探讨自首的认定问题,克服在内容理解和适用方面产生的分歧,充分发挥其打击犯罪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第37条是独立的免除刑罚事由,开展非刑罚处罚研究有利于"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落实。目前,我国非刑罚处罚种类比较单一,严厉性也有待完善。对"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判断应该坚持以下三点:一是所犯的是轻罪,以三年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为限;二是犯罪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三是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小,再犯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